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94:香花墩上的包公祠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94:香花墩上的包公祠

梅庆吉

1973年,在合肥东郊大兴集双圩大队黄泥坎生产队东北部北宋包氏家族墓群里,出土了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全文3200多字,比脱脱的《宋史·包拯传》多出了三倍多。作者吴奎,与包拯同朝为官,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与包拯联手,曾弹劾工部尚书、平章事宋庠,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知制诰李淑,宣徽南院使、河阳府通判张尧佐等人。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他在墓志铭里写道:公守法持正,敢任事责,凛凛然有不可夺之节,盖孔子所谓大臣者欤!”他认为,包拯已经具备了孔子所说的“大臣”标准。

包公像

包公墓志铭局部

孔子关于“大臣”的论述,见于《论语·先进》: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孔子为司寇像

季子然是当时鲁国实际掌权者季孙氏家族的子弟。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话说:“季子然,季氏子弟。”清人戴望则认为他是孔子弟子:“季子然,季氏之族,盖孔子弟子季襄也。”(《戴氏注论语》)不知何据。他之所以问仲由和冉求,是因为他们二人正在季氏家做家臣。皇侃说:“季子然自夸己家能得此二贤为臣,故问孔子,以谓此二人可谓大臣不也。”(《论语义疏》)这里说的“大臣”,不是指地位高,而是指称职。从口气上看,季子然对二位做他们的家臣很满意,其中也有自夸的成份,是说只有我们季氏家,才可以用得上你这两位重要弟子。

子路像

孔子听了他的话,则不以为然,说我以为你问的是别的事,原来是他们两个人。接下来孔子解释了一下什么叫“大臣”,那就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以正确的道义来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宁肯辞职不干。这两句,是孔子为“大臣”下的定义。皇侃解释说:以道事君,谓君有恶名必谏也。不可则止,谓三谏不从,则越境而去者也。”那么回过头来再说由与求二人,他们具备“大臣”的资格了吗?没有。他们既没做到“以道事君”,也没做到“不可则止”。邢昺在《论语注疏》中说:“今二子臣于季氏,季氏不道而不能匡救,又不退止,唯可谓备臣数而已,不可谓之大臣也。”“具臣”者,权且充个臣子之数罢了。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包慎言《温故录》的话说:“季氏之无道,僭天子,舞八佾,旅泰山,以《雍》彻,然而不亡者,以有冉求、季路为宰臣也。”接着刘氏发表议论说:“依此,则二子事季,亦能匡正以道,故季子然以大臣许之。而夫子斥之者,以其不能以去就争也。”听到这,季子然又问了一句:“然则从之者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二子不能做谏诤之臣,那就应该做个俯首听命的人了。孔子听后又纠正说:如果让他们去杀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国君,他们是不会干的。说明他们尽管不能成为“大臣”,但做人还是有底线的。对此刘宝楠又说:“夫子此言,明二子尚能守正,亦所以警季氏,使无自陷大逆也。”在吴奎看来,包拯完全具备了孔子所说的“大臣”应有的一切品质。正是因为如此,我每次到合肥,都要去包河参拜包公祠与包公墓。

冉求像

20141015日下午3点多,我们从南京乘火车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到达安徽省会合肥,在车站附近找了个旅馆住下。第二天上午,到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拜访市县处处长史五一先生,是柳成栋大哥介绍的。我们下一程要去安徽几个地方,请他介绍一下地方志的相关人员。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不但提供了电话,还打电话过去逐一落实。让我好生感动。

下午,我们就去了包河公园。包河实际上是护城河的一段,在旧城东南城墙之外。包公祠、包公墓都在这个公园内,这些景点,由东向西散落在包河岸边。我们先到的是包公祠。其实“包公祠”是其俗称,它的全称是“包孝肃公祠”。靠近大路边上有座牌坊,上面写的就是“包孝肃公祠”。“孝肃”二字是包公去世时,仁宗皇帝颁给他的谥号。这两个字,可以说是对包拯一生的定评。先说“孝”。《宋史·包拯传》载: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再说“肃”。《宋史》本传又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说明包拯是在儒家文化氛围内成长起来的优秀官员。

从牌坊走过去,是一道影壁,雪白的墙面中间有一棱形荷花图案,淡雅脱俗。转过影壁,就是包公祠大门,为三开间硬山式结构,一明两暗,大门要比两侧高出一些,并有出檐。门上方有横匾曰“包孝肃公祠”,有国家纪检委和安徽省纪检委立的“廉政教育基地”牌子。还有个牌子告诉我们,包公祠是国家4A级景区。东间窗口为售票处。西侧立有一碑,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碑,公布于19819月,立碑时间为201310月。

走进大门,要过一座小桥,才能到达包公祠。经查地图才知道,包公祠建在包河中的一座小岛上,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香花墩”。过小桥,上几个台阶,就到了包公祠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尊石狮子。前面的墙壁一片洁白,上覆灰瓦,墙中间开一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地金字竖匾,上书“包孝肃公祠”,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题。两扇黑漆大门上镶有红底金字对联:“忠贤将相;道德名家。”东西两边侧门,分别题写着顽廉懦立顽廉懦立是成语,意思为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立志)。走进院里,迎面是一座很高的香炉,上面刻着“色正芒寒”四字,香炉内有香正在燃烧,整个院内香烟缭绕,看来到这里进香的人不少。

正面是大殿,门楣上方悬挂着“风高岳立”四字匾额,门两侧抱柱上的对联是:“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大殿正中是包拯金色塑像,刚毅肃穆,凛然难犯。上方悬挂着“色正芒寒”四字匾额,为李鸿章之兄李翰章所题。这四个字有点生僻,需要解释一下:本指天上的星光颜色纯正而清冷,也用来形容人的品德端正刚劲。放在这里,是对包拯的高度评价。出自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又见宋张孝祥《代季父上陈枢密书》:“此数公者,声称德望,炳然较著,真与芒寒色正者比。”还有郑孝胥《赠丁叔珩》:“芒寒而正色,丁沈长照眼。”

看到包公的塑像,你是不是感觉到他乌纱帽上的帽翅有点长,那是有说道的。相传包拯在开封府时,经常要深入现场办案,百姓为了争看他的风采,往往把他挤得寸步难行。后来,仁宗皇帝知道这事,就赐给他一顶特制的乌纱帽,帽翅比别的官吏要长三寸,并下令:凡碰到包拯帽翅者,杀无赦。由于包拯爱民如子,不忍加害于民,所以每逢他步行办案之时,就由随从高声吆喝:圣上有令,碰到帽翅者杀。百姓听到后,便纷纷让出一条路来。包公像前两侧金柱上,书有对联一副:“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包公像两侧,有他最得力的四位助手张龙、赵虎、王朝、马汉的站像,也算是包公的四配吧。他们的上方,分别悬挂着“节亮风清”(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和“庐阳正气”(为光绪年间左锡旋所题)牌匾。两稍间的金柱上还有两副对联,一是:“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另一副是:“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张龙、赵虎、王朝、马汉

在大殿里,我还看到了让人兴奋的御赐给包公的三把钢制铡刀,分为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其功能分别是:龙头铡:可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虎头铡:可铡贪官污吏、祸国奸臣;狗头铡:可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关于包公的三把铡刀,正史里并无记载,详情写在石玉昆的小说《三侠五义》里。朝廷派包拯到陈州查赈,皇帝赐给他御札三道,等于授予包公尚方宝剑,遇到问题,可由他债权处置。而包拯则巧妙地把“札”换成了铡”。小说第九回《断奇冤奏参封学士  造御刑查赈赴陈州》写道:包公坐轿来至朝中,三呼已毕,出班奏道:'臣包拯昨蒙圣恩赐臣御札三道,臣谨遵旨,拟得式样,不敢擅用,谨呈御览。’说着话,黄箱已然抬到,摆在丹墀。圣上闪目观瞧,原来是三口铡刀的样子,分龙、虎、狗三品。包公又奏:'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级行法。’圣上早已明白包公用意,是借'札’字之音改作'铡’字,做成三口铡刀,以为镇吓外官之用,不觉龙颜大喜,称羡包公奇才巧思,立刻准了所奏:'不必定日请训,俟御刑造成,急速起身。’”第十五回《斩庞昱初试龙头铡  遇国母晚宿天齐庙》,还仔细描写了铡刀行刑的细节。其实关于铡刀一事,在元杂剧里就已出现。比如郑廷玉《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包拯请求审理疑案的全权,于是赵廉访答应说:“与你势剑铜铡,限三日便与我问成这桩事。”

无名氏《叮叮当当盆儿鬼》有台词说:“俺则见狠公吏把荆杖挝,恶曹司将文卷押,两边厢摆列着势剑铜铡,中间里端坐个象简乌纱。”李行甫《包待制智赚灰阑记》里包公的台词:“可知道为兄妹之情,两次三番,在公厅上胡言乱语的;若不是呵,就把铜铡来切了这个驴头。”无名氏《神奴儿大闹开封府》里台词“说的是万事都休说的不是,将铜铡先切了你那驴头。”明代关于包公的戏剧或故事里,铡刀的形象被大大淡化,到了清代,则又甚嚣尘上,这主要导源于《三侠五义》。仅豫剧就有四大铡:《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湖北汉剧的“四大铡”则又有所不同:《铡美案》《铡包勉》《铡判官》《铡国舅》看到了这三口铡刀,总是让人产生莫名的激动,尤其在舞台上,或电视剧里,每当听到包公那高亢悠长的“开铡”两个字,总是让人热血沸腾,感觉那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语言。

在大殿西面的墙壁上,镶嵌着一通碑碣,大家可别错过,那是包拯留给我们不多的诗作之一。诗名为《书端州郡斋壁》,是他于康定元年(1040)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时所写,是励志,也是自勉,也是警示他人: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全诗没有写景和抒情,通篇都是议论,十分独特,但字字是钢,字字是铁,掷地有声。开头直接亮出观点:“清心”指的是清廉无私,这是做官的根本。“直道”正行,才是人的行为准则。这就是说,“清心”和“直道”是为官的根本。三四两句紧承一二句而来,有了这个根本,你就是“秀干”,就可以成为栋梁之才。“精钢”就是好钢,是宁折不弯的,是不能弯曲成钩的。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那种铮铮铁骨。五六两句笔锋一转,说到了贪官污吏。仓库充足的时候老鼠麻雀就会高兴,野草枯尽的时候,兔子和狐狸就失去了生存空间,所以要“愁”。这里的“鼠雀”和“兔狐”指的都是贪官污吏,他们的喜怒忧愁都是以个人的利益为转移,根本不为百姓着想。要想清除这些贪赃枉法之徒,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铲除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壤,让他们无生存之地。最后两句是警告,你贪赃枉法,得意于一时,但历史会给你记下一笔,让你遗臭万年。所以他语重心长地说,不要给后世留下耻辱。整首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堂堂正正之气,磊磊落落之情,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正殿的东西两厢是陈列室。东厢陈列有《包拯生平简介》、嘉庆八年版的《合肥县傅郭城图》、《香花墩图》、《宋史》和记载包拯事迹的地方志、《包公办案图》,以及包公当年在贵池手书齐山的摩崖石刻拓片等。西厢陈列有包氏宗谱,从宗谱中可以看出,自包拯上溯35代,后续37代,共经历了2800多年。还有从包拯家族墓中出土的文物木俑、青瓷、香熏、瓷碗、砚台等。

在包公祠外的西南角,还有一口很有名的井,井上有亭,上书“廉泉”二字。相传这口井是包公在任庐州太守时所挖。本为普通的饮水井,因是包公所挖,人民便赋予它有趣的传说。清光绪二十六年(1911),李鸿章之侄孙李国蘅来游包公祠,走到井边时发现用石盖着,“询诸包氏祠裔,言为井,湮废久矣。”随后说明为什么被用石盖上:“决昔有太守来谒祠,启石吸饮,头忽痛,复湮如故。”李对此说表示怀疑,他“命从人开井汲泉,煮茗自饮,味寒而香烈,饮毕无异。目而笑谓诸曰: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说明此井之水,对饮者是有选择的,廉者饮之,固无甚碍,贪者饮之,必头痛。现在的井边,有一道道很深的印痕,那是天长日久人们汲水时,用绳子摩擦所致,说明此井历史的久远。李国蘅为此还写了一篇《香花墩井亭记》,记载其灵异之处。

有资料显示,现在包公祠即香花墩所在的位置,是包公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所以这一带,有许多与包公有关的文化遗存。在包公祠西南的水边,有一座流芳亭,相传是包公童年曾在此读书。包公的正直清廉,不但影响到了社会,也影响到了自然。在包公祠周边的水域里,生长着许多莲藕。有个成语叫“藕断丝连”,说藕里面有很多丝。但在包公生活过的地方长出的藕则没有丝,藕无丝,谐音“无私”。水中还生活着一种鱼,脊背漆黑,被称为“铁面鱼”。鱼与藕,组成了“铁面无私”成语。

人们都知道香花墩中包公童年生活过的地方,不过有人研究,包公生活过的香花墩不是这个地方,此香花墩非彼香花墩也。香花墩上的包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时任庐州府知府的宋鉴,见合肥城南护城河中有一小洲,环境优美,决定在洲上建一所学校。洲上原有一座小庙,宋鉴将其拆掉,建起了学校,取名为“包公书院”。明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进士黄金在其《包公书院记》中写道:“南面建屋五间,中间坐公像;东西两翼以夹室,植竹木于四围,而环之以墙,前建大门。其地峻,叠石为梯,数十级登焉。”这是包公祠的前身,说明当时已初具规模。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十一有载:“香花墩:康熙志:在合肥县南城外壕水中,孝肃包公读书处,今为公祠……旧志按:故宅在城南镇淮楼西凤凰桥巷,有读书台,濒淝水,土人呼为香花墩。明弘治间,宋太守鉴改城南梵宇为包公书院,命公二十四世孙大章读书其中。对岸则公之后裔家焉。嘉靖己亥,御史杨瞻按庐修葺书院,为建家庙。而香花墩之名,遂移于城外。”杨瞻重修后,将其改名为“包孝肃公祠”。这说明,原来的香花墩在镇淮楼凤凰桥巷(今中菜市路),那里才是包公童年的住宅。后来宋鉴在城南门外小岛上建包公书院,便将香花墩的名称移到了这个地方。

包公祠曾屡毁屡建。包公书院建成之后,过了五十多年后的明嘉靖十八年(1539),曾一度迁到城内,后又迁回原址。清康熙年间,著名画家王㮣客居合肥,曾到访包公祠,他看到的情景已经破败不堪,写下了《包公祠记》一文,其中写道:“及客合州,冬晴多暇,遂一往谒。则旱已五载,水泉尽枯,竹树基赭,桥半就圮。入顾,庭宇漫不扫除,一若终岁无人践履,因而慨叹者久之。”并希望有关人员能够进行重修。到清嘉庆六年(1801),合肥知县左辅曾主持重修包公祠。太平天国时期,清军与之两次争夺庐州,包公祠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清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母亲去世,返回庐州守孝,捐银2800两重修包公祠,并撰写有《重修包孝肃公祠记》一文,以记其事。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李鸿章所建。

说到包公祠的始建,还可上溯到包公去世不久。南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载曰:包孝肃公祠堂,在兴化寺。治平中太守张瑰作记。在《包孝肃奏议集》中,附有一篇《孝肃包公祠堂记》,作者失名。其中写道:“有佛寺曰兴化寺,僧仁岳尚被公遇。今以其居之西偏屋辟为祠,立公之像。”落款为治平四年(1066)。合肥教育学院副教授许有为撰有《合肥包孝肃公祠变迁记》一文,其中写道:“先是公于皇祐五年知庐州,与兴化寺仁岳和尚友善,公逝后四年,仁岳辟寺内西偏屋为祠,奉祀公遗像,是为孝肃公祠之始。”这应该是最早的包公祠。

参观完包公祠,我们再按原路走回包公祠大门,然后沿包河南岸的道路向东行,不远就来到了“包公蜡像馆”,这里展出的是人们熟知的几出包公的舞台形象,主要有《怒弹国丈》《铡美案》和《打龙袍》等。包公一生,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办过许多大案要案,青史称道。其中最能体现他执法如山精神的,莫过于“怒弹国丈”。国丈就是张尧佐。《宋史·张尧佐传》载:未几,迁三司户部判官,又为副使。擢天章阁待制、吏部流内铨,累迁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加龙图阁直学士,迁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拜三司使。都是重要岗位。时任知谏院和御史中丞的包拯,认为这种利用外戚关系迅速升迁的用法,有悖天理国法,必须阻止。但他面对的是皇帝、皇帝的宠妃和国丈,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包拯不惧艰险,连上六道奏折,一次比一次言辞激烈。有时在朝廷之上还与仁宗皇帝争执起来,并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试想一下,在那个皇帝权力高于一切的时代,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最终皇帝做出让步,撤消了张尧佐宣徽使和景灵宫使两个职位才算了事。这正体现了孔子“以道事君”的精神,若仁宗皇帝坚持不接受包拯的上奏,他定会“不行则止”,拂袖而去。好在仁宗皇帝还能从大局出发,使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从蜡像馆继续向东,有一座通往河中的小桥,桥头大门上书有“浮庄”二字,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所题。浮庄是包河里的一座小岛,据旧志记载,最初的包公书院就设在这里。这座小岛远看像一片柳叶漂浮在水上,因为有了“浮庄”的美名。进入浮庄,有一尊人物铜像立在路边,那就是包公28代孙包兆龙,世界船王包玉刚是他的儿子。现在这里是饮茶休闲的地方。

世家船王包玉刚之父包兆龙

从浮庄东行,会看到一座高入云霄的楼阁,名清风阁,为纪念包拯诞生1000周年,于1999年所建。阁高24米,明五暗四共九层,一层为耿光日月厅,二层为江淮奇葩厅,三层为江山明月厅,四层为庐州夜话厅,五层为梨园揽胜厅,六层为庐州宋韵厅。登上楼顶,整个包河公园尽收眼底。

清风阁

再往东,就是包拯墓园。

2022710日第一稿

2023418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