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与妄,之言:“我非我,事非事。”

 解语渊 2023-03-14 发布于福建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四法印”

作者丨谢丹儒

摄影丨你。

1.
尽管每次开口之言,都一再的赘述、重复着以“我”开始,但总体而言,关于“我”的部分并不多;尽管每次言说一件或多件“小事”,挥毫落笔,却更像是“纸上谈兵”,所言并非是“事”,更像是以“事”为名,寻个由头,说点什么。说到底,个人所闻所见终究有限,大事小事也或多或少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判断,所以,我在说什么呢?什么事儿呢?这是在问:表达的目的,和具体的事宜。可事实而言,这些不过是彰显着个人的局限和思想,和自己,和事情,关联并不怎么大。
在谈论“事情”之时,我的存在只是以我所理解的我、参与事情当中的我,而存在着;在谈论“我”之时,事情的存在也只是思想中我思考的最终结果、以及其中我的感知,只是一部分的我。可能,之所以一再的选择以“我”为开头,只是为了寻个真实,寻个“先机”,寻个“如是我闻”般的“重要性”,然而事实极大可能就是“一丘之貉”、一孔之见、一家之言,是极大的谬论,是虚妄而虚假的臆想。
我曾为之前的诸多言论感到迷茫,读过之后,又觉得荒诞,然而,我写它的时候,我为什么写它呢?它真的重要吗?这算什么事儿呢?我寻不出来必须要写它的缘由,以及我的目的。甚至,为什么是我,是这件事,它的真实成分又有多少?对于这些,我似乎从来不曾探寻过。这是缺乏审视的我和事,并非真正的我,和完整的事。
2.
可能人本身就会有一种惰性,而喜欢简单的答案,又是人的一种普遍倾向。当然,人还有一种倾向,就是相信因果。再就是,涉及到人的性格的一部分了,武断。出于以上原因,加上自己想要倾诉的冲动,于是,冲动之下的言论变得极其狭小,这事是我所见所闻所感而化的,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一定要说明什么,或是细究其究竟代表什么,那大概就是在某一时间段,我的感受、判断、选择性认知,除此之外,哪里是我,哪里又是什么事儿呢?
就像,很多人都喜欢将“拥有什么”作为“是什么”的依据,我想,我在说一件事,提及每一个“我”之时,我也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何况,我的表达尚且不算精准,对于事情的认知也仅限于某一时段的感受,至于之前、之后的事儿,我是不知道的,对于“我”本身而言,我也并不明确。我知道,我参与其中,但更多的,是偶遇,还是怀揣着目的而不得不参与其中,我并没有做更多的了解。所以,大可以说,这只是部分的我,和残缺的事儿,我却以“完整的我、完整的事”的观点,这实在是理所当然而又“名不副实”的表达。
可笑的是,很多很多的人,都是这样做的,很多很多的事,也都是这么被认为的。相信自己所愿意相信的,相信自己所愿意想象的,并将此判定为“真实”,这实在是有悖真相的成见。可笑的是,即使这样,还有人将此理解为“真理”。至于是言说的真理,还是事实的真理,我就不得而知了。
3.
大概思考确实是件劳神费力的事儿,甚至有些吃力不讨好,何况以个人之所见实在有限,便多少有些依赖于他人。从旁观者的角度而言,相信别人的言论似乎是件更轻松的事儿,然而,我却觉得更复杂。试想一下,对于不知出处几何、不知其形成的完整轨迹、不知其为什么细究的事儿和人,它的真实与虚假更是无从得知,就这么相信他,相信这事,可不是将自己、事情交给无关紧要之人、其他的事。你还得学会判断,从何处判断呢?难道仅从对方提及的只字片语,又或是仅凭自身有限的经验?即使这样,就可以判定它的真实了吗?若是虚假又如何?这可不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是,也有人提出:就自己的言论,所经历的事,又该如何判断它的真实呢?人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某件事,或是仅凭自身有限的认知就判定自己是谁,从而客观认识事情本身、认识自己,难道就没有一丝的真实可信?归根结底,这不还得从自身出发,凭借自身的主观判断,然后,对事、人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是的,确实是这样的,而且我认为,这样的作为相较于相信他人是较为真实的。
只是说来说去,好像我都是在说,这些都不是真实,都算不得什么真相。这是在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啊?若是这样,那什么是全部的真相呢?自己又是什么呢?
4.
确实,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自身的属性,个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终究或多或少参杂着个人的成分,不代表全部,亦无法证实全部。人的生命终究有限,以有限的生命去判定无限的延伸纯属臆想。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让自己和他人避开真相。人们也只能是站在人的角度,以己度人,或以所谓的标准看人,然后,在人群中以不俗、庸俗将人区分开来。而神,也不过是人们所无法认知的人,或想象塑造出来的。是恐惧、虔诚,和救世主,才有了神。
可是,你看我信誓旦旦的说,若是不将这些言论置于具体事宜,加入个人思考,他人又该如何理解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不就是这样吗?站得远的人,看不真切是必然的;靠得近的人,无法窥见全貌是必然的;而不远不近如旅人,刚刚好。
正如黑格尔所言:“常识是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其中包含着这个时代的一切偏见。”而我所言之中的“我”、“事”,也是如此,和任何人所言都一样——“我非我,事非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