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之乎者也

 段庆红 2023-03-15 发布于山西

之乎者也

上学时在学到文言文“之乎者也”时,就特别佩服古人的才华。
浓缩的都是精华,一篇文章居然可以浓缩成不过百字的文言文,佩服也。不过在读的时候确实需要熟读百遍,才能读懂其意。
印象最深的是《两小儿辩日》,在当时那个年龄段初读,的确会有难度,一会儿“曰”,一会儿“之”,一会儿“乎”的,读完一遍不知道读了个甚。文言文是要求背诵的,不光背诵文言文,还要背诵译文。所以每个早自习都会安排背诵语文。
在前一天晚上就把明早要背诵的课文预习,就是张大嘴发出声哇哇地读出来,没有什么技巧,就是读,多读,在煤油灯下,在忽闪忽闪微弱的光下读它个十来遍再说。
当过了那个阶段再去读时,反而觉得并没有最初时那样难懂。古人是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到了我家孩子上学学到文言文时,孩子每天不厌其烦在读,在背诵,背诵《岳阳楼记》时,我感觉才刚刚开始,就已经背诵结束。
新文化运动后,胡适提出白话文。
说到胡适,那首脍炙人口的《兰花草》就出自胡适之手。后来看了《觉醒年代》,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里面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尤其《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
在读到秋夜第一句就让我浮想联翩。“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为什么不直接说有两株枣树。我瞬间想到了许镜清在给《敢问路在何方》谱曲时,他说一定要给“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这两句最好的音乐,用反复来加深印象。因为这两句他认为太好了。所以也许鲁迅也是为枣树加深印象吧。
我会想到我小时候的家,过去没有什么规划,哪有地方就挤出一间屋子,在堂屋后面有一片地方被柴火瓦砾茅厕占据,所以我称它为后院,后院有一棵小的桑葚树,只有一棵。那个后院也是我们儿时的小乐园。后来在翻拆老屋时,堂屋后移,这样院子稍微大了些。
比起之乎者也,我更喜欢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喜欢读来畅快的文字。
有一次从某公众号发现一篇文章,打开一看写的是文言文,首先我佩服写这样文字的人。我是如何也写不出来的,会把白话文写好就不错了。

之乎者也,四个没有关系互不牵扯的字组到一起就变成了文言文的之乎者也。之乎者也也叫者也之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