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读到西方哲学家,迪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时,才体会了《道德经》的高妙之处。 他们共同的思想来源,都是在认识论的基础上,才得出结论的,区别在于,迪卡尔分析事物变化时,掺杂了个人情感至事物变化中去。《道德经》则不同,个人情感意识则完全独立于事物变化之外的,更是作为一个观察者的身份,没有参与至事物变化中去,纯粹运用了个人意识,去观察事物变化的奇妙与结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他们得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影响他们完全不同世界观的,主要是他们在认识世界本质时,迪卡尔相信了上帝的存在,《道德经》则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将世界本质统一在无与有的对立与相持变化之中,无始无终,循环返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样的结局是:《道德经》中描述的世界是无始无终,没有结局之说。迪卡尔由于相信了上帝的存在,也就有了世界毁灭之说。 虽然迪卡尔在基础学科颇有建树,但在基础学科推导至哲学领域时,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掺杂了个人情感意识,导至了其哲学真理的失真性,公平性,也为后人推翻其哲学真理,提供了很多发挥的空间,能够提供许许多多的例证,怀疑其哲学真理的真实性。《道德经》中导出的真理,是很难推翻的,因为其将世界本质定位在空间与物质《非常道(空间),非常名(物质)》。所以,《道德经》中的言论,始终站在真理的起点上。 ![]() |
|
来自: xianfengdui111 > 《考释中华文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