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四有标准”有人 有人,首先是要有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认识课堂的本质。教育是面向人,帮助人的生命生长的,因此课堂也必然基于学生成长。 有人,其次是有我们自己。 有我们自己,就是要有我们的风格,有“我的”教学哲学。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如果没有个体意识,就会失去教学的创造性。 做教师的,从学徒,到匠人,到艺人,再到专家,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教的课本是不一样的。这原本是常识,可是我们在做课堂教学评价时,往往只有一个标准,这样的标准更多的时候是无视教师和学生的。 有人,还包括那些不在场的人。比如,教材的编写者,教学纲要、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制定者。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身边的人。所有有形和无形的人加起来,才是我们挂在嘴上的“教学情境”。 有料 “有料”,简单说就是要有课程资源。 一切能够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条件和材料,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等促进教学活动更好开展的,都是课程资源。 一堂好课,教师会从实际的教学情境出发,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既有我们自身的经验积累,更多则来自与学生的互动。 有趣 所谓趣味性,就是课堂能让学生产生发现到某种稀罕之物的兴奋,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与大家分享他的乐趣。 人总是喜欢发掘神秘的宝藏,尤其是儿童。有趣的课堂,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境地,寻求知识的宝藏。 有趣的课堂会将学生的天赋、洞察力以及多元的视野,聚焦在他们对生命的挑战上,进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可能,寻找到我们从未想过的答案。 有变 “有变”,一堂好课的每一个环节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是随机的,“动态生成”的。一堂好课,能够根据课堂的实景调整教学预案和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张力,有灵气的。 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怎可死守预定的教学方案呢,又怎能够按照一个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呢?有变的课堂,就是要打破我们对他人的迷信,对标准和传统的迷信。 生命是多元的、变化的,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刻板化、模式化,好的课堂总是会在变化中收获教与学的愉悦。 ![]() 做到“四有”课堂,需要培养四种能力 一是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文本中发现问题,培养有“问题”的人 应试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 真正的教育要做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成为一个个有“问题”的人。要让学生有“问题”,自己先要成为有“问题”的人。教师对文本的阅读最要紧的就是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 二是灵动的能力:捕捉课堂上灵光一闪的瞬间 所谓“灵动”,就是教育理论上讲的教育机智,而我的理解是“课感”,也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灵感。教师有了这种“灵动”,在课堂上才能够迅速发现、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帮助的瞬间,也才能够及时消解那些不利于教学的负面因素。 三是沉稳的能力:别让浮躁的心态污染了课堂 所谓沉稳,就是不浮躁,现在的课堂教学当中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尤其是低年级,动不动就表扬:“你真聪明!”“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的?”等等,过度就是一种浮躁。 许多情况下教师同样很急躁,比如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完成练习,在与教师的互动当中,出现了思维、语言、表达阻塞的时候,有的教师就会拉下脸来:“这个我都讲了多少遍了,你还不会?” 要想沉稳地驾驭课堂,一定要克服这种浮躁心理,埋下头来,回到教育的本真。教育不仅仅是考试和升学,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丰富生命的色彩,拓展生命的厚度。比如适应生活、独立生活、改善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使人成为人。 四是“得意忘形”的能力:摆脱固有的模式束缚 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如果用统一的模式,就会陷入机械和教条,所以好老师的课堂要达到“得意忘形”之境界。 “得意”包括三个维度: 一是要“得教材之意”,就是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特点和编写者的意图; 二是要“得学生之意”,就是要了解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控学生的情绪,使之渐入佳境; 三是要“得课堂之意”,即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套不变的、机械的程序。 “忘形”也有三个内涵: 一是忘掉自己的教师之形,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要时刻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 二是忘掉教材之形,即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也不拘泥于某一种程式,而以自己的教育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三是忘掉课堂之形,努力将课堂视为一个小社会和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与学生的合作中享受教育的乐趣。 老师的课堂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风格,能好到哪里去呢?所以课堂想要摆脱某种模式的束缚,就要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作者 | 凌宗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
|
来自: thchen0103 > 《课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