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古盐井系列(七)——天耳井

 剑川古建绘图员 2023-03-11 发布于云南
文章图片1

云南古盐井系列(七)

天耳井


文图/大狗熊

文章图片2

与诺邓、宝丰一样,天井村也曾经是云龙八井之一,称为天耳井。天井村和八井之一的山井村都归云龙县诺邓镇和平村委会管辖,距县城只有几公里。虽然盐井已经废弃,但古老的村容村貌依旧完好,庭院、巷道、戏台等古香古色,仍然还在讲述着这两个盐井的故事。——编者

文章图片3

天井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诺邓镇和平村委会,距云龙县城约5公里。传说,对面有山酷似人耳,人们便将此山称为“天耳朵”,便把山名作为村名,叫“天耳村”。到了明末盐井开发,村因井而名,就成了“天耳井”。天井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历史上“云龙八井”之一天耳井所在地,是和平村委会最大的一个自然村,是一个山地白族传统村落。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天井村兴于盐、衰于盐。天耳井开凿于明朝万历年间。之前,明代土著居民和旷、白、马、杨四姓合资将这里发现渗出的卤水煎煮成盐,于是坐落在滇西茶马古道上的这个村落,产盐的信息不胫而走,制盐产业逐步扩大。天井村因盐而兴,村落商业繁荣,商贾云集,贸易兴旺。据清雍正《云龙州志》记载:天耳井“井阔脉长”,“日产盐六百四十斤,色黄白、自捏成块”,“附井居民二百户”。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这里的先民们以盐业为中心,兼事农业、手工业和经商,自古就有“以井代耕”之说。天耳井的经营在明代就采用了“原始股份制”的方式,盐井的股份称为“角”,将每个月盐井所出卤水按“角”分给持有股份的人家煮盐,持有盐角的人家称为“灶户”,灶户的盐角股份可以转卖、典当、赠送。天井村的大多数村民都是以盐为生,以盐井形成了一个产业体系。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相继关闭了这里的盐井,盐井关闭后全村转为从事农业生产。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这两院李姓宅子是一座典型的联体四合院,约建于1914年左右,已逾百年,但保存还比较完好。因为常年居住,屋檐瓦片都维护得不错,虽是旧宅但看不出颓败。从狭窄的楼梯上去,先是耳房的小阁楼,然后是正房大楼,大楼沿着门纵向修了隔墙,形成一个甬道,那边是后门。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天井村村落民居建筑仍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村容村貌,是历史遗留在滇西的一个白族乡土民居建筑的范本。天井村依山就势,逐次退台,如阶梯层层而上,是阶梯式建筑群,是山区白族建筑的典型范例。同时,依山就势而建的退台“阶梯式”建筑,又兼有制盐加工作坊的特点,即一进三层:一层为盐灶房,以天井为分界,二层为堂屋和居住,三层为后花园。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在村巷里漫无目的地游走。路两旁的巷子古风依旧,以老房子居多。残缺的石脚、风化的红砂石门墩、发黑的屋檐、朽烂的窗棂……都在讲述一个个老地方的老故事。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天井村最有名的名人是李菘。出生行伍,好诗书,在当时云南将领中有儒将之称。初入蔡锷、唐继尧“护国倒袁军”,后为龙云部将。最高衔曾领滇军独立二团团长。李菘率军驻扎蒙自时,疏浚了南湖,用淤泥堆成现在的军山和菘岛,这个菘岛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后退隐,返乡从教,为云龙县立中学校长。因一直关注民生,素为乡里所称颂。

文章图片26

李菘故居

作为天井村古建筑之一的古戏台,总面积340多平方米,是云龙县白族乡土建筑的典范。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和平戏台,2017年,云龙县投资30万元对和平戏台进行了修复,并在古戏台边修建了小型广场,为村民茶余饭后活动提供了场所。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天井村是一个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保存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传统根脉以及诸多的文化遗存。因为产盐,天耳井也曾是非常繁华的所在,是个重文化讲礼仪的地区。各种传统风俗活动很多,内容也很丰富。那时人们喜欢弹演洞经、唱花灯、唱滇剧,还专门建有两个戏台。受中原文化影响,天井村至今还保留着完好的宗祠两座,即李家祠堂和尹家祠堂。天井村的宗教信仰与周边白族村落一样,有信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还有白族本民族的“本主崇拜”。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