分享

香港《美术家》︱孙慰祖的篆刻创作与印学研究

 Yuiizhang 2023-03-11 发布于云南

  【艺术家简介】
  孙慰祖,别署可斋,现为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获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金奖。

图片

孙慰祖的篆刻创作与印学研究

  撰文 / 董少校

  孙慰祖作为原上海市书协副主席,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和研究数十年,先后出版专著和论文集二十余部,对中国印章三千年演变及细节问题深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是新时期印学研究的重要标志。2021年在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荣获金奖(理论),在印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他所倡导的“再造古典”、“印之内”、“印之外”,以及印款叙事等,既是传承,更是一种开拓,一种文化自信,对当下的篆刻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图片

雪里香梅

  在当代印坛,孙慰祖无疑是走在前沿的。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唯一金奖(理论方向)获得者公布,人们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在他的創作与学术上。
  孙慰祖几十年潜心探索,形成鲜明又具影响力的技法表现体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几十年的沉稳突进,在印学研究上拓展出贯通印里印外的学术新境。如果说,创作成就更多地属于他个人,那么,开拓性学术成果和极具立体化的理论体系,于当代印学界则颇具举足轻重的意义。扎实的创作力与鉴赏力,奠定了他开阔而深邃的思辨优势,丰厚的学养又为他的刀笔提供了无穷活力,由此被视为一位真正的篆刻大家和学者。

图片

不违仁

古典与再创古典
  孙慰祖自称是个“篆刻老工人”。
  小学二年级,父亲为他买来《多宝塔》时,告诫他:书法是“人的脸面”。又因羡幕舅舅那一手漂亮的柳体,他开始亲近书法。四年级,他参加书法和篆刻兴趣小组,有幸得到翁思洵和顾懋钧老师的引导、鼓励和悉心传授。1965年孙慰祖创作毛泽东诗词组印,并首次向《少年文艺》投稿。不久,“文革”开始,稿件被退回,打碎了他的艺术梦想。

图片

荡委将军章

  时间的打磨塑就了他特殊的性格与文化结构。

  在江西山区的军垦农场,他依然孤坚初心,利用午休和夜晚的煤油灯看书、写字、刻印。不久,当时32岁的韩天衡接纳了这位学子,在信中鼓励他要抱定“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的目标。从“文革”十年寒秋,到大地复更,在此领域他始终独自信步,是经历苦难岁月而又走出艺术新路的幸存者之一。

图片

多少春意

  由上世纪70年代后期始,孙慰祖的创作陆续展现在上海、全国各书法篆刻展中。2000年他才推出《孙慰祖印稿》,厚积薄发,以与众不同的风采予以展现。之后,《孙慰祖印选》、《淳法上人别署印谱》、《印中岁月——可斋忆事印记》、《孙慰祖印谱》、《可斋问印》等作品集陆续面世。2020年春,他足不出户整理几十年的积稿时,居然发现高达近万件。加上先后出版的四十多部编著、专著,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学术研究,令人赞叹不已。

图片

桃花源记

  孙慰祖坚定认为书法篆刻是一种复古艺术。人们津津乐道的“古意”,就是一种怀古的情结。古典需要传承,也需再创造。因而萃取、融汇、创变、重塑就成为艺术创作永恒的法门。古人没有,但可以有之,这便是当下所讲“创造古典”的涵义。他向广袤的印史原野伸出触角,早年的摹古之作神貌毕肖,古意逼人。如“魏嫽”线条畅达;“骑部曲都”挺健质朴。无论古玺、汉官私印、汉玉印、晋印等风格类型,以及晚清几位大家的经典印式,他都下过心摹手追之功。他深信胸中有古今千万印,才能熔铸深厚丰富、自成一格的风格体系。他曾在一件边款中表达这一心迹:“把传统视作负担,须要极大的勇气;宣布走出传统,须要更大的底气和才气。”

图片

多闻

  1970年代,孙慰祖在以汉印为主的形式谱系之中盘桓。其研究具有显著的敏锐性,从中细分出多种“子类型”,扩展、强化,都可能成为创造新风格的胚胎,这是他的信条。“左冲右突,东找西寻”,与急于定型的路径显然不同,但更为艰难。他似乎很不安分,在风神万种的形式世界里着迷。摸索人迹罕至之处,是孤独与艰难的,个性决定了他的选择。

图片

富强

  1980年代及以后,理性秩序的多元化,与个人精神走向内在,在孙慰祖的创作中得到了统一。甲骨文、楚简、小篆、汉篆入印,在他的作品体现出刀随印变,在古意渾然中血脉贯通;以印式论,取形古玺、秦印、封泥、魏晋私印、北朝急就章和宋元押记,经过他苦心孤诣的钻研,达到了铸古融今的新境界。如汉玉印式的流丽宛转中见书法之势,凿印式的猛利险峻中达虚实之变;铸印的朴茂雄渾,封泥的虚和苍茫中不显斧凿刀法的痕迹等。一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15字箴言小印,各具神采,儒雅淳朴,折射出形虽微而气象宏大的艺术表现力。

图片

恭而安

  别人不感兴趣的路,孙慰祖要去走一走,既是探索,也是他延展个人创作能力的目标。“剪裁千古”需要胆魄,更需要学养支撑。
  为前人所不屑的“隋唐样”,如今成了印坛中热闹的课题,但对这一印式的喚醒与重塑,便是孙慰祖孤独发奋走出来的蹊径,被认为是对当代篆刻新面貌的一个贡献。他认为“隋唐官印是一种未被雅化的类型,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完全可以焕发新生”。从澳门回归他发表“合欢”印开始,二十多年他不断摸索和修正,育成稚拙、率真、活泼的篆刻新样式。这是他“再造古典”艺术观的践行。形式上的变调,并将秦印式、楚玺式和融合汉晋元素,又渗入吳让之白文印式,都是其艺术个性的独到处,充溢着古典主义的韵味,质拙、沉静,富有机趣和正大气象。

图片

躬自厚

  李刚田在《先生本色是印人》中曾这样评述:
  “在传统与时风之间若即若离,在古与今之间穿梭贯通,因而他对古印式的借用是一种主动的把握和变化灵活的运用,不是机械地拿来即是。如在汉印式的创作中,不着迹象地融入古玺印的自由与灵活,在古玺印式创作中,又增加了汉印的平直凝重。总之……是以我为主的去剪裁千古,所展现的思维跨度以及流淌其中的率真无拘的情趣,正是他的作品耐人玩味之处。”

图片

篆刻文学——石章上的个人史与当代史
  这是篆刻创作走进当代史、走进人的内心的一次孤独旅程,也是一次没有先例的尝试。
  孙慰祖的边款创作,在当代印坛几乎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不仅着眼于形式与字体的变化,更以文学、史学、艺术学为背景,追求拓展边款的表达功能,为之注入学理与意趣,被公认对于当代篆刻的又一大贡献。

图片

癸巳

  他不仅以文言文记事、抒情以及表达对艺理、世情、艺术思潮的思考,并以娴熟引入白话文来创作完整的记史、记事,边款文学的独立价值被充分体现出来。2008年出版并在多家大众报刊选载、连载,牵动了一代人情感的《印中岁月——可斋忆事印记》,构成一部以篆刻石章为载体、以个人视角与经历为线索的中国当代史,堪称当代篆刻创作新境界的拓荒之举。

  他的这一努力基于如下认识:“工序性的行为转化为表现性的艺术行为,是对古玺印款识从内涵到形式的颠覆性改变,边款成为篆刻家抒发胸臆情趣和体现艺术修养的又一天地。”而孙慰祖的文学修养与写作技巧在《印中岁月》里得了充分展现,以下试读二则。
  “倚门盼母”印款:“大跃进开始了,我们寄居乡下奶奶家。不会记错的日子是妈妈的休息天。一早,我和弟弟伫立门前望着大路。远处一个人影沿着村前土路走来,那一定是妈妈。我们大声呼唤奔向前去,直到拉住妈妈的手。丁亥之秋慰祖忆事刻此。”

图片

  简短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娇儿盼母的温暖画面。
  “密封”印款:“下乡前夕,外婆戴着老花眼镜把外公的毛料罩衫改了,为我做了件丝棉背心。又把十元钱和到处拼凑拢来的二十斤全国粮票缝在衣襟里,轻轻地叮嘱我备着遇到急难时用。外婆经历过长久的乱世,看到一片动荡中我将独自远行不知归期,一定又泛起她的许多人生体验。丁亥冬雪夜慰祖走刀仿元人押记式。”

图片

  百件印作,五十年社会生活史,文字看似平白如水,因倾注着深厚感情而耐人寻味。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孙慰祖走进篆刻,深藏着技道两进、艺文一体的理想。近年他创作的《兵团杂忆》系列散文,仍然延续着以个人经历来透视时代变迁的立意。

图片

“印之内”与“印之外”——研究的开拓与深耕
  2009年孙慰祖受台邀请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演讲,提出了印学要从“印之内”拓展到“印之外”的命题,推动印学研究与史学、考古、书画研究的衔接,真正突显印学的学术价值。他认为:当代关联性学科的发展,为玺印篆刻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多学科介入可以使印学的研究真正进入学术化发展的阶段。几十年来,他始终双轨并行,“印之内”即形态、断代、文字、艺术,“印之外”蕴含的历史资讯,如官制、地理、民族、印人等等,其创作也是双向的。

图片

和众

  多年来,孙慰祖以印学介入考古和书画的研究,卓有成果。比如困扰考古学界三十余年的马王堆三号墓墓主问题,他利用印学方法复原封泥文字,结合官制学原理,破解了墓主利狶的身份。

图片

  在上海博物馆从海外回购安思远本《淳化阁帖》,对其版本年代众说纷纭之际,孙慰祖以有力的论证,确定该帖上的北宋初年和南宋的印记,为阁帖“最善本”作出了定论。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都是内外融合、学科交叉促成的结果。

图片

品万方印

  鉴定断代,即他所说的“印之内”。在前人基础上对历代玺印、封泥重新作出科学断代和篆刻鉴定,投入20年的研究规划。针对两汉、西晋、唐、宋、辽、西夏、元八思巴字官私印以及封泥的鉴别断代,孙慰祖完成了一系列专题论文,出版了《两汉官印汇考》、《古封泥集成》、《封泥:发现与研究》、《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和《隋唐官印研究》(合作)等专著。缺环和难点在哪里,他的研究方向就投向哪里。他对于明清及近现代文人篆刻的研究同样如此。对汪关、邓石如、董洵、巴慰祖、陈鸿寿、徐三庚、吴昌硕与吴涵父子、黄牧甫、赵之谦以及近现代海上篆刻家群体,他切入的视角都有着独特的一面,让被遮蔽的史实与艺术现象更多地呈现出来。

图片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在理论与实践双重的创作研究中,孙慰祖在当代印学界成为立体化标杆。三十余春秋中,他还出版了19部专著与合著、4部学术文集,对中国印章三千年的演变及细节问题探究,作出巨大贡献,也是新时期印学研究的重要标志。

  【作者简介】

  董少校,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澳门印社研究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图片

修身事亲知人

  【本文登载于香港《美术家》杂志2022年冬季号,第16期,2023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赵白鹤。2021年7月8日完成初稿,共9700字,题为《潜心向印章,创研各成峰——浅论孙慰祖的篆刻创作特色与印学研究成就》。杂志发表时有删节。篆刻观察转载时展现原附印作,单独标记释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