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的历史情怀(3)

 猎户ywysh4sdge 2023-03-12 发布于山东

    有一次,他读书忘了吃饭,感到饥饿时才把人喊来要吃面包干。但因思想仍然集中在书上,一时竟说不出要吃的是什么,只是说:“给我搞块那个……那个……东西来。”等工作人员习惯地拿来面包干时,他才放下书,笑着说:“对,我要的是这个东西。”

  有时工作人员劝毛泽东出去散散步,到院子里坐坐,此时他依然放不下书。一次在院中休息时,他手中拿着一本书看走了神,恰好医生来问候他的健康,他竟答非所问地说:“郭沫若同志是很能写书的。”一时弄得医生满头雾水,莫名其妙。

  每次外出视察工作或休养时,毛泽东总要亲笔开列书目,带上几大箱子书以备途中及到驻地后阅读,其中以史书居多。每到一地,毛泽东还喜欢从当地借书阅读。在1958年召开成都会议的20余天里,他在当地借阅的书籍,归还时竟装了满满一吉普车,其中仅《四川省志》就有100多本。

  姜泗长医生回忆说,毛泽东在重病缠身、打针治疗时,也不肯放下手中的书:“我看到毛主席在病中依旧日日夜夜地工作和学习,常常持续10几个小时,有时竟连吃饭和量血压时,也要抓紧时间做些事。我每次给毛主席治疗,他老人家靠在沙发或躺在床上,总是手不释卷……”

  毛泽东读过的史书上基本都有阅读时间标记,有三册《晋书》的封面上写着:“一九七五,八”;另有五册的封面上则分别写着:“一九七五,八月再阅”、“一九七五,九月再阅”。这些都是毛泽东亲笔写下的读史记录,从中尽可看出他“生命不息,读史不止”的深厚历史情结。此时是他逝世前一年,他不仅身体非常虚弱,眼睛也由于老年白内障开了刀,视力极差,阅读十分吃力。医生劝阻他停止读书,但他根本不听,只得为他设计配制了一副特殊的单腿眼镜——左侧卧看书时,戴没有左腿的眼镜;右侧卧看书时,戴没有右腿的眼镜。

  在毛泽东的故居中南海菊香书屋里,触目所及几乎全都是书。环绕卧室四壁的书橱和书架,里面放的是他经常阅读的那些书籍。桌子上经常摆满了书,就连床上也有一半地方被码起半尺高的各种书籍占据着——毛泽东睡前醒后的第一件事,通常都是读书,这是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为了便于一翻身就能随时拿到所需读的书,于是在他的卧室里形成了如此奇特的景观。这里保留下毛泽东与书相伴、遨游书海的真实面貌,折射出他不懈探索、不倦追求的执着和投入,为后人了解他生前精神世界和业余活动揭开了神秘帷幕的一角。

  “不动笔墨不读书”

  毛泽东读史有自己的独特的原则和方法。首先是他读史注重知识的积累,持之以恒。他在青年时就把读书和研究学问比作修筑百丈之台,“有获有不获,则积不积之故也。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千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他曾作过一幅有关读书的对联,说: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其次是毛泽东读史不是一般浏览,浅尝辄止,而是反复阅读,深入思考。他读书主张“三复四温”,读史也一样。《史记》、《汉书》等历史典籍是他青少年时就读过的,但后来仍不断重温,从中汲取更多的有益营养。就是到了晚年,他对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读了又读,常读常新。如前述他读《晋书》,就是如此。在其他许多史书的封面上,同样保留着他读过二遍、三遍甚至数遍的圈记,有些明确写着“阅”或“再阅”的时间。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大概要算毛泽东读史最突出的特点了。打开毛泽东读过的史书,他留下的种种笔迹便跃然眼底,红、蓝、黑各色圈划、批注纷呈,都是他在不同时期多次阅读时留下的明显标记。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从老师徐特立那里学来的阅读方法,从青年时期养成后便成为坚持一生的习惯。

  读史书时,毛泽东常用笔做出各种标记,且每种标记都有其各自含义:凡是他认为重要或欣赏的词句,通常划有直线、曲线,或在句旁、句末加以圈点;着重强调的地方,则划双直线、直线加曲线、或用双圈、大圈套小圈;凡是他不同意的地方,则划三角、叉等记号;有的天头、标题或目录上,也有他所作的引起注意的标记。他在有些书的封面上写下自己所需要的目录,则是为了便于查找相关内容。

  除标记外,毛泽东更爱在各种史书上写下读书批注。这些批注是毛泽东有感而发、联系实际的读书成果,字数有多有少,少的只有几个字或一两个字,多的则达数百上千字;立意或赞或叹,或褒或贬,或论辩或批驳,纵横挥笔,汪洋恣肆,感事抒怀,激扬文字。

  这些圈划和批注,虽只是毛泽东信手写下的思想火花,但却是他穿越时空隧道、“深入角色”和历史人物或历代史家进行交流时,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成果。它们或许不像那些经过他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多次修改后公开发表的文章那样系统、严整,可是仍然具有特殊意义:圈划和批注既闪烁着深邃、睿智的哲理,也反映了直接、真实的思想,且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人们由此不仅可以增加对毛泽东性格、意趣的深入了解,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毛泽东的思想观点形成、发展的心灵脉络。

  毛泽东所作的读史批注非常多,其中首推人物传记,其次是军事战例。

  对历朝帝王将相、农民起义领袖和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毛泽东作了很多批注,肯定其所长,直揭其所短;对他们卓越的政治见解、军事才能、超凡见识、文学成就啧啧称叹,对他们高尚的品德肃然起敬,给以客观、历史的公正评价。

  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成败得失、德才文武所作的批注,常常别具慧眼,令人耳目一新,能从立场、观点、方法上给人以深刻启迪,而且读来饶有兴味。如他在读《汉书。赵充国传》时,曾有这样的评价:赵充国主张在西北边疆屯田,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他的主张在开始时,赞成的人不过十之一二,反对的人达十之八九;到后来他的主张逐渐被人接受了,赞成的人达十之八九,反对的人达十之二三。真理要人接受,总要有个过程,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如此。毛泽东多次在不同场合说过:“赵充国很能坚持真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