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口气看懂伊阙之战!杀神白起的出道之战,到底有多强?

 茂林之家 2023-03-11 发布于湖南

在战国历史上,伊阙之战绝对是最重要的一场战争。

文章图片1

在这场战争之前,秦国被几个国家联手击败,被迫各地求和。然后,韩魏两国又集合了二十多万大军,直接堵在秦国的家门口,彻底堵死了秦国东出的通道。

然而这一战之后,秦国却直接就地消灭了韩魏两国的军队,硬是把已经被堵死的大门,彻底砸开了。此后,秦国便可以通过崤函通道,不断进攻韩魏两国。而精锐军队损失大半的韩魏两国,自此之后,也就只能不断被动挨打,逐渐被秦国蚕食吞并了。

而扭转秦国国运,主持这场伊阙之战的人,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杀神白起。

文章图片2

那么,伊阙之战到底是怎么打的呢?为什么伊阙之战以前,秦国会被韩魏两国堵在家门口?这一战当中,白起又是怎么率领秦军,一步步消灭了韩魏两国的联军?彻底打开秦国东出的大门呢?

有关伊阙之战的事情,其实我们还得秦国的秦昭襄王开始说起。

很多人都知道,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就开始逐渐崛起了。而商鞅搞变法的时候,秦国是秦孝公在位。正是秦孝公和商鞅这对组合,扭转了秦国的衰落趋势,重新塑造了秦国的社会体制。

后世所谓的'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当中,秦孝公就是第一世。

文章图片3

而秦孝公去世之后,接下来他的儿子秦惠文王接班。秦惠文王在位期间,拿下了西边的义渠,以及巴蜀之地。经过秦惠文王的扩张之后,秦国的地盘,瞬间就翻了一倍不止。而且,自此之后,秦国在函谷关以西,就再也没有什么敌人了。

同样,因为秦惠文王的大力扩张,秦国的国力开始迅速飙升。而其他国家,也终于开始正视秦国的威胁。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秦国第一次遭遇了其他国家的联手进攻。不过后来,在秦惠文王的领导之下,秦国还是击退了各国联军,完美的守住了秦国的基本盘。

而这样一来,大家对于秦国的忌惮,自然也就更强了。

文章图片4

而秦惠文王去世之后,首先是由他的嫡长子接班,这就是秦武王。但是秦武王接班之后,去了一趟周王室。在此期间,秦武王想要尝试举起周王室的九鼎,结果被砸死了。因为在位时间比较短,所以秦武王在位期间,没啥值得多说的。

而秦武王去世之后,因为秦武王本人没儿子,大家就只能从秦惠文王其他的儿子里面,再挑选一个接班。最后大家选出来的,就是秦昭襄王。

秦武王和秦昭襄王,都是秦国'六世余烈’中的第三代人。到了他们这一代,秦国已经成了天下有数的顶级强国之一,但是还达不到最强一哥的地步。秦昭襄王刚登基的时候,基本上是秦国、齐国、楚国和赵国,四大强国并立的局面。

文章图片5

另外,因为秦昭襄王登基的时候,比较年幼。所以,秦昭襄王刚登基的时候,秦国的朝政大权,基本上就都掌握在他妈手里,也就是小说里的那个芈月。

秦昭襄王登基之前,秦国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

因为有着之前的那些历史,大家本来就对秦国很忌惮。而此时的秦国内部,短时间内连续换了三位国王,然后又是主少国疑的局面,国内问题很多。这样一来,其他原本就和秦国有仇的国家,自然不会放过秦国。大家都在等一个机会,然后一起围殴秦国。

就这样,到了秦昭襄王登基九年之后,几大强国终于是等来了这个机会。

自从秦昭襄王登基之后,这九年当中,秦国的大权虽然掌握在那位太后手里。但是秦昭襄王本人,其实也做了很多事情。也正是因为秦昭襄王的这些作为,导致之前的几年当中,其他几个国家,一直没找到围殴秦国的机会。虽然他们也曾经尝试过组队,但是最后都被秦国给破坏了。

文章图片6

而到了秦昭襄王登基第八年的时候,这一年,秦昭襄王却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叫做挟持楚怀王。简单来说,当时秦昭襄王借着和楚国谈判的名义,先是把楚怀王骗到两国边境,然后一步步把楚怀王骗到了咸阳,最后直接软禁了起来。

堂堂一国之君,靠这种手段,绑架了另外一个国家的国王。虽然战国时期,大家为了打仗不择手段,但是这种事情,依然有点犯了众怒。至少,自此之后,楚国那边肯定是彻底和秦国翻脸了。

第二件事,则是秦昭襄王任命了那位孟尝君,作为秦国的相国。

这事说起来其实也有点复杂。简单来说,孟尝君原本是齐国的大臣,而且很有威望。但是当时恰好赶上齐国换届,新国王对孟尝君比较忌惮,所以就把孟尝君给一撸到底。

文章图片7

而秦国这边,当时的秦昭襄王,正想引入一些外来人才,和自己的母亲争权。一听说这事之后,当即派人去请孟尝君。但是孟尝君到了齐国之后,秦昭襄王又很快变卦了。他觉得如果孟尝君真的做了秦国的相国,很有可能会反过来利用自己的权力,去帮助齐国。

所以最后,秦昭襄王非但没有用他,反倒是对孟尝君起了杀心。而孟尝君当时为了逃跑,还让门客钻狗洞偷东西,学公鸡打鸣,留下了一个鸡鸣狗盗的成语。

靠着鸡鸣狗盗的手段,孟尝君最后逃离了秦国,返回了齐国。而齐国这边,此时那位新即位的国王,已经彻底坐稳了王位,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忌惮他了。所以孟尝君回来了之后,齐国就很快再次重用了孟尝君。

文章图片8

如此一来,孟尝君在齐国再次掌权之后,自然就想报仇。

总之,这一年,秦国同时得罪了楚国和齐国两大强国。两大强国同时翻脸,这就给了大家联手围殴齐国的机会。

就这样,一年之后,在孟尝君的组织下,齐国、韩国和魏国,首先组成联军,直接杀向秦国。韩国和魏国,之前这些年里,被秦国占去了不少地盘,此时自然也想报仇。在和齐国组队这件事上,几乎没有任何意见。

至于楚国,因为楚怀王这时候还在秦国,楚国也不敢轻举妄动。不过,楚国虽然暂时没参加组队,但是也在南方的武关方向,给秦国施加了不少压力。

文章图片9

就这样,当三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向秦国之后,秦国的麻烦就来了。当时三国联军这边,领队的是齐国的名将匡章。匡章这个名字,后世知道的人不是特别多。但实际上,这人其实是一个顶尖名将。齐国的田忌和孙膑离开之后,军方基本上就是他来挑大梁。而且,这个匡章,还是孟子的学生,绝对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狠角色。

反观秦国这边,当时正是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时代。新生代当中,还没有能直接挑大梁的狠人。

接下来,秦国和三国联军开战之后,很快就被打了回去,只能依托函谷关进行被动防御。而秦国的退缩,反倒是让其他国家,看出了秦国的衰弱。所以在这之后,赵国和宋国,后来也陆续加入到了这个攻秦的联盟。

文章图片10

在五大强国的同时进攻下,秦国这时候终于是彻底难受了。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年的时间。虽然史书上对于这场战争详细经过,记载不是很多。但是我们知道,最后秦国战败了,而且连函谷关都丢了。

熟悉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函谷关对于秦国来说,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个战略堡垒。一旦函谷关被破,其他国家就可以直接杀入关中,打到秦国的老家。

所以,函谷关被破之后,秦国只能倾尽全国之力,阻击五国联盟的进攻。同时,秦昭襄王也派出使臣,去和其他国家割地求和。

文章图片11

在这期间,其实也发生了很多很多精彩的故事。五国联盟当中,有的国家希望一举击溃秦国,有的则不希望秦国就此倒下。这样一来,在这个过程当中,秦国就有了很多机会。总之到了最后,五国联军虽然攻破了函谷关,但是没能攻入关中腹地。

而秦国这边,也是主动给其他国家,割让了不少土地,这才换取了其他国家的退兵。

五国联盟虽然就此退兵了,但是对于韩魏两国来说,这场战争却并没有就此结束。之前的几十年里,自从秦国完成了变法,秦国就开始不断欺负这两个国家。从地图上来看,韩魏两国就在函谷关以东。只要秦国想东出,就肯定绕不开这两个国家,只能硬打。

文章图片12

而这一次,好不容易轮到韩魏两国扬眉吐气,反过去打疼了秦国。那么接下来,韩魏两国自然要想办法,扩大自己的胜利优势。

于是最后,韩魏两国的高层,经过一番商量之后,决定依旧维持同盟关系。同时,两国各自派出大军,组成一支强大的联合军队,直接摆在崤函通道的东侧。

如此一来,有了这支大军的阻击,秦国以后东出的通道,就彻底被堵死了。

只是堵了一条通道,为什么就让秦国这么难受呢?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这里我们得说一些秦国的地理知识。

从地图上来看,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的秦国,已经占据了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等地。而从当时秦国的地盘来看,想要向外扩张,通道确实不止一条。

文章图片13

第一个通道,其实是走陕北方向,然后折而向东,直接进攻山西。这个方向,其实也是易守难攻。因为当时这块地方,盐碱化非常严重,而且西高东低。秦国通过这个方向,向外进攻很容易。而其他国家想要打进来,却需要翻越大量的沼泽和盐碱地,补给难度会变得极大。

当年商鞅变法之前,秦国之所以能够保住关中地区的基本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控制了这个区域。要不然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和赵国,很可能通过这个方向,直接把秦国给灭了。

文章图片14

不过对于这时候的秦国来说,这个方向暂时意义不大。因为这个方向出去之后,秦国首先需要面对的是赵国,而不是韩魏两国。之前赵国虽然参加了五国联盟,但是和秦国的整体关系,还有回旋的余地。秦国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彻底和赵国撕破脸。

所以这个方向,在这个阶段意义不大。

而在西南方向,则是存在了两条通道。一条是武关通道,这条通道,可以直接进攻楚国。当年秦孝公和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已经彻底控制了这块区域。进可攻退可守。

另外一条通道,则是从四川方向,直接顺长江而下。但是这条通道,需要直接通过三峡地区。考虑当时秦国的造船技术有限,秦国也不太可能大规模从这条线出击。而且,这条线出去之后,面对的还是楚国!

文章图片15

而如果想要对付韩国和魏国的话,最好的方案,就是直接通过崤函通道。如果不走崤函通道,那就只能先去进攻赵国和楚国。但是当时秦国制定的国策,就是先打韩魏两国。因为这两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相对来说要弱一些。

如此一来,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死结。

如果从其他方向出击,会直接遇上楚国和赵国。而如果从崤函通道出击,在这条通道的尽头,则是摆着二十多万的韩魏联军,彻底把秦国给堵死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再次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只能走崤函通道,那就直接打呗!反正秦国的综合国力,肯定比韩魏两国强。就算是拿人命去堆,肯定也能耗死这两个国家。

文章图片16

道理确实是这样的。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这里我们得再说一个地理概念:塬。塬是黄土高原上一种很特殊的地势,简单来说,就是因为黄河的存在,黄土高原上被流水冲刷之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独立的土块。

这种地貌,和山不太一样,但是又很类似。塬的特点,就在于边缘特别陡峭,落差可能会大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而塬的上面,往往又会很平坦。

而在关中到河南地区,就横亘着这样一座大塬,叫做稠桑塬。稠桑塬恰好位于秦岭与黄河中间,在这座稠桑塬内部,只有一条被流水冲刷出来的通道,稍微好走一点,这就是崤函通道。

文章图片17

那么,如果不走下面这条通道,直接从塬上行军,可不可以呢?答案显然是不行!因为在这座稠桑塬上面,乔木密布,桑树丛生。也就是说,如果秦国当时直接从塬上行军,需要先花费很大的力气,开辟一条通道出来再说。

而且,就算秦军穿过了整个稠桑塬,接下来又该怎么下去呢?要知道,塬这种地势的周围,往往都有几十米的落差,极为陡峭。如果是少数人的话,或许可以直接用绳子下去。但如果换做十万大军,那得用多少绳子,才能把这十万人全都放下去呢?

文章图片18

十万人缓慢爬绳子下去,这期间韩魏两国不可能发现不了。所以只要秦军敢这么做,还没等下去呢,韩魏两国就直接打过来了。

那么,如果直接派遣优势兵力,用人数优势,直接飞龙骑脸,碾压过去可不可以呢?

这个方法,同样还是不行。

因为以当时秦国的国力来说,虽然堪比韩魏两国联手,甚至还要更胜一筹。但是别忘了,秦国在其他方向,还要防备赵国和楚国。

而且,如果秦国孤注一掷,从全国范围内征兵,强行进攻韩魏两国。那韩魏两国也不需要硬抗,直接稍退一步,进行原地固守。这样一来,短时间内秦国根本不可能吃下韩魏两国的二十多万联军。而其他国家,得知秦国再次东出之后,也一定会派军队前来阻击秦国,或者直接从武关或者陕北方向,进攻秦国本土。

文章图片19

也就是说,秦国如果想打开韩魏两国的封锁,不光要胜,而且还得速胜!同时,还要最大程度上,进行歼灭战,消灭这二十多万联军!只有这样,韩魏两国短时间内,无法再组织反攻。其他国家,也没有时间来进行增援。这样的话,秦国才有机会在仗打完之后,迅速在崤函通道的另一端,打下一块区域,建立起一块桥头堡。

这仗该怎么打呢?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韩魏两国这一招,都等于是把秦国彻底锁死了。所以,韩魏两国那边,其实也是有高人的。而从秦国这边来看,不管怎么进攻,好像都无法打破这种封锁,以后就只能被堵在函谷关以西了。

文章图片20

就是在这样的糟糕局面下,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历史。

这个人,就是那位杀神白起。

公元前296年,秦国签订了割地协议,五国联军撤退。从五国联军撤退的那一刻开始,秦国高层就开始筹划接下来复仇的事情。

因为老一代的秦国猛将,此时都已经去世的差不多了。而且,秦昭襄王此时也急需培养自己的人手,摆脱公族和外戚的挟持。所以在这之后,秦昭襄王开始大力提拔一些年轻将领。

文章图片21

然后,在这些年轻将领当中,秦昭襄王就发现了白起的存在。

对于白起的早年经历,以及家世传承,这些东西正史上统统没有记载。但是后来那位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自称是白起的三十世孙。白居易自己说,他们家这一脉的祖上,其实是楚国王族的后裔。但是后来,因为楚国内部的一些问题,流亡到了秦国。然后到了白起这一代,靠着军功,逐渐脱颖而出。

这种说法,后世史学界普遍是有争议的。虽然白居易的诗,写的确实是很好。但是他的这种说法,确实没有其他相关史料可以佐证。所以这样一来,后世对于白起早年的经历,基本上是没什么了解的。

我们只知道,白起应该和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关系不错。因为白起能够被秦昭襄王看中,就是魏冉推荐的。

文章图片22

这个魏冉,在秦国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关键人物。他不光是秦昭襄王的亲舅舅,而且在秦昭襄王在位期间,魏冉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之前秦昭襄王登基的时候,就是魏冉带着军队,稳住了咸阳的局面,这才让秦昭襄王顺利坐稳了王位。

面对自己亲舅舅的推荐,就算白起再拉胯,秦昭襄王肯定也得给点面子,多考察一下。而这一考察,秦昭襄王很快就发现:白起的能力,似乎远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强!

既然这样,白起自然就很快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用。没过多久,白起就直接被提拔为左庶长。

文章图片23

当秦国这边提拔新人的时候,韩魏两国那边,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就在秦国和各国签订和约这一年,韩魏两国的老国君,几乎同时去世了。两个国家,同时进行换届,这就势必对两国内部,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从秦国这边来看,这显然是一个好机会。

所以,一年多以后,到了公元前294年。随着秦国这边准备妥当,秦昭襄王首先派一个叫向寿的人,负责指挥接下来的战争。向寿在正史上的记载,并不算多。我们只知道,这个人是秦昭襄王他母亲那边的亲戚,也算是出身外戚。而且,在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的时候,这个人也出了大力气。

文章图片24

最关键的是,这个人也很会打仗。早在十年之前,他就曾经带领秦国军队,拿下了原属于韩国的宜阳地区。这对秦国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胜利。因为宜阳地区,除了战略位置很重要之外,还是有当时中原地区最大的铁矿。

之前韩国能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因为占据了这座铁矿,可以锻造最精良的武器。

不过,在接下来的战争当中,向寿的发挥情况,却似乎并不理想。

正史上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并不算详细。我们只知道,向寿率兵东出之后,很快拿下了韩国的武遂地区。但是后来,秦昭襄王却很快换下了向寿,改为任命白起,作为这支军队的主帅。

文章图片25

对此,后世普遍猜测,这应该是向寿的战绩不太理想,导致秦国军队伤亡过大。而且,在拿下武遂的过程当中,秦国虽然占据了一块地盘,但是却并没有重创韩国的主力军队。反倒是让韩国主力从容后撤,直接退守伊阙地区,并且开始向其他国家求援。

如此一来,秦国面对的局面,自然就更加棘手了。

要知道,此时摆在秦国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速胜。单纯占据一点地盘,对秦国没什么意义。所以,向寿的这个战绩,显然不太符合秦国的预期。虽然表面上夺得了一些地盘,但实际上却让战局变得更糟糕了。

而韩国这边,被秦国进攻之后,第一时间开始向其他国家求援。此后,魏国首先派出援军,由魏国大将公孙喜统领。

文章图片26

这个公孙喜,也算是一个挺能打的将军。魏国自从庞涓被杀之后,基本上就没什么特别能打的牛人了。而这个公孙喜,则是魏国此时唯一还算出色的将军。之前五国伐秦的时候,魏国的军队就是由他统领,攻破了秦国的函谷关。

而韩国这边,主帅则是暴鸢。这个人和公孙喜的水平差不多,之前也曾经参加过攻破函谷关的战争。根据后世史学家推测,当时韩魏两国堵门的这个战术,很有可能就是这俩人提出来的。

等到魏国这边的援军抵达之后,这个时候,韩魏两国的联军,已经多达二十四万!魏国此时或许还有余力,但是国力稍弱一些的韩国,此时几乎已经算是倾巢而出了。

文章图片27

反观秦国那边,当时白起手底下,只有十万左右的军队,整体人数不到韩魏联军的一半。

堂堂秦国,面对这种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怎么可能会出现这么大的疏漏?连军队士兵的数量,都远远不够呢?

对此,后世史学家普通推测,应该就是之前向寿打武遂的时候,伤亡比较大。拿下了武遂之后,秦国也需要分出大量军队,去武遂地区驻守。

而且,之前白起这边,还拿下了旁边的新城。从地图上来看,新城的地理位置,一样十分关键,可以扼守南方。一旦楚国打算增援,新城地区的秦军,也可以依托新城地区的地理优势,暂时挡住楚国。

文章图片28

之前伤亡不小,武遂和新城方向,又都需要留人驻守。再加上秦国在其他方向,也需要足够的军队,去防备赵国和楚国偷袭。

这样算下来,秦国的军队,自然就不够用了。

所以,白起接手秦军指挥权的时候,面对的其实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的摊子。不但兵力上要以一敌二,而且还要主动进攻。同时,白起还必须得消灭大量韩魏联军主力,彻底重创两国。

不然的话,单纯打退韩魏两国,只能说是虽胜尤败。因为接下来,两国还是会再次进攻秦国的军队。等到其他国家前来增援之后,秦国好不容易拿下的武遂地区,最后还是会被再次夺走。

文章图片29

一旦这个局面,以后的崤函通道,就会成为秦国越不过去的坎。

所以,此时的白起就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在弱势兵力下,以一敌二,同时还得重创敌军,一鼓作气消灭敌军主力呢?

如果是一般的将军,肯定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但是换成白起,白起最后却想到了办法。

白起注意到,韩魏两国此时虽然组成了联盟,但是两国的军队,却是分开驻扎的。这也就意味着,两国之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团结。同时,秦国的情报也说明,两国的指挥官,也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文章图片30

不管是魏国的公孙喜,还是韩国的暴鸢,都想让对方先顶上去,消耗秦军。然后,自己再进行收尾,最后摘果子。

这种情况,就给了白起各个击破的机会。

根据韩魏两国的特点,接下来,白起制定了一个非常精妙的作战计划。首先,白起先是故布疑兵,做出一副要主攻韩国这边的架势。

而当这支疑兵开始发动之后,韩国那边,显然很快进入了作战状态。而魏国这边,注意力同样也被吸引了过去。此时的魏国,就等着韩国和秦国两败俱伤之后,再出去摘果子了。

文章图片31

而接下来,当韩魏联军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之后。白起则是带着秦军主力,悄悄绕到了魏国军队的后方,突然从背后对魏国发起进攻。

这事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其实很难。很难想象,当时白起是如何指挥十万大军,悄悄避过了魏国探哨的监视,直接转移到了魏国军队的后方。因为正史记载有限,今天这一带的地形地貌,和两千多年前也不太一样,所以我们也无法复盘这一战。

但显然,当白起成功吸引了韩魏联军的注意,并且把主力带到魏国身后的时候,他就已经赢了一半了。

文章图片32

此后,就在魏国军队大意之际,白起忽然率军,从背后对魏军发起猛攻。在白起的突袭之后,魏军根本就反应不过来。而且,伊阙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战场的地形比较狭窄。短时间内,魏国的主将公孙喜,根本就没办法指挥军队,调转方向。

在古代实际战争当中,想要调整军队方向,那可不是喊一声'后队改前队’就可以了,这涉及到一大堆的阵型变化。而没能来得及调整阵型的魏国,被秦国军队一阵猛冲,自然很快就崩溃了。

而接下来,放魏军溃败之后,自然只能向韩国这边靠拢。但是这样一来,溃败的魏国军队,反倒是把韩国军队的阵型,也给冲散了。等到韩国军阵被冲散之后,白起直接率领主力,从侧翼对韩国军队发起了进攻。

文章图片33

就这样,在极短时间内,韩魏两国的军队,阵型都被冲乱了。

而在这种战争当中,一旦阵型被冲乱,接下来等待韩魏两国的,就只剩下屠杀了。

面对秦军的进攻,此时韩魏两国,想要撤退都做不到。因为战场地形太狭窄,不允许大规模撤退。如此一来,两国联军跑都跑不了,只能就地等死。

所以最后,一场大战结束,韩魏两国的24万联军,几乎被白起尽数歼灭。

文章图片34

这一战打完之后,魏国或许还有能力再战。但是韩国这边,精锐几乎就被打光了。短时间内,韩国不可能再来进攻秦国。所以接下来,白起就得以顺利攻占了一大块地盘。并且在崤函通道的东侧,建立了一大块防御区域。

自此之后,秦国就可以凭借这块区域,不断暴打韩魏两国。而韩魏两国的堵门战术,也就算是彻底被破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伊阙之战。

伊阙之战,虽然只是白起在正史上指挥的第一场战争。但是这场战争,却充分展现出了白起超强的指挥能力。而且,此战之后,秦国也彻底突破了韩魏两国的封锁,可以继续向东扩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