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烦、心中懊憹、心中窒、心中结痛是栀子豉汤证不同发展阶段的四个症状

 一得斋主人 2023-03-15 发布于山西

82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伤寒五六日”,上条讲“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是得病之处就用了攻下的方法,本条提到五六日,太阴病的潜伏期四五日,少阴病的潜伏期五六日,少阴热化有三急下证,可以用攻下的方法,但不可肆意大下。若患者素体强壮,病仍在太阳,也不可误下,使邪气内陷。

“身热不去”,说明攻下之前就有身热,用了下法后依然身热,这是一个热证。

“心中结痛”,误下有四种情况,其气上冲、结胸、痞证、协热利。痞证不痛,结胸病是心下痛,位置不符。心下是膈以下,心中是膈以上,胸骨后方的区域。“心中结痛”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疼痛,《素问·举痛论》讲了十四种疼痛,十三种因为寒,只有一种因为热。“心中结痛”就是大下之后,阳邪内陷胸中,热与气结而疼痛,属于自觉症状,自己感觉疼痛,但医生触诊不痛。比如食管炎引起的疼痛,自己感觉烧灼样疼痛,但医生检查无阳性体征。“心下痛”是水热互结而疼痛,属于他觉症状,自己感觉疼痛,医生按压也有按压痛等阳性体征。

《伤寒论》厥阴篇的“心中疼热”也要与“心中结痛”作鉴别,心为君主之官,心包络代君受病。心五行属火,心包络属相火,心包络本身无热,相当于心脏的散热器,帮心脏散热。心包络经在胸中的最后一个穴位叫天池穴,相当于汽车的水箱,为发动机散热。如果天池水不能清心火则心火郁结,或是下移小肠,通过小便泻火。或是内传心包,就会心中疼热,疼痛伴随灼热感或心烦。

心烦、心中懊憹、心中窒、心中结痛是栀子豉汤证不同发展阶段的四个症状,都是无形之邪热内郁胸膈所致。心烦、心中懊憹、心中窒是气分病,心中窒程度最重,胸中气机闭塞,出气受到影响。“心中结痛”最重,由气分转入血分,不仅气机运行不畅,血液也运行不畅。栀子能入血分,后世名方丹栀逍遥散中丹皮、栀子就是清血分之热。日本医家大冢敬节在《汉方诊疗三十年》中记录一则医案,介绍栀子豉汤治疗食管发炎引起的疼痛:“一次,当急急忙忙地吃下一块热的烤粘糕时,感觉食道疼痛,大概是引起了食道烫伤。随后即使进流食也感觉胸口堵塞样疼痛。我想起了《伤寒论》栀子豉汤条对'胸中窒者’和'心中结痛者’应用栀子豉汤的论述,便想试用栀子豉汤治疗。栀子豉汤为栀子和香豉二味药物组成,但不凑巧手头没有香豉,便代之以甘草入了药,之所以用甘草是想到了它具有的镇痛作用。没想到服药一次就感觉到了显著的效果,为其如此好的效果吃了一惊。基于这次的实际感受,我写了一篇栀子豉汤治疗食管炎有效的报告,发表在1933年春阳堂发行的《汉方临床提要》上。1934年以后,福冈一位药剂师读到了《汉方临床提要》,对一名在九州大学被诊断为食道息肉,只有牛奶等流食才能通过食道,必须手术治疗的患者,采集自家庭院栽种的栀子的果实制成煎剂,成功治愈。我看到了这篇刊登在药学杂志上的报告,该病案也是以'胸中窒者’为应用指征的,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福冈的药剂师以'胸中窒者’为应用指征,单用栀子治愈一例食道息肉患者”。大冢敬节介绍自己的医案,“感觉胸口堵塞样疼痛”就是“心中结痛”,福冈药剂师治疗的医案,“只有牛奶等流食才能通过食道”,包括胡希恕胡老提到的食道憩室,虽然是器质性病变,但没有提到疼痛,还是属于“胸中窒”。食管从咽喉到贲门,正好是心中的位置,其管状形态符合“洞穴狭小阻塞”的特点,只要有“心中懊憹,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不论是息肉,还是憩室,甚至于肿瘤,都可以治疗。

“未欲解也”,这是仲师自解,误下之后,表证身热仍在,又加了里证心中结痛,当然是未解。

“栀子豉汤主之”,吴谦注:“心中结痛,过下里寒也,故曰未欲解也。但此表热里寒之证,欲温其里,既碍表热,欲解其表,又碍里寒,故惟以栀子之寒,干姜之热,并举而涌之,则解表温里两得之矣”,吴谦先生认为心中结痛是表热里寒证,以栀子干姜汤温里,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攻下使热邪内陷,热与气结于心中而痛。本方栀子散内热,豆豉治外热,用栀子豉汤清热乃是正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