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2年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 2022年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才能测试题 一、判断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错 2、在新课程中,教材供给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对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采纳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 导的教学观。 错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进展的过程。 对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进展的新教材。对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进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 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错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 2、是为了“选拔适合教导的儿童” ,从而促进儿童的进展。错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依旧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 结性评价相结合。 错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导教学、提高教导教学效果和专业进展的重要手 段。 对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创办、实施与进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对 二、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表达课程布局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变更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提防书本学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根基教导课程体系中设置的课程,自小学年级开头设 3、置,每周 平均课时。A A、必修 3 3 B、必修 1 1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B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天性健康进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提防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导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进展 B、形成新的教导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表达最新的教导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C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熟悉,以下说法错 4、误的是 D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缺乏 B、能够得志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一致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天性的健康和多样化进展 7、 “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阅历, 另一方面也留神实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 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C 为学生供给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强调学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表达了国家根基教导课程改革的根本思想 A、 B、 C、 D、 8 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导家”的主要条件是 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专心备课,专心上课 C、经常撰写教导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 5、光扫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举行反思 三、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确实立(ABC)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得志地方经济、文化进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进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筹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导,务必端正教导思想,转变教导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 观点有 ABCD A、学生具有巨大的进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进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 A 信息技术教导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 6、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导 4、美国哈佛大学进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才能和规律数理才能为核心的 D、能扶助教树立新的“教导观” 四、简答题 1、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导价值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这是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进展”在教学中的概括表达。在这里, “关注人”的含义是什么? 2、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理应如何重建,才能符合素质教导的要求,才能更 好地促进学生的进展? 答: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察觉其存在的弊端有 7、:第一,以“分”为本,盛行 分教管理;其次,以“拿”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可见,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务必重建。重建的学科管理制度要致力于: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 究制度,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进展的永恒动力。 其次, 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使宏大宏大教师学生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 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让宏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仆人。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 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表达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 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使 8、考评 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防止片面化和绝 对化,杜绝分教主义,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对付每次考评的成果。 3、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 自动“对号入座” 。如 C 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 ,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欣喜 地说: “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 100 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 梦想的! ”老师又实时激励达标的同学持续向 B 级、A 级组进军。 请问: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理由是该教师的做法表达了新课 9、程提出的进展 性评价的内涵。首先,该教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进展。突出了评价的鼓舞与调控的功能, 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其次,表达了最新的教导观念和课程评价进展的趋势。 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进展的建构作用。第三,表达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 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进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的独特性。第四,关 注学生的进展过程。 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评价 进入学生进展的进程之中。 五、分析说明题 1、王林平日劳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遇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指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 10、在橱里的数学试卷。他想,机不成失,时不再来。正值他开启橱门时,指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抖动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肃穆地对王林说:“平日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 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乞求道: “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 “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抉择。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使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答:本人认为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由于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 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进展” 。他的做法的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 进展中的人对付。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 11、长的人,他正需要采纳学校教师 的教导和扶助, 作为指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朴的方法举行教导, 理应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 害,并扶助他指出他在学习上的努力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指导主任做法的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 而是有着丰富天性的完整的人。在教导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 的聪慧气力和人格气力, 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导生活, 作为教导工务必把学生作为完整 的人来对待,崇敬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导契机, 引势利导,促进学生天性健康进展。 假使我是张主任, 我一不会这样做, 察觉 12、了王林这种不轨行为后会细心细致地与他一起分析 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缺乏,提出努力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 习中我会关注他的进展,不断扶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2、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 AC,由于三角形 ABC 与三角形 CDA 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ABC 的面积等于 1/2 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 ABCD 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 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 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 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 下课前, 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 13、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 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 两那么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 影响? 答: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学识的采纳者的位置上,教师把学识 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学识的掌管上,这样做,学生 将全日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朴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 动性和独立性被消蚀, 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 学习的举和热心被摧残, 严重阻碍学生的进展, 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其次种是探究察觉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 ? ? 学识的察觉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 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 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察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 激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 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10 |
|
来自: 昵称1460850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