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与审美(十八)美的呈现。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3-03-13 发布于浙江

前文说到美基于心理距离,我们在看事物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需要给所看事物加上一个括号,将事物的非审美属性装起来,在这个同时,我们还需要给自己加一个括号,将我们自己的非审美属性也装起来。

完成了这两个加括号的动作,美感就会产生,美就会呈现出来,以一种“直觉形象”的方式呈现。

直觉形象,就是我们所观事物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直觉中的形象。

文章图片1

我们还是以黄山为例。

这是黄山的客观形象。不同的人看到这个客观形象,会有不同的直觉形象产生,画家会将这种直觉形象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物化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画作。所以以画为例,最能说明。

文章图片2

刘海粟观黄山留下的直觉形象。

文章图片3

吴冠中观黄山留下的直觉形象。

文章图片4

李可染观黄山留下的直觉形象。

文章图片5

黄宾虹观黄山留下的直觉形象。

客观事物黄山是不变的,四位画家将黄山的非审美属性加了括号,再给自己的非审美属性加了括号,看到的黄山就不再是客观的黄山,而是各自直觉中的黄山形象,再物化成为艺术形象,成画就是他们各自对黄山的直觉形象,但是只能是大概是,不会全是,因为前面几章有说过,艺术家脑子里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是不完全相同的。

那为什么每个人看到的同一事物的直觉形象不一样呢?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

直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概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直觉产生个别意象,概念产生普遍概念。

直觉有两个特点:

1、直觉首先是个别意象,

2、还没有上升到概念,是与概念无关的意象。

直觉意象具有尚未被概念和实用系统把握和规范的原初直接性和鲜活的感性

而对于美来说,根本无须上升到概念,只要上升到概念就是非美的逻辑之物。

所以再一次证明柏拉图问了一个假问题。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

直觉是人最高的认识。

直觉是对由现实功利目的而来的概念系统的超越。

直觉不是还未上升到概念的认识,而是挣脱了概念系统的人为限制,达到了客体本真的提示和主体的解放。

这说得非常哲学化,简单说就是直觉才是每个人对客观事物本体的真实认识,普遍概念的认识你是人为形成的概念,教你如何认识客观事物的,它会限制你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如果你掌握了这种直觉的能力,你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眼中的客观事物,还能解放自己。解放被普遍概念世俗认识约定俗成等观念对你认识的束缚。

艺术家就是做到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客观事物得出自己的直觉形象,所以他们可以成为艺术家,所以他们看到的同一客观事物得到的直觉形象会完全不一样。

需要提示的一点是,这个直觉与我们生活中的所谓直觉不同。生活中的直觉,更说不清楚,更不可说。

文章图片6

再此,我们回顾前面第二章和第五章的内容:审美是绝对主观的行为,审美结果只会与自身的知识结构,美学修养有关。因为作者表达出来的艺术形象就是绝对主观的行为,直觉形象都是个体意向,这一切都只与他自身的知识结构,美学修养有关。

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听觉的直觉形象

文章图片7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视觉的直觉形象

文章图片8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视觉和嗅觉的直觉形象

文章图片9

更阑静,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焚香记》---视觉、听觉、肤觉的直觉形象

(最后这一句,我不找图片,大家可以脑子里想一下是个什么画面。想到的画面就是你看这句文字产生的直觉形象。如果你画出来你了,你就是画家。)

直觉形象,是西方哲学的说法,有点干瘪。还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词讲得更好:意境

在我们的意境理论中,客体形象有两个概念:物与景。物是单体,景是两个以上单体物组合形成的整体。

而作为整体的景,有两种含义:

1、单体物的天然组合,单体物之间远、近、高、低、形、色、声、味的客观关系。

2、单体物在主体知觉中的组合,在主体知觉中,会主动向主体呈现。体现出不同主体不同 “景”。

但是这种不同景,对于客体的景,并没有变化,而是主体感知的变化,与主体加括号加得彻不彻底有关。

这也再一次说明了,为什么同一个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结果。

今天说到了意境,下一章就得说一说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