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暖水瓶

 段庆红 2023-03-15 发布于山西

暖水瓶

八十年代的农村,冬天夜里全凭暖水瓶来驱寒。
水瓶就是输罢液后积攒的瓶子,天生我材必有用,瓶子成了暖水瓶。
晚饭后睡觉前,俺娘开一壶热水灌满瓶子,灌瓶子之前先灌少量开水,让其在瓶子里晃荡一番,再倒掉,以防瓶子炸裂,然后灌满开水,这个时候瓶子是滚烫的,俺爹用一块手巾包住暖水瓶送到被窝,让热气在被窝升腾。

放了热水瓶的屋里在心理作用的促使下,感觉有了些暖意,不再是哆哆嗦嗦,那个热气儿透过被子在屋里扩散,冷色系变成了暖色调。
豫北不像东北有烧炕的习惯,东北大炕生火,所以屋里是暖的。我们那里屋里从来不生火,没有这个习惯,或者还有一种可能,生不起火,如果再添一笼火专门用来取暖,对于庄稼人来说那是不可能的,不会去那样做。因为你想想,虽说已经改革开放,但农村毕竟是农村,在各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有谁不顾吃喝去多烧一笼火?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个更大的原因就是怕煤气中毒,稍有不慎,煤气泄漏,后果很严重。所以从一开始延续的就是不在屋里生火。庄稼人是这样说的:“冷点就冷点吧,冷了灌个热水瓶,煤气太可怕了。”。只在厨房盘一笼火做饭用。十冬腊月,数九寒天,大雪纷飞,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当暖水瓶在被窝时间差不多时,趁着这个热气儿赶紧钻进被窝,一股暖流涌上全身。脚蹬着那个瓶子,脚瞬间暖和了,再把暖水瓶搁在身边暖会儿,或者握在手里,小手不再冰凉。在触摸瓶子时,很是担心那个瓶塞,其实塞子是安全的。半夜,当突然踢到瓶子,瞬间一股凉意袭来,瓶子里的水早已冷却,瓶子只是一个简单的输液瓶,不是保温瓶,所以几个小时后变成了冷水。这个时候趁机把瓶子移到一边。
到了第二天晚上,再重新灌上开水。每天晚上都是如此,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直到过了那个最冷的季节。

也有极个别家户是没有这个习惯的,冷归冷,就是不去灌热水瓶,说是嫌麻烦。或者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心态在做这件事情。当然这个只是少数,是十分之一不到的家户。在这些家户中,后来也在慢慢学着去用热水瓶暖被窝。养成了习惯。
用热水瓶去度过寒冷的冬天,是最简单最实惠的办法,只要有瓶子就行,无非是晚上多开了一壶水而已。就那一壶开水解决了大问题,不然那个冷劲儿上来,让你一夜都是在冰冷中度过。要不怎么说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办法都是想出来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嘛。没有东北那种大炕烧火炕的条件,就以眼下的条件去解决嘛。东北人之所以那样,是因为东北更冷。东北零下好几十度的天气如果不抓紧取暖,无法生存。所以东北选择烧火炕取暖。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办法总比困难多,任何问题总能有方法解决。
输液瓶怎么来的,到了冬天人容易发烧感冒,感冒了就得吃药,再不行就得输液,村里的医生从这家出来去那家,给这个输上液去给那个输,输液瓶就是这么来的。输液瓶从没想到自己的液救了人,剩下的空瓶子还能派上用场。液进入人体内让人焕发了活力,开水灌进瓶子里暖了被窝,暖了人。自己还有这能力?输液瓶也为自己能发挥余热感到高兴。

要说最暖的还是父母的体温,暖水瓶其二。

但这个其二确确实实也为那个时候的冬天带来了暖。

后来,市场上出现热水袋,有的人用起了热水袋,庄户人家还是用的瓶子。热水袋和热水瓶一样需要灌开水,至于能保温多长时间,估计和瓶子差不多。要说灌水还是瓶子好,热水袋灌水噗嗤噗嗤,容易外溅。瓶子灌水顺畅。再后来,兴起电热毯。电热毯需要先插电暖一会儿,在确定上床睡觉时即刻拔掉电源。如果热水瓶热水袋考虑的是漏水,电热毯考虑的是漏电。不管用哪种取暖,安全第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有些家户安上了暖气片,有的是可移动的电暖气片,想固定墙上也行,想移到外间还行。方便很多。像个贴身保镖,人到哪儿,暖气片移到哪儿。

那个热水瓶的时代已经远去,现在人输液也不在家里输,而是直接到医生家里输,所以输液瓶自然少了。

不过,热水瓶开启了一个时代,一个可以用“无用”来形容的空瓶子,却在合适的时候派上用场,除了人的智慧,还有瓶子实实在在的用处,这就需要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起来。就像鸵鸟墨水瓶,最后都变成了煤油灯。

空瓶子看似空了,但当你灌上开水,就成了热水瓶,温暖了小屋,温暖了那个时候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