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周雪琴,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即使他的诗歌“无题”用典出神入化,主旨难辨,但其诗歌蕴含的深情跨越千年依然令人动容。当心灵沉静,品读李商隐如梦似幻的诗歌,仿佛徜徉在迷雾中,寻那内心深处的隐痛。正是他诗歌那难以捉摸的深意,无意中就能触动我们不为人知的牵念,情感的洗礼也就随之而来。这个情感丰富的古人并非天性如此,是后天的环境造就了敏感、多情又有点自卑的他。李商隐一生不得志,不平之气郁结于胸,历经羁旅却仍旧怀有治国抱负。只是上天不曾垂怜,一直是给颗糖再给个锤子,连最心爱的妻子也先一步离去。许是“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吧,他还未艾老便已郁郁而终。他的朦胧诗,梦中化蝶,都是他在人生泥泞中挣扎绽放的花。让我们穿越时光,去共情古人的豁达宽容与幽幽情思吧。我自幼便有佛缘,往来皆僧人。热衷于寻仙问道,我不求长生,只求明佛理,寻解脱。铺天盖地的落叶随处可见,唯独不见人影。寒云环绕,山路百转千回,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他?月上柳梢头,我在夜色中寻着敲磬的声音找到了他,他正悠闲地斜倚在青藤上。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在这清幽的天地中领悟:那段时日,我深刻体会到了韩文公作《马说》的不遇之情,但是仍不愿放弃。天无绝人之路,我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令狐楚。他欣赏我的学识,教我学今体文,还聘我到幕府中作巡官。四丈对我恩同再造,我感激不尽,即便是王祥佩刀我也毫不艳羡,只愧不能回报四丈一二。得遇贵人是幸运的,也是偶然的。但你若有一半才华,一半坚持,总会被伯乐一顾。25岁那年,应王茂元之邀,给他做幕僚,我却与他的千金王晏镁两情相悦。她的一颦一笑恍若萼绿华降世,温婉柔美,顾盼生辉,让我一见倾心。她都欣然接受,对我另眼相看,眉目流转间俱是情意与爱怜。认识她之前我咬牙彳亍于泥泞路上,认识她之后我却感觉到了岁月的眷顾。自成亲后,我就被卷进牛李党争的漩涡中,世人皆认为我背叛了恩师。我考中进士后复审被除名,再考却被调往外地县尉,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仕途也未见起色。窗外秋雨绵绵,卧病在床的我不禁回忆起我们当初学习打闹的年华。我以为以后我们会老死不相往来,没想到大哥对我仍有牵挂,我已心满意足。世事变幻,手足情深也会日生间隙,互相怨怼,甚至赶尽杀绝。后生苏轼在中秋思念弟弟时,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也曾想效仿先贤隐居归园,但仍放不下江河日下的国家。眼睁睁看着奸臣当道与藩镇割据折腾我朝,我却无能为力,何其悲苦。遥想魏晋,那黑暗的政治社会,名士要么隐居,要么痴狂,我却是最痛苦的那一类人。我做不到置身事外,却又无力回天。空怀志向,挣扎求上,占据了我的大半生。穿梭历史,我对后世的贡献只是些晦涩难辨的诗歌,给晚唐诗歌增添一点儿慰藉。与史上的民族英雄或名相贤臣相比,我肯定是相形见绌的,淹没于人海。但历朝历代,却少不了如我这般渺小又赤心,忧国且奋进的人。正是他们,再黑暗的局面也会高歌必胜,哪怕心中并不知道能否凯旋,也依然执着于为黎民砸出一道光明大道。年少早当家,我心甘情愿;令狐父子想收我为己用,有恩当报,也理所应当;政局混乱,我为国辗转,也是情理之中。但深处红尘中久了,这个世界便也没有那么小了,而是大得空旷,大得寂寥,大得寒冷。因为我太渺小了,忙忙碌碌却无法撼动世界运行的规则,甚至无法改变世界的一丝一毫。心灰意冷之际,也希望有人能真正关心我,陪伴我,鼓励我,支持我?忽然想到家中的荷塘,应当满池衰败了吧,当年真是一语成谶。紧接着回忆里出现一抹倩影,给萧条的景色漫上温暖的微黄。但我终究是愧对妻子,她是积劳成疾才月坠花折的。我一生挫折,陪在妻儿身边的次数却屈指可数,让他们饱受担忧与思念之苦。我做儿子,做兄长,甚至做官都是无愧于心的,唯独做丈夫和父亲是不称职的。若人生能重来,我一定会在有限的生命里多陪陪他们,而不是让他们重蹈我童年的覆辙。我站在江边,明白爱憎并非虚妄,而是永存于天地间,即便神销魂灭也不会消失。它们存在我的心里,我的诗里,还有这奔腾不息的江水中。李商隐此生,只能用李白的一句诗来形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幼学之前便无父可怙,身为长子只能帮别人抄书和捣米来补贴家用。清贫与失怙让他极度缺乏安全感,也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跟着堂叔熟读经文,锦绣华章信手拈来,写的字也是铁画银钩。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叹过,怨过,哀过,痛过,仍旧带有遗憾,但这才是广袤无垠而又具有丰富细节的生命啊。“我一生遭遇的挫折,都是用李商隐的诗化解的。”叶嘉莹先生如是说。叶嘉莹先生的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把生活当莲子咀嚼的。但她却用李商隐的诗歌来治愈心灵,救赎灵魂,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位名媛”。李商隐宁愿清醒地痛苦,也不愿麻木地得过且过。遇不平直抒胸臆,感温情柔肠百结,把生活过成诗——苦涩且带有回甘。他用自己的故事和诗歌告诉我们:虽然生命它苦涩如歌,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人生的主旋律。周雪琴,网名雪霁天晴,00后,聚诗词于心,集灵气于目,方能以柔克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