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明代的翰林院制度

 一蓑烟雨衽平生 2023-03-13 发布于山东

历史|明代的翰林院制度

⭐翰林院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紧密结合后出现的产物,它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科举制度汇集天下人才,文人治国之风潮鼎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愈益尖锐的一面。在“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政治局面下,势必出现皇权越集中,皇帝越忙碌,也势必出现襄助侍从,以备顾问的机构,才能得以处理纷繁的政务。翰林院及其他侍从机构,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应运而生。而后这些机构又逐步演变为参预机务,裁决机宜,专权用事,大权总揽的权重之司。而正是由于翰林院“俾专内命”的特点,决定了翰林官在中国的政治史上得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明代翰林制度的创制时期,朱元璋对翰林的使用属于尝试性的。翰林职官对于政事,鲜有参与,仅仅是“侍左右,被顾问而已”。终洪武一朝,翰林职官仍无法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很难影响朝局。但总的来讲,翰林院的品秩在不断降低,但翰林学士反而得到不断的重用。

⭐在建文帝的短暂统治时期,翰林学士逐渐得到重用。明成祖在继位后,仿效建文帝朝翰林官辅政的方式,组织其处理政事的班子。召集亲近于他的翰林学士进入中央决策层,参与机务。明代翰林院制度在永乐朝后等到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庶吉士制度得到逐步的完善和发展。

⭐仁宣时期,以尚书入阁兼以学士。此时的阁臣,品味尊崇,权势甚重。但明代的吏治民生在仁宣之治的短暂转好后,迅速走向恶化,而此时的翰林院庶吉士制度也由于吏治的腐败和政治斗争的缘故,开始发生流变。当时仕途浑浊,贿赂公行。连号称清选的庶吉士,也开始出现营私舞弊的情况。由于庶吉士的巨大吸引力和体制的缺陷,庶吉士的选取夹杂了很多腐朽的成分。

⭐崇祯朝是明代翰林院制度的衰落期,其衰落的主要表现为内阁的官员不再在翰林职官中晋升,翰林官与内阁的紧密关系被打破。

⭐翰林苑的职掌主要分为参与定礼乐制度、掌内外制、掌内外制、献纳直言、纂修书史、出使、担任考官、掌教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