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双被人轻视的筷子,有着你不曾了解的内涵……

 透明雨y 2023-03-15 发布于陕西
#

筷子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餐具,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对筷子过于熟悉,仅仅将它视为一种实用的餐具,忽视了筷子在中国文明史上及饮食发展史上的地位。

筷子的最早发源地是中国,是中餐餐具典型的代表。一双筷子,一阴一阳,一静一动,阳筷子动与阴筷子不动构成了一个太极,可夹、拨、挑、撮、扒千变万化。筷子头圆脚方,寓意天圆地方,取的是八卦中的乾坤之象。标准的筷子长度为七寸六分,是佛教文化赋予的七情六欲之感。

其实“筷子”原本它不叫“筷子”。在古时被称为箸、筯、櫡、梜等,对筷子的称呼各个时代叫法不同;远在4千年的夏代时箸还处于雏形,经过数百年不断的演化,商汤时代渐渐地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发展到了商代末期,纣为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猎象牙而制成象箸,象箸即象牙筷。

春秋时期银箸渐渐替代了铜箸、铁箸。从隋到唐的三百多年间,经济和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金箸、银箸不断出现在了餐桌上,但金还是比银贵重些,所以银箸的使用远多于金箸。

明代以前无论是银、通、竹、木牙箸等,多为圆柱体,也有六菱形,四方的很少,明代的镶银筷,不但顶镶银帽,下镶6-7公分的银套,帽顶还镶有10公分左右的银链,使筷子不易分离。给人以美感;两筷配对易于保管。清代的筷箸多以竹木筷镶银,工艺精巧美观。

因为“箸”和“住”同音,“舟行讳住”即为停止的意思,古人十分的忌讳,便反其意称之为“快”,是希望行船的时候一帆风顺,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喜欢口彩的习俗,“快”大多都是用竹子制成,也没有表面属性,便在“快”字头上添了“竹”字,就成了现在的“筷子”了。

陪伴我们一日三餐的"筷子”,真是琳良满目,流光溢彩。无论是筷子的样式、材质都在讲述着筷子的中国文化。

使用筷子看似简单,但初学时并不容易,使用筷子的时候,手指指法正确,两根筷子之间没有机械性的联系,靠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恰当的掌握。两根筷子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若两根筷子行动不一,就难以完成任务。

我们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在日常生活中对筷子也是有讲究的。使用筷子的时候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吃饭的时候食指伸出。

传统习俗认为,食指伸出是指对方,带有指责的意思。在吃饭的时候把筷子一端含在嘴里,不时的发出响声。用嘴嘬筷子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另外在吃饭的时候,不要用筷子击打碗盆,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使人注意给予施舍。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筷子也不要颠倒使用,这是不可以的。更不能在用餐的时候用一根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央递给对方,会被视为大不敬。

筷子我们每天吃饭的必备工具,简简单单的筷子却大有学问,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代表着一种文明气息。与西方餐具的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多了一份“和为贵”的意蕴。



透明雨的小店

#
#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