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太极拳理法常识及流派简介

 cmz3536 2023-03-11 发布于江苏

1,太极与太极图

“太极”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宋代朱熹曾说“总天地万物之理是为太极”,所以“太极”在传统文化中是占据者与“道”同一高度的一种对宇宙变化规律的总结,是以“象数”方式描述道的演化规则的一种模型。

古代典籍中,对太极的描述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系词》)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太极图说》)这样的对“太极”的直接阐述,也有像《道德经》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句子,也可以看做是对“太极”的描述。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关于“太极”的首部专著。

图片

(宋代周敦颐太极图)

而“太极”也常常以图画的方式体现,如图所示,这几种是比较常见的太极图画法,而不同的画法所揭示的都是“太极”所要描述的宇宙化生的规则。

图片

(常见阴阳鱼太极图)

图片

(古阴阳鱼太极图)

图片

(明代来知德太极图)

2,源理以造拳

而我们熟知的太极拳,正是根据“太极”所描述的原理而创造的拳法。在先辈口口相传中,太极拳是唯一一个先有理论,然后根据理论再发明创造的拳种。所以太极拳是理论最完备,体系最完善的拳法,是传统武术的集大成者。太极拳的理论更是解释天地宇宙变化最根本规律的,是属于道学中最高深的学问。所以,太极拳被认为是最符合道家修炼体系的拳术,也是根植于道学体系的一种文化精髓。所以说,太极拳是传统道学文化之核心体系在拳术中的完美呈现,也是道家修身练养体系的入门正路之一。

3,太极拳的创始与彰显于世

据先辈口传,太极拳创自张三丰祖师。三丰祖师于元明时代创留,但却隐传数百年而不彰显于世。

图片
(张三丰祖师自画像)

清代道光年间,广平府(现河北省永年县)杨禄禅先师(也做露禅、禄躔等1799—1872)进京授拳,以石破天惊的方式,打遍天下无敌手,赢得“杨无敌”之名,誉满京师。杨家三代在京耕耘,太极拳自此一改往先隐传不显的状态,并以极快的速度由北京向各地传播。短短一百五十年,即完成了由上层社会向平民百姓、由京畿重地向江南诸省、由中华九州向五湖四海的传播,成为全民追捧的武术拳种和健身修养方法。

图片
(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先师像)

4,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太极拳是根植于传统道学体系理法完备的拳术,有着不同于其他武术的独特个性。

首先从外形上看,一般武术都是刚猛激烈的,而太极拳却呈现出一种松、柔、圆、缓的运动方式。这是因为传统的武术基本上都是主刚、主动、主进攻、主以大打小,而太极拳却是主柔、主静、主以静制动、主以柔克刚的。这种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的应用特点,也就决定了其锻炼方法的特殊性。

除此之外,太极拳还有着练养结合、体用一体的特点,处处以“养”为主,养气、养筋、养劲、养神,并以“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为根本追求,求道而不单求术,技进乎道。所以太极拳除了其本身的武术价值外,更突出的价值是表表现在在养生和修身养性方面的。

图片

5,太极拳的独特价值

太极拳在拳术中存在着独特的性格,其所蕴含的传统道学文化、天地至理,和拳法中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神秘境界,决定了太极拳在养生、修炼等方面的独特价值,让太极拳远远超越了一般拳脚武术的概念。学习太极拳既可让人修身养性、防身御敌,又不失为一种学习证悟传统文化的绝佳方式和便捷门径。太极拳之价值可总结为三大用:

修身——锻炼体魄 修养心性
防身——防病为本 防身为用
证道——入道之阶 证道之梯

6,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承认确立的太极拳有五大流派,分别是陈、杨、吴、武、孙。

杨家太极拳为杨禄禅所传,经杨禄禅及杨家三代的广泛传播,从清代末年到民国末年,逐渐成为太极中传播最为广泛的一脉。随着其他各派太极拳逐渐形成或者开始向外传播,杨家所传太极拳被人称为“杨家太极拳”,誉为“武当正宗”,随后也称之为“杨氏太极拳”。建国之后,国家确定并推广太极拳流派时,定名为“杨式太极拳”,港台地区、海外及一些后传仍称之为“杨家太极拳”或“杨氏太极拳”。

图片 图片 图片

(杨式太极拳拳 杨澄甫示范拳照)

武式太极拳为广平府武禹襄所开创,经过武禹襄、李亦畬、郝为真三代的定型、改进,到民国初年开始在河北邢台、邯郸等地开始广泛传播,又随着郝家三代人的北上、南下,逐渐传播到河北各地、北京、东北、山西、江苏、上海等地。开始称为“李氏太极拳”或“开合太极拳”,由于郝家三代所传最为广泛,所以又称为“郝氏太极拳”或“郝家太极拳”,建国后,流派被确定为“武式太极拳”。现在一般统称“武式太极拳”,也有称“武派太极拳”,郝家三代所传之后人也有人继续称“郝式太极拳”。

图片 图片 图片
(武式太极拳 郝少如示范拳照)

吴家太极拳是先祖满族人全佑于清朝神机营当差时,从学“杨无敌”杨禄禅先生,后因身份低位奉命拜于杨禄禅次子杨班侯宗师门下,经过全佑公之子吴鉴泉及门下弟子王茂斋、郭松亭等的开拓发展,形成一个流传广泛的太极拳门派。因全佑公后辈辛亥革命后改汉姓为“吴”,尊全佑公为“吴全佑”,所以这一派被称为“吴家太极拳”,又称“吴氏太极拳”“吴派太极拳”,建国后规定统称为“吴式太极拳”,香港地区吴家家传一直称为“吴家太极拳”。

图片 图片 图片
(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示范拳照)

清朝晚期,河北完县孙禄堂(1860-1933)先生得形意拳、八卦掌精髓,独步当时,“集有清一代拳术之大成,江湖人称天下第一手”。民国初年,孙禄堂又得郝为真太极拳之倾心传授,融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为一家,独创出别具一格的太极拳,人称为“孙氏太极拳”,后统称“孙式太极拳”。

图片 图片 图片
(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示范拳照)

而杨禄禅和武禹襄曾经学拳的陈家沟和赵堡镇,其原来的拳术也在不断的传承,民国时代开始向外传播,陈氏太极拳后被列为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而赵堡太极拳近年也逐渐被认可,成为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氏太极拳 陈发科示范拳照)
1950年代开始,国家体委牵头,确立了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并出版了相关著作,推广传承太极拳。陈式太极拳以陈发科、陈照奎父子两人拳架为标准,出版了顾留馨、沈家桢著《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以杨澄甫拳架为标准,出版了傅钟文著《杨式太极拳》一书;吴式太极拳以吴鉴泉拳架为标准,出版徐致一《太极拳(吴鉴泉式)》一书;武式太极拳以郝少如拳架为标准,出版郝少如著《武式太极拳》一书;孙式太极拳以孙禄堂拳架为准绳,出版了孙剑云《孙式太极拳》一书。以上五派太极拳著作后来修订合集出版为《太极拳全书》。
图片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太极拳全书》封面 )

1956年开始,为了便于人民群众健身学习,国家体委逐步向全国推广简化太极拳套路,分别推出了24式、42式、48式、88式及太极剑、太极刀等套路。简化太极拳以杨式太极拳大架为基础,融合其他各流派太极拳的部分套路汇编而成,为人们锻炼推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图片
(简化太极拳)

7,太极拳传承谱系

图片

既逸且康老师制作的太极拳传承谱系图

图片

太极拳功传人
古琴琴人
中医玩家
民间祝由师
传统文化自由学者
拥有十年深度失眠史的睡眠问题研究者

长期致力于用传统智慧疏解当代人的身心困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