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推介|朱彤:《朱彤红学论集》

 昵称37581541 2023-03-12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朱彤红学论集》,朱彤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收入作者《从猿到人》《论<红楼梦>的主题》《论史湘云》《〈红楼梦〉的细节描写》《漫论<红楼梦>人物性格补充艺术手法》《“白首双星”考释》等《红楼梦》研究论文共25篇,涉及《红楼梦》思想人物阐论、艺术风格评鉴、经典情节论析、词语典故考释四个层面;另有阐析吴承恩、《西游记》、《桃花扇》等作家作品的论文5篇。

人物论与主题论纵横捭阖,鞭辟入里,富有思想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艺术评鉴与考据文字援经据典,健笔凌云,富有结构的拢括力和文字的感染力;经典章回的评析细腻生动,入木三分。

该书是作者毕生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书前有冯其庸、李希凡序文各一;书后有作者后记一,编者补记一。


目  录

思想人物阐论

论曹雪芹的生活、思想和创作

论《红楼梦》的主题

“从猿到人”

——孙悟空、贾宝玉思想性格纵横谈

论史湘云 

艺术风格评鉴

《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漫论《红楼梦》人物性格补充艺术手法

生动的人物形象  精湛的文学语言

——略谈《红楼梦》两个艺术特色

蕴深曲之致,出难写之境

——《红楼梦》诗歌艺术断想 

经典情节论析

芥豆之微展须弥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论析

深刻的思想  凝练的艺术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论析缘情入微  赅博笼巨

——“宝玉被打”论析

穷精显微  尺水生波

——“鸳鸯抗婚”论析 

词语典故考释

“白首双星”考释

——关于史湘云的结局

“饕餮王孙应有酒”一联考释

——兼谈宝黛钗三首《螃蟹诗》

“皇商”小考

红楼辨讹二则

释“唾绒”

“种得蓝田玉”析

“煮芋成新赏”的出典

“三尺”辨析

“三尺”出典再辨析

——答王启熙先生

西施结局小议

“素女约于桂岩”解

“弄玉吹笙”辨

关于红学现状与发展的刍议

附录

论孙悟空

论吴承恩的思想

雄奇恢诡  寓真于诞

——“大闹天宫”论析

对传统人物塑造方法的超越

——读《西游记》黄袍怪故事

史剧的绝唱  正气的颂歌

——《桃花扇·骂筵》论析

朱彤学术年表

后记

补记 


序一

冯其庸

朱彤同志是当代著名的红学家,我与他相交,已经有17年的历史了。记得最初相识是在芜湖安徽师大。那时,我们正在搞《红楼梦》的新校注本,不久,朱彤兄也就借调到北京,和我们在一起从事《红楼梦》的校注工作了。

图片

《红楼梦学刊》创刊号

1979年5月,时值《红楼梦学刊》创刊号问世,朱彤兄以他的《释“白首双星”》(关于史湘云的结局)一文,声动京华,名重红学界,从此,朱彤兄时有所作,作必有为,健笔凌云,妙思入微。

前数年,得知朱彤兄患病,心窃系念,时萦怀抱,虽不能时时驰函问候,而实未曾一日忘也!

不久前,邓庆佑兄转来朱彤兄手书,嘱我为他的红学论文集作序,不意又值我患病,未能即时命笔,迁延蹉跎,实觉愧对故人。

朱彤兄的《释“白首双星”》,以力排众议,独抒已见的气慨,提出了个人独创之见。《红楼梦》后部的情节究竟如何,因为谁也见不到后部的残文或提纲,因而无法验证种种的推测,然而,朱彤兄对“白首双星”的解释,言之有据,且较合情理,自然可以作为一家之言,新人耳目。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也是二百年来《红楼梦》研究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朱彤兄在《论〈红楼梦》的主题》一文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他说:

把《红楼梦》的主题概括一下,那就是:一部《红楼梦》是以封建贵族阶级子孙不肖、后继无人问题为核心,展开了贵族阶级各个生活侧面的描写,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地主阶级的种种罪恶,热烈地讴歌和赞美新兴力量的叛逆精神,全面地批判了封建制度,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和地主阶级必然崩溃和没落的历史命运。


图片

《红楼梦散论》

他还说:

《红楼梦》主题具有巨大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就在于它以这个社会矛盾作为开展全书情节的主要矛盾线索,通过贾宝玉叛逆性格成长的历史,通过封建主义和反封建主义两种人生道路的尖锐斗争,深入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意识形态领域里新旧两种思想的激烈搏斗,从而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示出封建制度和封建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和人生道路深深植根于新的物质经济事实之中,所以,他的思想不是在某一个别问题上乖离封建阶级的要求,而是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与封建阶级传统背道而驰。他的思想性格的核心是早期的民主平等思想,其对立面则是维护封建宗法统治的等级压迫制度。他跟封建势力发生的一切冲突,无不滥觞于此。


朱彤对《红楼梦》主题的分析,确实是全面而深刻的。对《红楼梦》主题的分析,涉及对《红楼梦》的全面评价问题。

图片

打印稿《蕴深曲之致,出难写之境 ——红楼梦诗歌艺术断想》

过去有的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民主思想,是属于封建的民主思想,不具备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这种看法,严重地贬低了《红楼梦》的价值,同时也完全不符合作品的实际。

试想如果贾宝玉、林黛玉所代表的思想与贾政所代表的思想其社会性质完全是一样的,贾宝玉与贾政的冲突只是封建思想体系自身的矛盾,没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社会内涵,贾宝玉、林黛玉的思想没有新的社会内涵;那么,出现在封建社会末期的《红楼梦》这部小说,还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可言?贾宝玉、林黛玉哪里还有“新人”的内涵?贾宝玉、林黛玉与贾政、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乃至于薛宝钗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有什么意义?这样一来,实质上岂不就是否定了《红楼梦》这部不朽巨著的伟大意义!

所以《红楼梦》主题之辩,是一个关于《红楼梦》的大是大非的大辩论。这个问题从50年代起,直到80年代朱形的文章发表,一直是有争论的。朱彤的文章无疑是这一场争论中的极有份量、极有说服力,极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红楼梦》的一篇重要文章。

关于《红楼梦》的伟大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它的卓越的人物描写,一直是二百年来研究《红楼梦》的重大课题,也是继承《红楼梦》的艺术传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这个课题,研究家们不断地有所总结,有所阐述。朱彤兄的《<红楼梦>人物性格补充艺术手法散论》也是一篇极有见地、极为重要的文章。

朱彤提出了“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虚实相生,彼此互藏”这三个课题,对《红楼梦》人物描写的艺术方法作了分析和总结。《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和它的艺术方法是非常卓越和非常丰富的,朱彤提出的这三点,无疑是《红楼梦》艺术方法的重要方面。

图片

崔君沛绘《红楼梦人物图卷》

这里我要加以补充说明的是:不言而喻,以上三个方面,首先是在肯定《红楼梦》人物正面描写的前提下提出的,朱彤提出的这三点,是对正面描写的补充论述,而不是否认《红楼梦》的大量正面描写,单认这三种描写方法。

大家知道,《红楼梦》里描写人物用得最多最好的方法,首先就是对人物的精确的正面描写,有的是精雕细刻,工笔重彩,如它对贾宝玉、林黛玉见面时的描写,对王熙风出场时的描写,在宝玉挨打时贾母出场的描写等等,都是工笔重彩,精雕细刻的正面描写,又如它对醉金刚倪二的描写,对焦大的描写,对贾芸舅舅舅妈的描写,对水月庵智能的描写,秦可卿出丧中对村姑二丫头的描写,对小红的描写等等等等,则在不同程度上又是用的写意勾勒的方法,线条用得不多,但却十分准确,三笔两笔就把一个人画出来了,而且使读者一样能感受到这些人物的声音笑貌和形象,然而就其艺术方法来说,主要也是正面的直写其人的描  写方法,当然对照旁衬等方法,有的也是同时并用的,并不是用了一种方法,就不能再用别种方法了。

图片

赵国经、王美芳绘金陵十二钗

朱彤兄在红学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篇短文不可能全面介绍。当前的红学,仍然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对它作深入的锲而不舍的钻研。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书,研究者的学问修养愈广愈深,他所能得到的也一定独多。同时,研究者所用的功夫愈深愈久,他所得到的也一定会特多。总之,只要对《红楼梦》肯下真功夫,深功夫,长功夫,他就必然会有所获。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在这条道路上作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更要祝愿朱彤兄早早康复,在红学的征途上再作千里之行!

1992年2月20日于京华宽堂


序二

李希凡

我认识朱彤同志,还是在70年代中离开《红楼梦》校注组之后。那是因为“四人帮”被打倒了,各个领域都在恢复正常工作,在北京和各地借调来的同志,包括我自己,都纷纷被召回了原单位,校注组大有“星云流散”之势。

应当感谢其庸同志,是他在艰难的处境中,四方奔走“说项”,终于争取把《红楼梦》校注组保存下来,又从全国各院校借调了几位中青年教师,继续完成了这项工程。它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的1985年版《红楼梦》,我们昵称之为“新校注本”。据统计,迄今6年多,已印行四百余万部。

图片

《红楼梦校注本》征求意见稿

该书署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实际上这所的前身就是校注组。该书以红楼梦研究所暑名的《前言》(其庸同志所写)中,曾开列了20位先后参加这项工作的名单,

朱彤同志属于后来参加这项工作中的一位。按照实际的本来面貌,应当说,大量的校注工作,主要是“本书修改定稿”的后一班人员做的。这个名单是:冯其庸、林冠夫、徐贻庭、陶建基、吕启祥、朱彤、张锦池、丁维忠八位同志。

目前红楼梦研究所已征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同意,为了使“新校注本”更完善,正在开始第二版的修订。我想,后继者将不会忘记前驱者的艰辛劳作。

在写这篇序言的开端,我所以想到了这段经历,那是因为这支小小的校注队伍,虽然早已散归全国各地,但十多年来却活跃在红学研究阵地上,对学术与教学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其中不少同志,不仅已晋升为教授和研究员,国内外知名,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红学专著或论著问世了!

图片

朱彤、周中明校注《西游记》

朱彤同志即是其中之一。他多年来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仍然写下了探索《红楼梦》思想艺术以及其他方面的多篇论著,现在这本《红楼梦散论》已经结集了。

我看到朱彤同志的第一篇文章,是发表在《红楼梦学刊》1979年创刊号上的《释“白首双星”——关于史湘云的结局》。

曹雪芹的《红楼梦》,据考证,原著只有七十八回,除前八十回有两回是作者亲属所补写外,二百多年来,广泛印行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一般认为,后四十回乃高鹗续写。而根据几十年《石头记》多种手抄本的发现,特别是手抄本脂批提供的八十回后的一些回目和线索,显然和百二十回本的续写,确有很大的不同。

可惜的是,迄今又从未发现原作的“全璧”,而曹雪芹笔下的那些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在八十回后究竟怎样发展和如何结局,又实是研究者和读者所关心并能激发想象的。于是,各种探佚和推想产生了,还逐渐形成了红学研究的一个方面。

我对玄想太多、太远的“探佚”,总怀有“不够科学”的偏见,但朱彤同志的这篇《释“白首双星”》,所以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一是因为他力排“众议”,有理有据地反驳了“白首双星”隐喻着贾母与张道士有关系,或贾宝玉最终与史湘云相结合的说法;二是他的文章是从艺术形象分析出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新见解,自成一家之言。

在1981年《红楼梦学刊》第1辑上,我又读到了他的长篇论文《论<红楼梦>的主题》该文与发表在1979年《红楼梦学刊》创刊号上的张锦池同志的《也谈《红楼梦>的主线》,虽非同一题旨,却又异曲同工。

图片

友石绘《红楼梦故事图》

他们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较深刻地分析了《红楼梦》所概括的富于复杂社会内容的作品主题与情节主线,对爱情主题说进行了有说服力的驳难,这在当时国内外红学研究中一片指责毛泽东同志的“《红楼梦》是政治历史小说”看法声中,实是难能可贵的。

其后,我还读到了他的《论史湘云》《“从猿到人”孙悟空、贾宝玉思想性格纵横谈》,以及《<红楼梦>人物性格补充艺术手法散论》《<红楼梦>诗歌艺术断想》等多篇分析《红楼梦》创作艺术的专题论文,知道他的红学研究在逐步深入,特别是读了他在1987年《红楼梦学刊》编辑部召开的扬州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关于红学现状与发展的刍议》,又深感到他视野开阔,并未把眼光和心思只用在个人研究课题上,也用了不少精力统观全局,为开拓红学研究的新局面,积极提出加强与协调工作的好建议。

自1980年会上成立了中国红学会以来,除去在美国和中国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各地红学研究者的努力下,已举行过全国性的六次学术讨论会,这些会议都大大地推动了红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图片

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合影

“红学”虽被人称为“显学”,全社会的“红学热”也不断升温,但“红学界”却是清贫的,历届红学研讨会的召开,都靠的是各地承担会议的单位和学者们自行筹集经费,中国红学会几乎拿不出什么补贴。

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截止到现在,已经三年未举行了,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依然是芜湖安徽师大校园中的温馨的聚会。而那次第六届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却正是朱彤同志多方奔走,竭尽全力进行筹备的。

朱彤同志为人热情、豪爽、开朗,颇具“东北好汉”勇往直前的性格,只是近两年来一直病魔缠身,刊物已少见他的新作了。日前忽然接到他的来信,才知他的红学论著已经结集,信中有这样的词句:“我在红学研究中所取得的一点点成果,都是在你们这些老友们的鼓励和关注下取得的,今有幸结集付梓,也该请你们写个序言,留作纪念。辗转病榻,握管维艰,草草不恭,祈多鉴谅。”

岁月悠悠,我虽为老友的病情感到怅然,但也为他的著作的即将出版感到欣慰。我衷心地祝愿他病体早日康复,也期待着他有更多的红学研究的新篇章问世!

1992年1月18日于北京


后  记

我对《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开始有所了解,是在1950年代上大学读书时期。那时吴组缃先生给我们上“中国小说史”专题课,吴先生对《红楼梦》那些精警独到的见解和深刻透辟的分析,无论从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都给我极大启发,宛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也培养了我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兴趣,对我把古代小说作为我终身研究的方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图片

《红楼梦的艺术生命》,吴组缃著,北京出版社2020年1月版

几十年来,我在这块园地舌耕笔耘,多经坎坷,几至废顿,幸赖吴先生并许多学界前辈、同仁勉励,使我的研究得以继续下去。

70年代末期,我借调北京参加冯其庸先生主持的新校本《红楼梦》注释部分的撰稿定稿工作,这为我能够集中深入地阅读学习这部巨著,全面细致地了解并掌握作品的有关资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爬梳钩沉浩瀚古籍之余,我信笔做了一些考证文章,或纠偏勘误,以辨析前注之错讹;或阐精发微,以补苴时论之罅漏。文章陆续发于《红楼梦学刊》之中,今文集所收考据文章,多为此时所撰。

俟校注工作结束返校,即沉于繁重的教学之中。教学非但没有贻误我的研究,反而常常成为我感悟红楼三昧的契机。备课之中偶有所得,讲解之顷突发奇想,并进而寻渊探珠,扪幽抉秘,亦诚为一大乐事。

这些零星之想,后大都被敷演为文章。这些文章没有统一的研究构架,唯意所适,散漫无轨。本文集题名为“散论”,此其实也。

图片

李曙光绘红楼梦册页

当然,虽说是散漫无轨,但又有一些相对集中的东西绳乎其间,反映我对这部作品的总体看法。文集胪列不外以下四端:思想人物论、艺术风格论、考据文字以及著名片断的赏析。涉及红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以思想、人物的分析研究为主线,艺术分析、史实考订均环拱于它而展开。

这里也反映我对研究方法的一些尝试。方法问题始终是困扰古典文学研究的大问题,我在研究中,较注意斟酌宏观和微观、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艺术分析方法和其他文化分析方法的关系。

我将文本的考订和感悟作为起点,由此上升为理论分析,并将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放到中国哲学、文化的宏观背景中予以考察,以现代人的视角去原其本然,观其流变,探其渊奥中所具有的大美。同时又不强古人之所难,循顺其固有形态去擘肌分理,欲原古人用心之所在。所以我体会到研究传统文化,还存在着一个运用现代知识结构和超越现代知识结构的问题。这只是个尝试,其得失还有待于读者鉴别。

这里有些问题需要作些解释。关于史湘云结局的探讨,最初在《安徽师大学报》(1977年第4期,8月初出刊)上发表,那是一篇提纲式的短文,题为《史湘云结局简探——兼析<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回目》,论点未充分展开,发表后引起学界诸多同仁的注意。


1978年在北京恭王府藤萝苑内作校注工作,与我共同工作的还有杭州大学蔡义江、哈尔滨师大张锦池二君。冬日夜长,我们把酒谈艺,获益良多,时正值《红楼梦学刊》筹备创刊,向我们组稿,二君皆以《简探》一文有简廓之憾,力促我铺展其义,缀为详篇,于是便有我发于《红楼梦学刊》创刊号上的《释“白首双星”》一文。后二文题目均为《古典文学论文索引》《红楼梦论文索引》所收。

1977年先发之短文,出刊已久,且发行量不多,许多读者难得寻阅,来信询问二文之异同,因忙于猬务,多未作复。今借本书出版之机,将此二文颠末略陈,亦算是对关注我的读者的一个迟到的答复,并致深深的谢意和歉意。

文集后附有《论孙悟空》一文,出于这样的考虑:文中所收之《“从猿到人”》一文,主要是通过贾宝玉和孙悟空的比较,来阐述“新人”形象的内在发展脉络,文章的重心落在对贾宝玉的研究上,对孙悟空的有关问题语焉未详,为读者阅读之便,特将《论孙悟空》一文附录于后。

文集所收之论文从70年代延至90年代初,记载了我对《红楼梦》这部巨著探求的斑班印迹,结集时除局部略有更改外,其他则仍其旧贯,意在保留其真实面貌,使这部“散论”尽可能涵化一些历史内容。

图片

冯其庸先生

蒙老友冯其庸、李希凡二君百忙中拨冗作序,对本书结集出版给予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殷殷之情,深叩我心。南京大学出版社惠予出版,在出版过程中,得到许多同志的热情帮助,从我就学的俞晓红君代为整理之劳,颇费心力,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作者于病榻上

1992年2月


补  记

1992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散论》,系朱彤先生半生红学研究的结集,共收入《红楼梦》研究与考据文章25篇,另附《论孙悟空》1篇。因彼时印数不多,30年来不断有学界同仁索要而难得,今在该文集基础之上,复加入作者论吴承恩思想、评析《西游记》《桃花扇》等作品的相关论文4篇,汇成一编,题名《朱彤红学论集》再行出版。

本书文章整理工作主要在以下方面展开:

(1)对本书所收文章整篇辑录,对文中所有引文进行检核,其中《红楼梦》原著引文均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新校本《红楼梦》校改,《西游记》原著引文均据朱彤、周中明新校注本《西游记》校改,其他引文均出脚注;

图片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红楼梦》

(2)部分论文发表之时,因刊物篇幅所限而有所删减,1992年结集时,作者乃据会议论文原稿付排,今仍因之;

(3)根据当下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汉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对少量文字和标点符号作了改动,其他则仍其旧贯,以保持论文之历史风貌;

(4)增加朱彤先生学术年表。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将本书纳入学院学术文库,2021级古代文学硕士生李娜承担了书稿的整理、校核、出注等诸多具体事务,责任编辑胡志恒付出诸多辛劳,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22年3月28日


作者简介

图片

朱彤先生

朱彤(1930-1992),辽宁复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执教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红楼梦学刊》编委,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红楼梦》研究室主任、古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等。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红楼梦研究”等课程。1978年借调至中国艺术研究院,参与《红楼梦》新校注本工作,是新校注本最后定稿的8人之一。1988年筹备承办第六届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红楼梦学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释“白首双星”》《〈红楼梦〉人物性格补充艺术手法散论》等学术论文30余篇。1987年整理校勘《西游记》新校注本(合著),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1992年整理有关红学论文25篇,结集为《红楼梦散论》,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