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题 | 4招应对「春困」,阳气足,做事顺

 素问健康 2023-03-12 发布于广东

这个春天,小素成了“特困生”,真真真太困了......


明明是春天,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为何人总是昏昏欲睡呢?

其实老祖宗很早便注意到了“春困”现象,认为“精强则神辅之,困意则鬼入之”。

大致是说:如果我们精神百倍地做一件事情,就如有神助,事情会顺顺利利;犯困的情况下做事情,就好像有懒鬼趁虚而入给我们捣乱。








春困是人体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回应








中医认为,人依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反应。

其实轻微春困是人体随季节气候的变化的一种自然反应,这种现象并不是生病。

随着气温逐渐暖和,外表腠理舒张,气血供应需求增加,脑窍出现短暂缺氧,进而出现适应性微调生理过程—春困。

表现为短暂的懒洋洋、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但很快能调整过来,不影响生活作息。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分别对应人体的肝、心、肺、肾。

“肝应春”的角度来说,春主生,故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在春天会比较旺盛。

如果肝的疏泄太过,平素脾胃虚弱的,就会木旺克土,容易使脾胃受盛、运化的功能失常。

人体清气不升,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倦怠乏力、头晕目眩,难以“脱困”。

春季回温,雨水增多,湿气增重,湿邪侵犯人体,脾为湿邪所困,运化功能失常,春困表现也更加明显。

另外,冬主收藏,我们如果没有“藏好精”、没有休息好,精气不足,能量不足以给春天升发用,人也会显得懒洋洋的。






以下人群更容易“春困”







一般来说,小孩子、“社会人”和老年人都容易春困。

小孩子稚嫩,正处快速发育期,本是需要睡眠的时期,在春季更容易困倦;

社会竞争力强,生存压力大,再加上夜间熬夜,伤津伤阴,白天赖床晚起,阳气本该升发又给压回去了,导致精气耗损,发生春困;

老年人体质虚弱,夜间难眠易醒,白天想着补觉,阳气升发无力,终日乏力疲倦,无精打采。






解决“春困”,不要多睡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春困和阳气不足、脾阳虚、湿浊内滞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解决春困,调动身体阳气、恢复脾土功能是关键。

01

科学睡眠


阳气的升发和闭藏与睡眠密切相关:清醒时,阳气行于表;睡眠时,阳气行于内。春天适当调整睡眠时间,有利于阳气升发。

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不熬夜,不赖床,保证充足睡眠,减少日间的疲倦感。

中午安排个20-40分钟左右的“子午觉”,避免过长午休加重的头昏感。

中医提倡起居有常的养生原则,人的睡觉要随着季节的变化,春天应夜卧早起。

02

适量运动


春季万物生发,宜出门运动。

春游踏青,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自然之力。

推荐每日慢跑或散步半小时到一小时缓解春困。


03

合理膳食


食用大量肥甘厚腻之品,容易让人产生疲倦感,大家冬天进补不少,身体需要休整一下。

春季应当注意荤素搭配,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枸杞叶、菠菜、西红柿、芹菜、黄瓜、青椒、鱼肉等。

还可以适当多吃助阳醒脾的食物,如芽菜、香椿、韭菜、洋葱、香菜等。

大家在早上来碗面条汤或者燕麦粥,加点枸杞叶、香菜、姜片、砂仁碎、肉桂粉等,可以快速地唤醒体内阳气哦。

04

春困小手法


这里推荐2个缓解春困的小手法:

第一个是大家在太阳穴、风池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按摩,每次5min,每日早晚各一次;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即四横指),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

“长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它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可调理脾胃、补肝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作为“回春第一大穴”,太阳穴在胆经循行之处,是阳气生发的源地。

【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风池壮阳益气,调神舒肝,帮助激发体内阳气,增强体质。

第二个是每日坚持拍打两侧大腿外侧肌肉(胆经循行部位)。

胆为阳木,其象应春,是我们人体阳气生发的起点和动力!胆气一生,阳气就生,足以“脱困”。

每次15min,可在空闲休息之余完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