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土专家”

 孙行悟空 2023-03-15 发布于贵州

本文转自:天水日报

□马静

“作为全省第一个正高级农民,就是要带好头、作好表率,教出更多'徒弟’,培养更多'土专家’,让老百姓的'果盘子’更丰富,'钱袋子’鼓起来。”初春时节,秦安县农民靳志强特别忙碌,他奔走在田间地头,免费为十里八乡的农民提供栽苗、接穗等服务。几年来,靳志强已通过传帮带,免费培训农民10多万人次,让秦安县乃至全市大部分果园实现提质增效。(2月22日《天水日报》)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甘肃鼓励农民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越来越多像靳志强这样的“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我们支持更多专家到农村帮农民解难题、找路子,但是也更乐意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学习实践成为大家身边“用得上”“靠得住”的“土专家”、振兴的“领头雁”。客观来讲,近年来,为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各地请了不少高层次的专家去帮农民解决大问题,但受诸多条件限制,不可能长期待在村里,远水解不了近渴,其发挥的作用有限。反观“土专家”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平时在村里对谁家地里种的啥、长势如何都看在眼里、了然于胸。有时谁家地里有问题不等乡亲们张口,热心的“土专家”就能主动上前帮其解决,正所谓“小病不出村”,乡亲们遇到棘手难题时“土专家”就是“及时雨”。

当然,乡村振兴还需要更多“土专家”作表率。受“土专家”靳志强影响,建档立卡户王东林也成了一名“土专家”,不仅脱贫致富还常帮别人修剪果树;莲花镇村民冯爱军跟随靳志强学习也取得了副高级职称。“土专家”获职称、成典型自带“泥土味”,这种“自下而上”的成长模式更符合乡村发展,也更加激励有技术、有才干但没学历的农民向其看齐。加之目前国家、省市逐渐破除制约乡土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偏向于“因材施教”评选机制更助力于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下一个“土专家”“田秀才”来带动身边人去振兴、推动、担当作为,真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老话说“时势造英雄”。如今像“土专家”靳志强这样的特殊人才,遍布我市农业、工程、艺术等多个领域。希望与梦想在田野上人人可期、人人可为,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土专家”,以过硬的本领作为乡村振兴队伍中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麦积论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