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知行合一,才是真正实事求是

 Frank_Chia 2023-03-13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在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唯有知行合一才能达成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行,心外无事,唯有如是,才是真正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相当于格物致知,相当于客观规律,相当于认识论,相当于真理。行是指人们的科学实验、经济活动和社会实践,相当于实践论。

只有知与行的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与现实中运用此道理达成道理指向的实践目标时,即实践检验真理时,达成了知行合一。比如引力波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比如真理问题大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回归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中国国情搞发展,从而迎来改革开放大实践,中国经济回归了价值规律之轨道,从而实现了大发展。

文章图片2

因此,王阳明的知,是明明德,是尊德性而道学问,既包括道德意义上的良知,又包括圆融宇宙人生实相的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自性识别善恶;王阳明的行,是亲民,是运用良知新民教育人民又运用良能服务人民,只有将德行来感召教育人民并在实践中服务人民,不仅要认识(“知”),才能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即止于至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几层意思,也是实事求是思想的另外表述。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认识与实践不断循环,推动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阳明先生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人为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明明德、尊德性、发扬光大人性之良心良知看,阳明先生极力反对只有道德说而没有道德实践,要求把一切道德认知与个体的道德实践相结合,把道德认知自觉变成道德行动,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自觉实践,从实践中出真知,提升对真理的感悟与认识,形成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螺旋上升,从而打破了教条主义、打破了本本主义、打破了经验主义,从而推动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真理引导实践,理论指引实践。阳明先生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良知或真理是人们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良知或真理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致良知'的工夫,即知行合一。没有相对论的理论指引,就没有原子弹的研发与实践。在良知或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客观规律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阳明说:“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尊德性即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道德提升上下功夫,往君子圣人人格上自觉实践;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学问的实践性,提出只有道学问,将掌握的知识在在事上磨练即经过科学实验、经济运行和社会实践,理论理念与社会实践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才能又红又专。阳明先生强调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将实践活动的扩展到意识界,即行动与实践既有客观的科学实验、经济活动和社会实践,还有科学理论与意识形态上的实践与行动。只有良知引导下的心即理,才能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是一种内省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在实践中不走弯路、不走邪路,才能在实践中检验真理。阳明先生继承了孟子每日三省及慎独之自我修养功夫。正如康德所讲的,人生最高律令是道德律令,唯有良知指引,内心固守道德律令,才能坚守五戒八戒;唯有内心良知指引“省察克治”的功夫,才能将私欲革除,让良知的光芒照射世界万物;唯有无善无恶不曾被私意隔断的心之体即知行合一本体,才能在实践中知善知恶,才能在实践中为善去恶;唯有良知指引的知行合一,才能“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阳明先生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致良知”即等同于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因此,唯有良知指引下的实践,才不会走弯路,才不会走邪路;唯有知行合一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这样的实践围绕着格致与亲民即探索真理并为人民幸福为中心进行。

作者:李国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