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医世界讲透经方笔记之李赛美教授:寒热证-张仲景临证思维方式探微(二)

 火帝养生_WSH 2023-03-13 发布于云南

1、病因病机

《伤寒论》 论寒证与热证,究其缘由,不外内因与外因,言外因者,如太阳病篇,感受风寒之邪即为太阳表寒证:感受风热之邪,即为太阳温病。言内因者.如太阳病变证篇,热化证与寒化证外因条件相同,都为太阳病误治、失治而来,然疾病转归各一:燥热或阴虚之体,伤津易热化而成热证:寒湿或阳虚之体,伤津易损阳寒化而成寒证,由于脏脑有偏盛偏衰,病证表现也不尽同,如寒化证,又进一步分为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决定力量。所谓体质即是指对某些疾病易感性及倾向性的理性概括,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这是寒热病证形成的一般规律。然而病证的形成又是复杂的。由于体质,病邪,施治法因素相互作用及所病之脏生理病理特性,涉及互为对立相关脏腑,证情又表现寒热互见及相互转化的多样性。如阳热之体感受风寒之邪表现为表寒里热的大青龙汤证,余热未尽,中阳不足表现为上热下寒的栀子干姜汤证。阳热之证使用苦寒取伐太过则转化为虚寒证。如阳明病寒湿发黄,寒湿之证温补太过则转化为燥热证,如太阴病转属阳明。“证”是固定的,它是由(寒热之性)外邪与(寒热之体)内因及(寒热偏性)施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体疾病的相对稳定模式。但“证”又是变化的,随着内外因素(寒与热) 各自力量消长,表现为寒与热、正与邪、表与里、虚与实诸矛盾对立、渗透、融合及转化,决定着疾病向愈、稳定或加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可能共存一体,而出现寒热互见,虚实兲杂,表里同病,正邪分争的复杂状态。

关于寒证热证的辨析做了一些简单的概括,这些都是《伤寒论》的一些特色,从病机,症状,治法,以及鉴别诊断等等,这个寒热是我们临床最常见的。在《十问歌》里,就有一句:“一问寒热二问汗,”把寒热摆在前面,所以,寒热是中医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症候,第一要素就是要知道寒热,了解寒热的概念。

《伤寒论》也是要先辨寒热,从这个角度来看,张仲景的临证思维方式是什么,来做一些探讨,其实还是要分析它的原由和它的病因,分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如果讲外的话,讲的就是太阳病篇,病人是感受了风邪,或者风加寒,或者风加温邪,风寒之邪,温热之邪等等这些病。

感受风寒之邪,病人反应出来的就是太阳表寒证,感受温热之邪,表现出来的就是太阳温病。《伤寒论》原文的第一条提纲证,第二条第三条讲的太阳病的分类,第六条讲的是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这些都是具有寒热的概念。这是从外因的角度来讲的。

那么,从内因来讲呢,象太阳病的辨证篇,内容很丰富,很多的关于寒热证的描述以及方证,外因条件都是一样的,都是外感风寒之邪,讲的《伤寒论》是设及到广义的伤寒,但是,他的重心是讨论的狭义的伤寒。所以,还是强调以寒邪为主,这个是从外因的角度来讲。但是,我们还有一个问题,还有内因。包括医生的误治或者是失治,在治疗方面的一些因素,导致疾病的一些发生变化。

无论怎么样,疾病的转归,外因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体质的不同,以及是否有一些兼夹证,所以,它的愈后转归是有区别的。如太阳病的辨证部分,虽然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实际上是分为几大块。一般来讲,就是燥热之邪,或者是阴虚之体的这种人得了外感病,误治以后它确实是走向热化。伤津化热而表现出热证。如果是体质偏阳虚的,或者是感受了寒邪之邪,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伤阳的寒化证。所以,这都是可以变的,这个寒证,热证,除了表的区别以外,我们讲里证,《伤寒论》里属于杂病的范畴,由于脏腑的偏盛偏衰的不同,病证的表现也不竟相同。

其实讲到寒化的话,还可以继续分,比如说《伤寒论》里面细分到偏于上焦的心阳虚,中焦的脾阳虚,下焦的肾阳虚,这样分成了不同的层次。从唯物辨证法来看事物的话,特别强调事物的发生发展有内外的两个因素。一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起决定作用的。

比如说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的病因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年龄,特别是老年人有基础病的,他的体质就趋于衰退的状态,这些老年人患上新冠肺炎就不一样,《伤寒论》讲的厥阴,少阴。年轻人体质比较好的,得了新冠肺炎,那就可能还是在阳明或者是少阳的阶段。

所以,年龄也包括了体质的状态,以个体的内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中医很注重辨体质,辨体质对某些病的预感性还有一种趋向性的有效概括。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分成了九种体质(分别为平和、气虚、湿热、阴虚、阳虚、痰湿、血瘀还有特禀以为气郁这9种体质),《伤寒论》里有六种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

不同的病也可以看成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状态。没有真正产生病理的变化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有倾向性,也是结合了病人具体的状况给出的评价。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六经体质的这种描述。

也就是说,病人得病的话有一种倾向,比如说太阴体质的人,就容易得太阴病。如果是得外感的话,就不会恶寒发热头痛,往往会出现腹痛,腹泻,呕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有点像胃肠性感冒。这就是体质不同所导致的。

由于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多因素的,所以,这也是我们讲的寒证热证形成一般的规律。这是与内因和外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外因也包括外界的,比如说治疗方面的失治或者是误治,治疗方面的不当所造成了疾病方面的变化。但是,确实也是有一段规律可循的,但是,这些病症又是复杂的。除了体质,病邪,失治或者是误治这些因素以外,他们还有一个相互的作用,以及所病的脏的生理病理的物质。

我们讲的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质是不一样的。还有影响到某一个脏腑的话,这些脏脏还有一些互相的互为表里生尅的互为相关的脏腑,其实严格来讲都是相关的,五脏六腑都有关系。这些情况就变成一个多样的寒热互见或者是相互转化的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确实是这样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多样化的比较多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