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读后感(一)

 圣龙领主 2023-03-13 发布于重庆

《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开篇说到,我们个体最重要的是成长,但是起点差不多的人,为什么多年之后会有不同的际遇呢?

个体的成长有差异。这种差异的怎么造成的呢?

人与人最大的差别的认知的差别,很多人没有想清楚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说成长,一开始,成长是很缓慢的,但是突破成本线之后,后面的成长就很快了。突破成本线的时间可能会很长,就像一个人从出生到能走上工作岗位,需要读小学、中学、大学,甚至还要读硕士、博士,大部分人没有耐心,早早的放弃了,直接躺平,后面再也没有成长。

如果稍微对复利有一点了解的人就知道,复利(Compound Interest),是指在计算利息时,某一计息周期的利息是由本金加上先前周期所积累利息总额来计算的计息方式,也即通常所说的'利生利','利滚利'。

人的成长类似于复利,一开始大家拥有相同的本金,假设以7年为限,决定最终结果多少的是利率。利率就像是人的见识,谁的见识更高,谁就能获得更多的成长。

怎么提高见识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个人商业模式。对的,个人也有商业模式。

第一种模式:一份时间出售一次。

第二种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

第三种模式:购买他人的时间,打包出售很多次。

这里有个概念要弄清楚,我们个人最宝贵的资产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而是时间。想想就知道,我们都是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获取收入。打零工是零售自己的时间,上班是批发自己的时间,但是如果你写了一本书,录了一个视频,或者做了一门网课,那你当时花费在这上面的时间理论上是可以出售很多次的。因为写下来的文字,录制的影像,都是可以长期保存的。更厉害的是,如果你能够通过购买他们的时间,大家共同开发一个游戏,或者制作一部电影、电视剧,或者投资创业公司,你就能通过购买更优秀的人的时间,源源不断的出售同一份时间,即使你在睡觉,也有人会为你工作,为你创造收入,你是真正的自由之人。

但是我们能运用第二和第三种商业模式的毕竟是少数人。普通人怎么优化第一种商业模式呢?

第一是提高单位时间售价,第二是延长售卖时间。

我们都知道读书可以提高单位售价的方法,于是大家都不停的卷学历,导致现在求职的门槛越来越高,但是没办法,这是普通人的进身之阶,大家都要卷学历,为了提高见识也得不停读书、学习。

延长售卖时间或者时候提高时间销售数量事实上不可长期持续,因为大家一天都是只有24个小时,大部分时间你都用来工作的话,就没有多少时间用来学习成长了,也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家人,自己休息的时间也不多,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

那我们怎么优化自己的第一种商业模式呢?

你最少可以把自己的一份时间出售两次。一次出售给老板,用来工作,一次出售给自己,让自己成长。不要仅仅为了工作而工作,或者认为老板给了我多少钱我就只干多少钱的事,要关注且只关注自己的持续成长。

如何启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呢?

李笑来分享的是自己写书的经历,并告诉我们写什么内容。写的内容要满足消费者的刚需,而且是消费者心里真正以为的刚需。比如他说英语最重要的是阅读和写作,但是消费者心里真正以为的刚需是记单词,于是他出了一本《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这本书一直长期畅销。

我们知道了如何启动第二种商业模式,即将同一份时间售卖多次,那就是学习写作,写消费者的刚需,消费者心里真正以为的刚需。

如何优化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

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是购买他人的时间,然后打包出售很多次。当我们花钱购买服务的时候,就从本质上避免了将自己的时间花到那些只能将“一份时间出售1次”的人所做的事情上。我们要树立一个概念,花钱够买别人的时间也能成为一种个人商业模式。“能被更大规模地批量卖出去的时间”更值 得够买,比如书籍。

很多穷人都是人忙着,钱闲着,富人大多是人闲着,钱忙着。我们要想实现财富自由,就要让钱忙起来,购买别人的时间为我们服务,为我们创造财富,我们只需要专注自己的成长。

说到成长,我们通常都会说心智,所谓“心智”,形象点讲,就是我们每个人脑子里的那个可以不断升级的操作系统。

我们的操作系统由如下几个层面构成:

概念与关联

价值观与方法论

实验与践行

所谓“概念”,无非是你对某个事物( 不管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的清楚认知。你要清楚的知道:

它是什么,不是什么?

它和什么东西很像,但在哪些地方完全不一样?

它可以用在哪里,不可以用在哪里?

在用它的时候,怎么用是对的,怎么用是错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其实,衡量一个人是否足够“聪明”的依据很简单:

看他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看他脑子里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的关联。

概念和关联构成了操作系统的底层核心,其他部分都依赖于它们究竟有多清晰、多准确、多必要。进而,一些价值观会自然形成或自然进化。你得先知道“什么”究竟是什么,才能知道“这个”和“那个”孰优孰劣。而所谓“价值观”,无非是一个“小”问题的真实答案。这个“小”问题是:

什么更重要?

认为“金钱比时间更重要”是一种价值观,认为“时间比金钱更重要”是另外一种价值观。价值观决定选择,选择促成行动,行动构成命运——一环扣一环。

有了清晰的价值观,就会有决断(而不是面对选择犹豫不决)。同时,当决断摆在哪里的时候,我们会研究方法论,因为选择要配合行动才有意义。因此,我们要锤炼自己的方法论,以指导紧随决断的行动——实验与践行。

践行很容易理解,可为什么要有实验呢?因为我们的“操作系统”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系统,它和人类所使用的的另外一个操作系统——科学——是一样的。科学不是“永恒正确的”。科学是一套具备可证伪性的操作系统,因此它可以在不断否定自我的同时不断进化。而所谓“实验与践行”,几乎完整对应着科学方法论中的“实证”过程。为了进化,我们总是要用实验与践行去检验我们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把好的留下继续打磨,把不合适的去掉——这就是升级的过程。

若实验与践行的结果不尽人意,我们就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更进一步,为了纠正自己的价值观,改进自己的方法论,我们还要深入一步,去审视我们大脑中存在的概念与关联,甚至需要重新定义它们,让它们更清晰、更准确,或者干脆抛弃一些已然没有必要存在的概念,否则就无法从“根”上完成“升级”(即,“进化”)。

在此之前,你对自己的操作系统有这样清晰、准确、必要的理解吗?更可能的事实是,在此之前,你的脑子里甚至没有“我的操作系统”这个概念。如果连最核心的东西都没有,那么后面的一切就都不见了:

关联——用在哪里?啊,还要“升级”?(“操作系统”与“可升级”的关联。)

价值观——哪个操作系统更好?

方法论——如何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实验——可能要试用多个操作系统才能作出更优质的选择。

践行——通过持续的“理论指导行动”获得更好的结果。

以上是我第一阶段的读后感。以前看完书,没有这么深入的写过读书笔记,带来的后果就是看书的时候很激动,看完之后一动不动。这也侧面印证了:知道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归根结底,就在于,道理是好道理,但如果不转化为行动,道理依然是道理,我还是那个我。只有把知道的道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把道理、鸡汤变成我的行动策略。

前不久学习了古典老师的卡片读书方法,第一步是用自己的话把核心概念复述出来,第二步,把读过的书的内容和个人体验结合起来,让他们产生关联,这样才能让知识为我所用,第三步,制定行动导向,行动是最重要的。

单纯的读书,你只是一个读者,但如果你看了书,还能思考,你是一个思考者,如果你进一步把思考的内容写下来,你就是一个创作者,你把写下来的内容发表出来,让更多的人看见,你行动起来,证明给别人看读书是有用的,你就能影响很多人,那时你就成为了一个影响者。

以上是我的一点杂乱的感悟,愿与各位一起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