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焦虑的心理机制和纾解方式

 普却信的人生 2023-03-15 发布于广东

你好,我是徐娥。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上班无聊又心累,可是下班又能做什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工作很忙却只是在不断重复,找不到意义;

休息的时候玩游戏看视频,却体会不到以前的那种 快乐;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孤独却越来越深;

莫名暴躁、心烦,“迷茫”、“无聊”、“没意思”成为了耳熟能详的口头禅……

不止我们自己陷入了这种糟糕的状态里,身边大多数人,都浸透在这样的环境中。

甚至那些“看起来过得很好的人”,工作稳定、收入不错、家庭幸福……其实也经历着强烈的精神压力和抑郁情绪。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亚健康,如果非要找一个名词来代替的话,那就是——焦虑。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焦虑的心理机制,就是人为什么会焦虑以及如何应对内卷时代的这种精神危机。

01  焦虑是怎样发生的

焦虑其实不是一个坏东西,它是我们大脑应对环境威胁的防卫机制。

我们的大脑会对三种东西特别敏感,那就是:恐惧、不确定性和自我怀疑。

大脑一旦监测到这些因素,就会发送信号,焦虑随之产生。

02  案例说明

我们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解释和对应这个图示。

假设,你下班回到家,做好了一桌饭菜。你的伴侣平时都是 7 点到家,但现在 7 点半了,他还没有任何消息,微信没回,电话不接。你会是什么状态?

你可能会看看电视,继续等,但心里开始坐立不安,时不时看看时间:7 点 35 了,7 点 36 了, 37 了, 38 ……怎么还没到?你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一切都变得非常漫长。

接下来,你可能会难以自主地想到一些最坏的可能性:不会是路上发生意外了吧?不会是出事了吧?

于是你给朋友打电话,企图想知道他可能在哪儿、出了什么事。你甚至想出门赶去他公司,看看是不是在加班或开会。

这一切,都在不断地加重你的焦虑感。

如果用焦虑的形成机制来理解的话,就是下面这样:

伴侣平时都是 7 点到家,今天 7 点半了还没到 —— 这就叫做「跟预期不一致」。从而,你对未来的预测被打破了,大脑监测到了「异常」,也就是威胁。

对于这个威胁,大脑有迫切的需求,要把它立刻解决掉,但当下做不到 —— 这就产生了焦虑感。

为了尽可能消除这个威胁,你开始不断地看时间,不断地在心里想着「怎么还没回来」 —— 这叫做「确认信息」,它可以使得我们更加了解这个威胁。

接下来,你开始不由自主地想象最坏的结果,往最可怕、最不愿意见到的一面去想 —— 这叫做「灾难性思维」。它可以唤起我们对威胁的警惕。

为了应对它,大脑无法接受「什么也不做」,它有强烈的需求去做点什么。于是,哪怕你知道没有用,也还是会去采取一些行为,让你感到「对事情有一定的掌控力」 —— 这就叫做「安全行为」。

把这些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整个焦虑的底层机制。

下一次有类似的情况,你就会下意识的想起这次记忆,包括过程中的彷徨无助和紧张失措。

这就对应06:形成惯性。

当然,内卷时代社会大机器对人的异化,从外部加重了个人的焦虑。

我们慢慢忘记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欲望,而屈从于社会告诉我们应该追寻的目标,而沦为大机器上一个功能性的组件。不断被物化,各种买买买,却不知道为什么而买,买完才感觉到自己陷入了“必须要消费”的压迫之中……

03  如何应对焦虑

不是与之对抗——因为它是大脑的本能,而是想办法引导它、控制它、安抚它,让大脑感受到:我是能够解决好这一切的。

心理上的应对:

锻炼自己“忍受不稳定”。再次遇到这种不适感,不要急于摆脱,而是停留在这种状态里,习惯这种不适;从你固定思维的反面去思考一下;经常自己颠覆自己。

聚焦“有用的事情”。尽量用理性抑制住情绪,让自己思考:我可以做些什么,降低这件事情的不确定性。

思考“现实是什么”。

接受“无需控制它”。比如失眠。越努力越睡不着,不如起床做点闲适的事情,让大脑放松警觉。等到觉得困了,再上床,自然入眠。

不是对抗,而是接纳、和解、引导以及成长。

行动上的应对:

忠于自己的感觉,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找到自己的精神生命。不要被周围的人和事搅乱,导致失去自我,陷入焦虑。

努力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做事,而不是被操控。做到任何行业的前25%,你的收入不会太低,结果不会太坏。

简化生活,缩小人际圈,切断不必要的联系。夺回自己生活的主动权、掌控度和幸福感,回到能带给你安稳的依赖和归属感的关系中,链接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生活。

用私人化、微小的事情,对抗千篇一律和社会对人的异化。活在此时此地和人间烟火气中,体验脚踏实地的落地感。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酒至微醺,花开半朵。

坦然面对生活,自由而敞开,认真享受生活带给你的每一次吹拂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