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合肥:千年庐州思乡贤,金斗河畔话包宅

 gudian386 2023-03-13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作者:束文杰

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公故里”之称。《宋史》云:“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据《包氏宗谱》:“九墩山,一名凤凰山”,“离坟里许为包姓老宅,花园古井基址犹存,盖发籍之地也”。凤凰山,位于今肥东县包公镇小包社区小李蛮村,即包村、小包村,世人皆称包拯出生地。实际上,合肥城内也有一处“包公旧宅”,散见于经籍诸志。具体是什么情况呢?本篇准备谈一谈。

文章图片2

《包氏宗谱》凤凰山墓图(来源 | 资料图片)

首先,我们不妨了解下,包公在家乡合肥的生活年代。参阅《包拯墓志》、《崔氏墓志》、《包拯集》、《国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宋会要辑稿》等,综合可知:咸平二年(999),包拯出生。天圣五年(1026),拯参加御试,进士甲科,初命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父母年高不欲远行,辞不就,又命监和州(今安徽和县)税,父母亦不欲去,遂弃职家居,奉养双亲。其后十年,拯居庐州乡里。期间,父包令仪、母张氏相继卒,拯庐墓守丧;景祐二年(1035),拯服除,仍家居。直至景祐四年(1037),包拯在乡邻劝勉下出知扬州天长县(今安徽天长),这年三十九岁。

文章图片3

《古圣贤像传略》包孝肃像(作者 | 孔莲卿)

时隔十六年后,包拯重返故里——皇祐五年(1053),拯长子包繶亡,遗幼子文辅,拯以丧子乞便郡,得知扬州(今江苏扬州)。旋又改庐州,迁刑部郎中。至和二年(1055),拯在庐州任上。至十二月,因在陕西转运使任上,荐举凤翔监税卢士安不当,贬知池州(今安徽池州),改授兵部员外郎。此后,赴江宁、开封等地为官多年。嘉祐七年(1062)五月,拯在枢密副使任上。十三日,方视事,暴得疾;二十五日,卒,享年六十四岁。仁宗(赵祯)亲临其第,辍视朝一日,谥孝肃。八月癸酉,葬于庐州合肥县公城乡公城里,即今合肥市瑶海区大兴镇双圩社区。

文章图片4

包拯墓志盖(来源 | 历史资料)

综上所述,包拯三十九岁以前,及知庐州的二年,两次相加达四十余年。按《包氏宗谱》,其父包令仪墓在合肥县东八里螺蛳岗(今合肥市瑶海区城东街道唐桥社区螺丝岗),为三十三和三十四世中唯一未葬于凤凰山者,当于公生前(或云在晚年致仕时,幼子包拯随之)已举家迁居合肥。至于令仪公卒年,《包氏宗谱》云“天圣七年(1029)十月初九”,而《包拯年谱》据墓志考称“在天圣八年(1030)以后”,亦有明道二年(1033)之说。

文章图片5

《包氏宗谱》三十四世令仪公之像(来源 | 资料图片)

包公旧宅在哪里?早在淳熙九年(1182)十二月,词人韩元吉所作的《庐州重修包马二公祠堂记》一文中,便提到了:“故公之旧宅毁于兵火,而表台岿然独存,号为'节妇台’云。”即节妇台在“公之旧宅”门前。庆元五年(1199),林至《包孝肃公墓记》云:“故宅废为民居,独庙祀存焉。”万历《合肥县志》更加详确:“包孝肃公故宅,在(城内)凤凰桥巷,今为民居。”随后,崇祯《庐州府志》则加了句“镇淮楼西”。以后的各版方志大多沿用了这些表述。

文章图片6

《合肥县傅郭城图》中的“包公旧宅基”(来源 | 资料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光绪《香花墩志》刊载了一篇李恩绶《小凤凰桥巷访包孝肃故宅》,文章写道:“谦老(指王尚辰)邀予访其处,徘徊久之”,期间王尚辰(号谦斋)云:“巷内陆,近为叶提督(志超)所购。桥侧向有小碑,勒'包家故宅’四字,今不复存”,恐于咸丰间太平军攻打合肥时遭毁。此外,嘉庆八年《合肥县傅郭城图》中,标注有“包公旧宅基”。

文章图片7

李恩绶《小凤凰桥巷访包孝肃故宅》(来源 | 资料图片)

最早的“香花墩”其实位于包公旧宅后。崇祯《庐州府志》云:包孝肃公故宅,“有读书台,土人呼为'香花墩’”,《续修庐州府志》亦添加“濒淝水”语,这里“淝水”指的是城内金斗河,为其故道。根据当时的城市地理,香花墩可能是由隋唐金斗城的城墙土堆积形成,类似于今天环城西路沿线的“西山”景观,且距此向东不足一里处,便是故城金斗门(即镇淮楼),时两旁尚有旧城基余址。当时,墩上或植以花草、辅以树木,因而得名。春暖时节,赏花品茗,读书抚琴,登高眺远,观水听涛,这里正是学习休闲的好去处。关于名称缘起,孙序学《香花墩考》亦作了猜想:“或当日凤凰桥畔,荷芰(菱)扬芬,亦如今之南城濠欤”,毁之久矣。《续修庐州府志》云:“嘉靖己亥(1539),御史杨瞻按庐修葺书院,为建家庙,而香花墩之名遂移于城外”,即“南城濠水中”。于是便成就了今天众人皆知的香花墩与包公祠了。

文章图片8

庐州包孝肃公祠(来源 | 资料图片)

再说前文提到的节妇台。包拯长子繶妇崔氏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知晓,这里就不再敷述了。节妇台之始,亦见韩元吉《记》:“既乡人上其事,朝廷为赐封邑,旌表其门”。如前文所述,两宋之际,包公“旧宅毁于兵火”,惟有表台留存,遂于台下“塑公像以为祠”,即包孝肃公祠。淳熙八年(1181),武节大夫延侯玺安抚淮西。次年(1182),因祠“栋宇庳陋”而新之,除了设置包公塑像外,亦“肖其张夫人与子及妇于后堂”。又于其西侧建马忠肃公(亮)祠,合称“包马二公祠(堂)”。

文章图片9

《镇淮角韵》中的镇淮楼以西街景(作者 | 夏云)

据民国《香花墩志》所刊《尚节楼记》云:“元季弗戒于火,台尽毁而木主犹存。里人奉之,不忍湮没。迨乾隆年间,郡守赵公始移祀于是楼”,楼即尚节楼。按此记,楼与台为二,先台而后楼焉,然雍正《合肥县志》云:“节妇台,今名尚节楼”,嘉庆《志》引之,并称:“楼奉大士像,有僧守之”;康熙三十年(1691),庐州营守备高进忠捐田供给;“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修”。民国《香花墩志》辑著者之一孙序学,就此提出了异议:“旧志指楼为台,殆未深考”,而“据故老所述”,尚节楼本名申明亭,一名奖善亭,大士像向南,节妇木主向北。根据诸志记载情况,无论迁祀异地抑或是原址更名,均发生在清代康乾时期,而非《尚节楼记》某版本(据传为余阙作,查其《青阳集》并无记录)所称的“元末郡守赵公创建”。

文章图片10

尚节楼图(来源 | 资料图片)

熊态《合肥老城志略》云:“尚节楼座落街中心,行人从楼下通过,楼上高悬红底填金'尚节楼’三字匾额。”遗址在今徽州大道与安庆路交叉口南侧。民国时期,以后大街(今安庆路)经尚节楼至范巷口(即饭巷口)为尚节楼街。三十六年(1947),据《皖报》3月6日报道,经合肥县参议会首届第四次大会一致决议:“城南香花墩至范巷口之南门大街,改名孝肃路。在范巷口以北为孝肃路北巷,范巷口以南为孝肃南街。”孝肃,取包公谥号;孝肃路北巷,即尚节楼街,又作孝肃北路、孝肃北街。1955年2月19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布告为“徽州路”(今徽州大道)。

文章图片11

范巷口旧貌(来源 | 资料图片)

最后再来谈谈凤凰桥巷。凤凰桥巷因桥得名,然而在诸志记载中,凤凰桥位于“镇淮楼西巷”,即鼓(古)楼西巷、西鼓(古)楼巷,当是两巷的交通枢纽。根据明清旧志,以及前文提到的李恩绶《记》,又得到了两条线索:其一,凤凰桥始建于明中叶及以前,为东西走向;其二,凤凰桥畔为包公旧宅基,也就是凤凰桥巷东首一带,民间称作“兴仁里”。熊态《合肥老城志略》云:“和平桥以东水:雨天积水由后大街东流至会宾楼巷西侧折向北由水道经三块条石平桥北注金斗河。”三块条石平桥,即凤凰桥。

文章图片12

1999年,市府广场(摄影 | 刘兵生)

凤凰桥巷,嘉庆《合肥县志》作了明确定位:城中县桥大街,街东(由南向北)第一巷,通鼓楼(西)巷。民国时期,为“郑家巷”,或作“郑巷”。时人开设“会宾楼”(又名“鸿运楼”)于包公旧宅基(即兴仁里)上,一度颇有名气。而由凤凰桥东首通往后大街的一条小巷,因酒楼位其北首,遂名“会宾楼巷”,又称“鸿运楼巷”(1955年徽州路北首开拓后湮没)。三十六年(1947)出版的《安徽省会警察局辖区全图》中,郑家巷被标注为“孝肃巷”,应系当年所改。1982年,改用“群众巷”一名。1989年出版的《安徽省合肥市地名录》还记录了小巷的一个曾用名——“筛箩巷”。筛箩,一种形似筛子的竹器,在旧时广为盛行。2000年,因市府广场建设工程,小巷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文章图片13

1999年,郑家巷(摄影 | 康诗纬)

综述所知,包公旧宅位于县桥大街(今阜阳路)以东、金斗河以南、会宾楼巷以西、后大街(今安庆路)以北的范围之内,即今市府广场东南角。两宋时期,这片区域内有包家宅、香花墩、节妇台、包公祠等名迹,深处城市中心,临近市河繁华,尽享文教昌隆。

文章图片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