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圣张仲景与南阳方言

 易同 2023-03-13 发布于宁夏

张仲景为河南南阳人,其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不自觉地掺入南阳方言,致后学难以理解,有的竟成为千古悬案,争论不休,对学用经方,准确理解经文极为不利。笔者世居南阳,一直生活在一个古镇之上,深习民俗,熟识本地方言,在学习《伤寒杂病论》中结合南阳方言进行了理解,感觉更接近仲景原意。

说到方言首先要结合历史轨迹来说,南阳为周秦之际经济文化重镇,秦统一了六国文字,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因而许多古音古字古词得以保留于民间至今。南阳地处中原与南楚相沟通之地,文人墨客云集,故而使得相当一部分古词汇在当地民间得以保留,方言中既有浓郁的荆楚风味,也有鲜活的儒学色彩,其生活用语、歇后语、民谣的幽默风趣以及所体现的远古文化的质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南阳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上,南阳文化总体上可归入夏代文化,《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南阳,夏人之居也”的记述,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也在南阳发现了多处夏代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和地方实物材料还证明,南阳是商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它承担着商代文化向东转移的桥梁作用。夏商时期,南阳作为夏文化腹地,其方言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代表性语言。西周时期的南阳境内设封了许多小国以维护统治,方言分歧从此开始,但差别不是很大。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急剧变革的大动荡时期,这种变革,在古代的南阳,表现得特别突出。南阳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交接的战略要地,南方楚国崛起的锋芒直指中原,以图王室。这一时期,南阳地方诸国先后为楚所灭,沦为楚地。这样,列国中的吴、越、楚诸国的语言与中原各国的语言有了交融的机会。南方吴楚语言与中原语言本已具有巨大的差异,在交融的过程中南阳本地方言难免不受外语之影响。战国时代,南阳为楚、秦、韩争夺之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尽占南阳全境,并在宛地设置南阳郡,自此南阳的文化进入了历史上鼎盛时期。后秦统一中国,设郡36个,南阳居其一。至东汉,由于刘秀及其手下的二十八宿多出自南阳,其在国内经济文化的地位更加显赫。东汉末年的封侯置国,造成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南阳曾一度被瓜分,从而造成了南阳方言千差万别的分歧局面。

唐代以后,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北移,导致语言发展中全民族共同语不断加强,方言分化差异逐步削弱,仅仅表现 在南言和北音的差异上。南阳居于中原腹地,河北江南过渡地带文化心理积淀的丰厚性使得南阳方言一直在北方方言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与北方方言保持了较强的一致性.

南阳从周朝开始逐渐崛起,由于南阳的地理谓之处在南北分界线上,从农业角度来看南阳南北方粮食作物都可以种植,比如水稻也可以种植,小米、小麦,甚至南方的桔子也可以在南阳开花结果,并且南阳在历史上一直是战略要地,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出自南阳,更加重视其在国内经济文化的地位更加显赫。一直有“帝乡之称”。一直是当时的十大城市之一。文化经济积淀丰厚,在东汉年间年孕育许多社会名人,二十八星宿、南阳四圣、张释之等。一直是冶铁中心,由于粮食的多样化和经济基础积淀,水路运输的发达,南阳的商业活动也比较繁荣,从而孕育了南阳古代从而造成了南阳方言千差万别的分歧局面。

唐代以后,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北移,导致语言发展中全民族共同语不断加强,方言分化差异逐步削弱,仅仅表现在南言和北音的差异上。南阳居于中原腹地,河北江南过渡地带文化心理积淀的丰厚性使得南阳方言一直在北方方言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与北方方言保持了较强的一致性。虽然南阳的方言也随着社会不断在改变,但是保持荆楚音这个特点没有改变。因此南阳在古代发音以荆楚音为基础,所以张仲景书写《伤寒论》荆楚音占到相当的部分。今天就仲景书与南阳方言发表笔者以下看法。

一、“熬”字

次常用字。造字法为形声:从灬、敖省声。基本汉字。金文书写,上从敖,下从火。篆文从火、敖声。从火,指用火煮;「敖」表示音读。以火将谷物煮干,所以另外有一个或体字从麦、敖声。楷书将篆文下方的「火」变成四点。在六书中都属于形声。现代理解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而《伤寒论》里面多次出现水蛭熬黄,葶苈子熬黄等炮制方法要求。按照现在的理解怎样也不能用水混合后熬黄。而《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卷十,火部,乾煎也。从火敖聲。,或从麥。五牢切。熬) 乾也。方言。、火乾也。凡以火而乾五榖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从火。敖聲。五牢切。二部。”《方言》中:“熬,火干也。以火而干五谷之类。”并且屈原《楚辞·怨上》中记载:“我心兮煎熬。”通过说文解字解释是干的意思,加之“楚辞之祖”心兮煎熬“这个词汇更加说明古代熬是火上焙干的意思。在南阳这个地方现在还用”心里跟煎熬一样“这个方言词汇。另外在镇平、邓县、内乡这一带早些年走亲戚或者遇到吃饭时间,客套话还在用”别走了,咱们熬点菜、熬点肉“这个词汇,在这里熬就是炒的意思,炒菜、炒肉。通过上文也说明仲景书写采用南阳地方方言的一个证据。

1、生活用语

五更:黎明;

寥天地:露天;

夜个:昨天;

见天:每天;

后傍:下午;

前傍:上午;

前音儿:前天;

眼气:眼馋、羡慕;

瓷实:结实、殷实;

细发:仔细;

人尖子儿:长得漂亮、俊俏;

风发:感冒;

埋迹:肮脏;

不美气:有病、不合适;

打平伙:几个人凑钱吃一顿;

腿粗:喻有坚实的靠山;

腰粗:喻家庭财产丰厚;

旮旯: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卖野眼:东张西望;

样门儿:正好;

晃晃:逛;

麻达:麻烦;

黑不溜鳅:黑得难看;

怯火:畏惧、害怕、胆小;

紧紧巴巴:勉强;

老:常常;

皮实:泼辣;

临了:最后;

叫唤:喊叫、吵闹。

二、“中”字

中字现代在500个最常用字中排第8位。造字法为指事:像旗杆正中竖立。基本汉字。

而在南阳方言中“不中”这个词汇用起来是朗朗上口,河南人也爱用,作为南阳人张仲景《伤寒论》也用道这个词组出现”桂枝不中与之“”柴胡不中与之“。而通过《说文解字》解释中是中间、中央,引申是正、不偏不倚的意思。而”不中“是不偏加”与之“就是不能给与的意思。而南阳人用”不中“就是不行、不可以的意思。说明不能偏,而”中“就是行,可以的意思。因此张仲景用“不中”也是来源与南阳方言。

2、交往用语

脸青:不讲情面;

胡必枣:不讲道理;

肉拧头:办事不利索;

冒撂:说大话;

没有足足:不知足;

领娃:女人生孩子;

暮囊:没本事;

害娃子:妇女怀孕;

急里麻察:慌乱;

贵贱:无论如何;

伤脸:使人丢面子;

瞎话:谎言;

嚷:批评;

磨牙:纠缠、唠叨;

串门子:在近邻户闲坐;

戳祸:惹祸;

压根:从来;

样美:正好;

啪啪:说说。

三、“脱”字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11条曰:“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对此“脱气”,注家有认为是阳虚者,有认为属阳气虚衰者等,五版教材云:“脱气,在这里是指病机,即指阳气虚衰而言。而在南阳地方一直流传这样一个方法,今个干活,活真重,使里直脱气。“这是的意思是由于今天干活过度劳累,造成感觉浑身疲乏,酸沉无力,气短的感觉。张仲景采用”脱气“这个南阳地方词汇目的是反应患者由于虚劳导致的症状表现,后来逐渐形成一个中医词汇,疾病病名,也就是后世的五劳七伤疾病范畴。而脱字2500个常用字之一。造字法为形声:从月、兑声。基本汉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左「肉」右「兑」。篆文从肉、兑声。从「肉」,指与人体有关;「兑」表示音读。隶书、楷书都与战国文字、篆文相近似。在六书中属于形声。

本意是脱离的意思。而南阳地方方言有”脱气“”脱骨“”脱节“等词汇现代还在应用。

3、称指代用语

懒货:懒惰的人;

尖:不吃亏的人;

二毬:傻子;

熊包:软弱者;

老实腾儿:憨厚老实之人;

嘴倌:光说不做者,能说会道者;

背锅子:驼背之人;

猴屁股:坐不住的人;

毛孩:小男孩;

毛女:小女孩;

屋里人:妻子;

外头人:丈夫;

二杆子:愚蠢;

冒失:粗野、鲁莽之人;

贼:小偷;

娃儿:男孩;

妞:女孩;

掌柜的:丈夫;

媱妈:后妈;

先生:教师、医生;

溜光锤:不务实者;

半吊子:直率、倔强、爱使性的人;

菜:笨、笨拙;

教师儿:武功高强之人;

糠包菜:无能之人;

稀屎:小胆子。

四、”几几“一词

“几几”一次在中医里面发音“shu 术音”,几在500个最常用字中排第298位。造字法为象形。基本汉字。甲骨文之,像几案正视的样子。其形上像几面,两侧像脚,馀点是饰划,不影响其音、义。战国文字作,下增一横为底,最上一横为饰划,仍像几案之形。篆文作,省略几底,较战国文字整齐,更像几案之形。楷书之几,除末笔上勾稍异于篆文,馀都像篆文之形。以上诸形,都据具体的实象造字。在六书中属于象形。【說文】殆也,从丝,从戍。戍,兵守也。丝而兵守者危也。形容局势紧张的意思。通过丝的缠绕状态形容本意,有紧箍、紧缩的意思。【玉篇】案也。亦作机。【左傳·昭五年】設机而不倚。又几几,安重貌。【詩·豳風】赤舄几几。

而南阳方言一直发ji 几音,方言有“脖子酸而吧几。强而吧几。”形容颈部落枕后颈部的感觉,或者劳累后局部肌肉给人体的疼痛感觉。而张仲景应用“几几”实际理论来源是南阳地方方法和《诗经》“公孙硕肤,赤舄几几”代表穿红色的鞋子,紧紧的意思。仲景是结合家乡地方方言取其由于颈部疼痛导致局部肌肉筋缩不能转侧的意思,并非所谓的”颈强shushu“形容没有羽毛的小鸟练习欲飞动作的意思。而是”颈强几几“。另外南阳地方还有”茶几,几案“词汇方言形容家具。

5、植物类指代用语

济里狗:蒺藜;

包谷:玉米;

包谷瓤:玉米心儿;

水萝卜:红萝卜;

红薯母儿:发过芽、育过苗的红薯;

花籽:棉籽;

灰子:梅子;

落生儿:落花生;

倭瓜:南瓜;

北瓜:南瓜;

大麻籽:蓖麻。

五、“不沾”方言词汇

不沾一词虽然普通话已经普及,但是南阳地方一直在沿用,遇到一个事情两个人再商量处理办法的时候往往用到这个词汇,诸如某一个事情一个咨询另外一个会这样说“这个事,定下来,就这样弄。”那个回答:这助弄,不占弦。“或者'才不沾弦里”。而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9条:“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对此,多种版本均句读为“水不沾流,走于肠间。”而又对于这个词汇含糊其辞,不作解,有的注释得滑天下之大稽。其实,“不沾”为典型的南阳方言,“不沾弦”,就是水不能沾粘或者浸湿弓弦的意思。还有“不沾板”,意思是水不能浸润案板的意思,活这油漆过的木板,多指案板,因为案板多数木材坚硬或者选用能自然防腐的木质。简称“不沾”,至今南阳人尚在广泛应用,随处可听到,意思较广,近于不能、不可、不行、不正常、离正道太远、不着边际等,含意较为复杂,“水不沾,流走于肠间”,意思是说“水不循常道,行于膀胱,却流走于肠道,形成了水气”。

沾为2500个常用字之一。造字法为形声:从氵、占声。基本汉字。此字始见于篆文,字形从水、占声。从水,表示与水相关;占声,表示音读。隶变作,楷定作沾。在六书中属于形声。

6、其他物品指代用语

贼星:流星;

冷子:冰雹;

屎布:尿布;

呈子:状子;

洋油:煤油;

坑:池塘;

门面:商店铺子;

胰子:香皂;

大氅:棉大衣;

后园:厕所;

布袋:容量为50千克以上的长袋子;

碓古舀儿:石臼;

电把:手电筒;

袼败:用细麻和面糊制成的做鞋底的原料;

粿子:糕点的通称;

黄香:松香;

马扎儿:小凳子;

末子:碎土,碎屑;

灶火:厨房;

瘴子:雾;

蒸馍:馒头。

六、白粉

猪肤汤“猪肤一斤,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对于其中之“白粉”,各家皆注曰“即米粉”。此误也,恐是以大米色白,想当然而注之故。

南阳之地,古代就产大米,大米产量有限,因此食大米的相对较少,多以面食为主,大米仅在过节时才食用,而且绝无以大米磨粉,食米粉之习惯。家乡将面粉大概分为两类,一曰“白粉”“白面”“好面”,即单指小麦面;一曰“黑面”,指粗粮之面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红薯面、高粱面、玉米面等杂粮之面粉,狭义则单指红薯面,至今仍在沿用。因此,白粉即小麦粉。并且,《本草纲目》谓其“甘、凉、无毒,醋熬成膏,消一切痈肿、汤火伤”。《食疗本草》曰,小麦粉“补中益气,和五脏,调经络,续气脉,又,炒粉一合,和服断下痢。”可知其具有凉补五脏,清热解毒之功,故与猪肤、白蜜相伍,治疗少阴阴虚咽痛、下利,确为的对之举,亦是其长。如此,方无误矣。

七、清浆水

“枳实栀子豉汤“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等,诸多方子皆用浆水、水浆等,对此,注家又难一同,如吴仪洛说:“一名酸浆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酸生花,色类浆,故名。”徐灵胎认为米泔水放酸即清浆水等,皆非。故里南阳,至今尚有食浆面条之习惯,即取浆水煮面,食之酸美可口,可开胃滋阴。现代南阳一带盛产红薯,当地多以红薯加工淀粉,而加工淀粉,又必须用浆,否则不行。此浆是用麦麸等发酵制成曲,然后将曲加入一定的粮食,入水中,数天后汤酸而混浊者,名曰“大浆”“混浆”,经过过滤,放入其他物质沉淀,清澈者曰“二浆”“清浆”,用以加工淀粉,此浆量多,用大缸做,生喝酸而带甜,幼时常喝,清凉解渴。民间又多以之煮面,在当地加工淀粉作坊很多,名叫“粉坊”,几乎村村都有,而红薯是在明朝时期进入中国,所以近代多用红薯作浆水,那么在没有红薯的汉代用啥作浆水,在今淅川县和邓县一代一直流行民间制酸菜的民间习惯,酸菜有利湿开胃的作用,而炮制酸菜的水也叫清浆水。另一个说法就是与豆腐有关的问题,中国是大豆发源地,中国有悠久的种植大豆历史,豆腐是在西汉是发明的,所以古代制作清浆水是采用大豆磨浆后,发酵,制作浆水,来作浆面条,这个方法现代还在沿用,故仲景用之煮药。

八、㽲痛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5条:“妇人怀娠,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对于“痛”,有人认为绵绵而痛者,有认为读为“绞”,指腹中急痛者,有认为小痛者等,不一而足。“㽲”为南阳方言,读“就”,至今仍用,指疼痛有拘急、收引,如收缩而痛似的感觉。如胃部痉挛疼痛,患者感到胃腑好像收缩在了一起,这种性质的疼痛,患者即曰:“我胃里㽲着疼。”在今日临床,比比皆是,因此,“㽲痛”是指疼痛之处同时伴有收缩样感觉。结合原文,本条是述妇人怀妊后,血虚不能养筋脉,从而产生的腹中收缩样的疼痛,故用当归芍药散养血柔脉,缓急止痛,又如《产后病脉证治》之4条:“产后腹中㽲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其疼痛亦因血虚不养,筋脉拘急,故疼痛有收缩样的感觉。而对于字解释,同(㽱)腹中急痛也。痛字依小徐及廣韵補。今吳俗語云。絞腸刮肚痛。其字當作㽱也。古音讀如糾。釋詁云。咎、病也。咎葢㽱之古文叚借字。从。丩聲。古巧切。古音在三部。而“㽱”字有3个读音,另见:jiǎo、jiū、niú三个发音。因为㽲同㽱,所以南阳地带往往发音为jiū,往往会说肚子揪着痛。

九、苦

在南阳方言中,“苦”除了常用的痛苦和指味道外,常常作为一个修饰性的词头出现,与下面的字或词结合,以加重语气,并修饰该词,以说明其性质、程度等,用之较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较广,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1条“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他如“苦浊”“苦冒”等,应加以仔细体会,不同于一般字词典所释。他有如下意义:①表示被形容者时间较久;②表示这种症状持续不解;③表示其他措施已采用过,但不能奏效。当然也表示症状较重,比较明显。如文中之“苦烦”应理解为四肢不舒时间较久,持续不解,虽经他治而疗效欠佳。观后世医家多随文释曰:“为……所苦”,意思不贴切。

十、抵当

抵当汤,古今注者奇出,有言抵者,达也,当者,裆也,抵当者,即抵裆也,指药力直抵裆内,意即方药直达下焦(裆内)瘀血相结部位之意;有言当者,挡也,抵当者,指病情顽固,非用本方药力沉猛之剂,不足以抵挡之等,皆是望文生义而来,皆非。抵当,南阳方言,即水蛭的别称,抵当汤也和麻黄汤、桂枝汤等命名方法一样,是以主药命名的,抵当汤即水蛭汤。综上所述。

十一、白饮

“白饮”《伤寒论》中五苓散、四逆散、三物白散等皆需“以白饮和服”。对于“白饮”,诸家多避而不谈,如丹波元简说:“白饮,诸家无注,《医垒元戎》作白米饮,始为明晰。”丹波氏引《医垒元戎》之注,赞“白饮”为白米饮之说,自此以降,注《伤寒论》者,遂和其说,多解“白饮”为白米汤。如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译释》曰“白饮,即米汤”。即使1985年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也解释说:“故用'白饮’,即白米汤和服。”似乎已成定论。我家世居河南南阳,为仲景之故里。而今在南阳一带,主要以面食,非为大米主产地,民多不习惯大米,仅在特殊之日,方食大米。故将“白饮”释“白米汤”似有不妥。南阳之地,多习食面,如馍等,更喜食面条。一日之内,必有一餐为面条,且多在中午吃捞面。即将面条放入锅内煮熟,随后将面条自锅中捞出,加入蒜汁、炒菜类食之。而锅内剩下的煮面条的汤,因其内留有面条之面,无咸味,则叫“白饮汤”“白汤”“饮汤”。南阳人自古有一习惯,食完捞面,必饮“白汤”,一则权作稀饭,充以茶水以解渴,二则多认为“白饮汤”具有滋养脾胃的作用,对脏腑具有良好的滋润之效。至今在民间尚流传有“食面不喝饮,久之病缠身”之说。可见南阳人对“白饮汤”的重视。

张仲景家居南阳,自然熟习南阳民俗,用白饮汤和药,亦在情理之中。且白饮汤又具有清凉、甘润、滋养之功,用此和药,自有顾护胃气、清凉解热、滋润和阴之作用。故“白饮”即是“白饮汤”,“白汤”是面而非米。

《伤寒杂病论》中使用了大量的南阳方言,这些词句若完全依现今的字典、词典是难以解释的。欲确切理解经文,必须首先弄清它的含义。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整理,但因篇幅所限,只择要举出以上数例,以浅释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