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我们最狠的人常常是我们自己」:自我虐待的6种表现

 珍影像 2023-03-13 发布于江西

Image

Image

来源: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

说到自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身体上的伤害(也就是常说的「自残」),但有一种伤害更普遍,也更加难以察觉——那就是对自己的精神虐待。

当我们用破坏性想法和行为来对自己的心理实施伤害时,就会发生精神上的自我虐待。比如:你有没有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或不值得爱?照镜子时,讨厌你看到的东西吗?你是不是总在取悦别人,感到筋疲力尽,或者总有一种深深地无力感,很难信任自己?

精神的自我虐待,长期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成瘾、饮食失调或身体的自残(Halas, M,2020)。能够识别并承认自己正在伤害自己,是改善现状很关键的一步,所以我们总结出了生活中自我虐待常见的几种表现,一起来看看吧~



01

对自己持有负面倾向的评价:我腿粗、性格不好、没人喜欢

韦伯斯特词典里关于自虐(self-abuse )的第一个解释,就是「过度的自我批评」。对自己持负面倾向的评价,对心理健康伤害很大,可能会使你长期处于慢性悲伤情绪的风险的之中,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具体来说,在生活中可能会有这样一些表现:

◍ 每个人都有好有坏,但你倾向于看到自己「不够好」的一面,比如总是盯着自己「粗壮的大腿」,看不到「漂亮的牙齿」。
◍ 将失败归因于自我(我是一个坏人),而不是归因于具体的行为(我做了坏事),或外部因素。
◍ 你对自己的负面看法是相对僵化的、不可改变的,比如「我这人就是命不好」「我配不上更好的人」,这种认知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即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对自我的评价,你可以试着把你脑海中的自己写下来(比如以这样的句式:Ta 是一个 xx 样的人)或者画下来,也许你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

Image



02

无法为自己划定健康的边界

自我关爱的根本在于设定边界,美国心理治疗师 Nedra Glover Tawwab 在 15 年的从业经验中发现,大多人的痛苦都和界限问题有关——无法为自己划定健康边界,是一种更为隐蔽的自我虐待。

◍  总感觉自己与对方「感同身受」,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比如:你的妈妈经常向你诉苦,你已经不堪重负,但依然觉得自己有义务为妈妈「排忧解难」;

◍ 专门为别人收拾烂摊子,并为别人的不良行为找借口。比如:你的朋友有酗酒问题,他每次喝得烂醉时都要为他收拾残局,你们一起出去时,你都尽量不喝酒,为的是他喝醉了好照顾他;

◍ 寻求他人的认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和要求,不以自己的最佳利益行事。比如:你的父母希望你嫁一个体制内男士,你对此无感,但依旧遵循这样的择偶标准;

◍ 做一些取悦他人的事情,即使他们违背你的信仰和价值观。比如:为了维持哥们情谊,你不得不和男性友人一起对某人的女友评头论足,虽然你十分不赞同这样的「厌女」行为。

无法划定健康的边界,会让人产生怨恨、愤怒和挫败感,除了对自己造成消耗外,还可能对关系造成破坏(在忍受不了时突然切断所有联系)。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边界常常是模糊的,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判断标准。如何准确判断设定界限的需求与时机?Nedra Glover  Tawwab 曾在书里提出一个实用的方法,那就是感受身体发出的信号——

当你心里拒绝,嘴上却不得不答应时,身体可能会发出某种消极的信号。比如接电话前发出的一声叹息、极力想躲开某人、做出承诺之前的犹豫不决等,就能判断可能有「越界」行为发生了。有时,这些信号也可能体现为腹部发紧、颈肩酸痛、太阳穴胀痛等症状。等你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症状」,也许会发现,自己居然可以为了照顾他人的感受一而再,再而三地不顾自己的需求。



03

工具化和过度使用自己,对「善待」自己感到愧疚

这是一种更直接的但常常被忽视的自我虐待形式,比如:

◍ 你经常超负荷工作,让已经很忙的一天更忙;

◍ 为自己花钱的时候会愧疚(但为自己爱的人花钱就不会),不允许自己享受闲暇;

◍ 你把自己当作工具,在意效率,意味着你更多会用「完成多少目标」「赚到多少钱」等外在指标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

◍ 除非身体罢工,否则你很难「停」下来。

总之,你很擅长使用和管理自己,但不太会对自己「好」。

Image


04

允许自己处在一段糟糕的亲密关系中,并说服自己无法离开

有一种自我虐待来自我们选择的与其亲密相处的人,不断地从一种虐待关系跳到另一种虐待关系,选择不友善和消极的伴侣,或者在感到被伤害的情况下,依然说服自己无法离开。

也许你觉得,糟糕的是别人,为什么是我在虐待自己?

因为我们无法决定别人如何对待自己,但可以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正如哲学家萨特所说,「个体生活是由自己的选择构成的,人自愿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

不同流派的心理疗法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强调个人承担责任,因为承担责任是改变的先决条件。所以不是「他烦我」,而是「我让他烦我」;不是「他伤害我」,而是「我允许他伤害我」。

意识到处于糟糕的关系中是一种自我虐待,能帮助我们主动负起责任来,「既然是我选择让自己痛苦的,那我也可以选择结束它」,从而摆脱受害者的无助状态。


05

拒绝、压制或忽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 「我不知道我的感受是什么。」

◍ 「我觉得不太高兴,但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吧。」

◍ 「每次感觉痛苦时,我就得赶紧做些什么来转移一下,总之,不想去面对。」

◍ 「我太负能量了,不能让别人知道,没人会喜欢负能量的人。」

如果你在生活里有这些感受,那么很可能你也在进行一种自我虐待——拒绝、压制或忽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这种现象其实非常普遍,很大一部分原因和我们的社会文化有关,不太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1980 年夏天,美国人类学家阿瑟·克莱曼曾经在湖南进行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当时在中国人中流行的「神经衰弱症」,87%其实是重度抑郁症。在这项研究中,绝大多数患者表达的是躯体化症状,比如头痛、头晕、失眠等等,而说自己情绪低落的患者只占 9%。

但压抑情绪和感受会有什么问题?

一方面,负面情绪不会消失,当被压抑时它会以各种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暴食、酗酒、沉溺网络、或者随便找个什么人来陪伴自己,用以代替情绪调节、自我安抚,但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当我们用「我应该」代替「我感觉」时,我们会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降低我们的自尊。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每一次我们与自己本质核心的疏远,每一项违反我们本性的罪行,都会在无意识中有所记录,让我们自己鄙视自己」。

觉察自己的情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还需要专业咨询师的帮助,不妨先从每一件事上多问问自己「我是什么感受?」开始吧。

Image


06

过度的「上进心」

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中,「上进心」是一个褒义词,很多人会以有上进心标榜自己,还会内化到择偶要求中(比如很多人会吐槽自己的伴侣「不够有上进心」)。

拥有现实的目标并以自我同情的方式追求目标是一种健康的追求,意味着「我想要激励自己成长,但我大体对自己是满意和接纳的。我会有一些目标,但它们并不能定义我」。而过度的上进心则是「因为真实的我是糟糕的,我无法接受,所以我要让他变得更快更高更强,如果做不到,就证实了我的糟糕」。

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出发点,一个出于爱自己,一个出于恨自己。

因此过度的上进心却容易变成「自虐」,因为这意味着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或者持续不断)的高期望,无论你做了多少和取得了什么成就,都不会觉得自己值得,很难对自己满意。除此之外,过度的上进心还会降低我们对自己的容忍度,即使是很小的失败也会让人感觉是灾难性的,并通常伴随着严厉的批评。

我在之前的很多年里一直深受「过度上进心」的困扰,记得当时做一个心理测试,那个测试中需要你想象一个正方体(代表你的真实自我),我的正方体很大,且在距离自己有很长一段路的地方,像极了那个阶段我的人生观隐喻——我始终觉得追到那个正方体就好了,但我始终追不到它。

「写在最后」


自我虐待的根源往往是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我们可能经历过一些创伤,并认为那是自己的错。所以习惯了「用不太友善的方式对待自己」,缺乏自我同情。

因此,我们需要与自己培养一种充满爱的关系——可以先从练习「自我同情」开始。

心理学家 Kristen Neff 专门研究「自我同情」,她认为自我同情是心理健康重要的复原力来源,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我们和自己的关系,并提出了三种主要方式:善待自己、普遍人性和正念。

◍ 「善待自己」意味着像对待你爱的人那样,在我们失败或犯错时理解和温暖自己。

◍ 「共同的人性」是认识到痛苦和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我没有什么特别,因此也不需要特别的苛责)。

◍  而「正念」的要素包括以一种非评判的方式观察我们的情绪和思想(只是观察,不下结论,也不去认同)。


时装设计师 Diane Von Furstenberg 曾在她的自传中写道:「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你与自己的关系。因为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一直和自己在一起。而且,你与自己的关系成为你建立的所有其他关系的模板。」

愿你能和自己相处地自在、舒适,愿你不再伤害自己。

Image


参考资料

————————

Halas, M. (2020). Is Emotional Self-Harm a Thing? Signs of Mental Self-Injury, HealthyPlace
[美] Nedra Glover Tawwab 著,张蕾(译),《界限》,中信出版社,2022年2月
Kristen Fuller, M.D.(2019).Emotional Self-Harm: People Pleasing Can Ruin Your Happiness,pPsychology Today
Kristen Neff, https://self- compassion.org/
作者:寒冰
责编:kuma

—The end—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一个有温度,有态度,守伦理的专业心理公众号。

这世界太丧了,我们想做点治愈的事儿。点击名片,让我们陪着你↓

插图:本文插图原作为个人收藏,想购买相关画作及了解其他更多画作信息,欢迎加入'蓝袜子艺术赏析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