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读书,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解语渊 2023-03-14 发布于福建

作者丨谢丹儒

图片丨网络

很多读书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疑惑:读书本来是为了答疑解惑,可是越读越迷茫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词,算是老生常谈吧。

这个词就是:实事求是。

关于这词,毛泽东同志于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曾对实事求是做过经典阐述,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就是我们去研究。

完整的说法,就是我们应该根据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为起点去研究、探寻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换句话说,就是言之有物

再说通俗点,就是拿出证据来!

还有一个词,叫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也就是说,既要知道事物的表象,也要知道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

读书,为什么要读书?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这是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那么,该怎么去认识书的存在。

毛姆在《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中提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是最让人满意的,也是最为持久的。

这是因为,当你在度过了生命的黄金年华之后,你会发现你能欣然参与的活动已为数不多。

除了象棋、填字游戏,几乎没有一种你一个人就能玩起来的游戏。

但是阅读就不一样了,它丝毫不会让你有这种困扰。

不仅如此,它能随时开始,随便你读多久,当有人找你时也可以随时搁下。

再没有其他娱乐项目比阅读更省钱了,你在公共图书馆的那些愉快的日子和阅读廉价版图书时的愉快体验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避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简而言之,读书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并且我们能够从书中获取知识。

答疑解惑,无疑是一种。

二、

还有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

也就是说,你读了很多书,你获取了很多知识,就会容易感到迷惘。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吸收进去的知识,一方面可能本身就是相互对立的,你无法包容两种以上的观点。说通俗点就是,你做不到一心二用,你也做不到内心极度悲伤,脸上却挂满笑容。

另一方面则可能你还没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真义,不理解就意味着误解,偏见,而这些就将导致部分的缺失。文字中充斥着无字的真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认真去思考,你会发现,书中的有些话,其实是而非常有道理的。

但为什么会最终显得没用呢?

只因为不去做。

对于缺乏践行能力的人来说,无论什么道理最终都是没用的。

一切道理的价值,都需要靠自身的行动去实现。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书读起来老让人感觉不切实际的缘故。

因为你以为你知道,你以为你能够预测其结果,或是你的过往经验让你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这样就极其容易导致困惑,通常而言,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所愿意相信的,我们看到的,其实都是我们愿意看到的,而我们看不到的,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这就是没有实事求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向错了。

这种方向,可能是挑书的习惯所导致的,也就是说看了那些不值得看的书。

这样的书通常是不适于你的。

这里为什么要强调不适于你呢?

这是因为每个个体条件不同,什么样的条件干什么事,这就是实事求是。

现实的本质乃是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无意义的事物皆为虚妄。

现实的每一个片段之所以存于世间,是因为它们无不与某种普遍的意义相联系。

真理指的就是实际存在之物,而不是不存在之物。

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的条件允许范围内,你看不懂、想不通、没见过,这些与你就无关,或者说想不通就很正常了。

举个例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这是一句古谚了。

为什么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呢?

那是因为那时候,人们纯朴,实在,善良,愿意告诉大家的,都是为了大家好的。

他们说出来的话,是有自己的依据,也是从实际出发的。

这样一来,你不听他的话,就相当于不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这样自然会吃亏了。

所以,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应该选你这个阶段读的书。

比如你只有小学的水准,只认识几个大字,就想着去读大学的课程,这显然就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了(以小学这种标准来说,并不准确,但也说明了一定的合理性)。

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