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四种纪日方法,你都了解吗?

 渐华 2023-03-15 发布于安徽
文章图片1

文/张衍田

(一)十干纪日

干支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创制的两种表示记数次第的符号。干即天干,共十个,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个,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使用干支纪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纪时方法。干支纪时最早是用于纪日,而干支纪日首先是使用十干,而后发展为干支相配。

大约在中国夏代,已经使用十干纪日的方法。这方面,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考古资料作为确证。《尚书·益稷》记载禹回答舜的话说:“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意思是说,我娶了涂山氏的女儿,辛日结婚,中经壬日、癸日,到甲日我就离开治水去了。后来,启生下来呱呱啼哭,我也顾不上抚爱他,心思全都用到了治理水土方面。《益稷》记载的虽是舜、禹时事,但系后人根据传闻而写成的追拟之作,约成文于战国时期,文中用词难免带有成文时代的痕迹。何况夏禹其人本来就是一个传说人物,将其娶妻时间肯定于十干某日,显系后人附益之说。所以,《益稷》所记禹时已用十干纪日之事,诚难信为实录。

中国上古时代,有“天有十日”的神话传说。《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又《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O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这是说,古代有十个太阳,依次轮流出没,每个太阳当值一天,十天轮流一遍。天上的十个太阳从何而来?《山海经·大荒南经》说,帝俊之妻羲和生十日:“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据学者考证,帝俊即帝喾,是商人始祖契的父亲。契与尧舜同时,曾佐禹治水,封于商。关于十日传说,还见于其他文献记载。如《庄子·齐物论》记载舜的话说:“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又《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庄子》与《淮南子》所记“十日并出”的时间,一云舜前,一云尧时,这与《山海经》所说十日生于尧时的时间正相吻合。《竹书纪年》也有“天有十日”的记载,而时间系于夏代后期胤甲时期。据《太平御览》卷四《天部》四引《汲冢书》曰:“胤甲居于河西,夫有妖孽,十日并出。”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运照无穷。”《竹书纪年》所记时间虽然比上面三书推后了许多,但仍属夏代。由此可以推想,“天有十日”的神话传说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到夏代这一时期。

天上太阳的数目怎么是十个呢?“天有十日”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上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人们看到每天太阳东出西入,但是,太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进入什么地方去了?夜间待在何处?是只有一个太阳每天东出西入呢,还是有好多个太阳而每天出来一个呢?这些问题,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当人们对数字的认识进展到十位数的时候,这种认识与对太阳出没的思考相结合,便产生了天有十日轮流出没的神话传说。人们认识了十位数,创制十干作为记数符号。天上十个太阳形状一样,行迹相同,人们便用十干作为表示十个太阳出没的序数予以区别。某个太阳当值之日,就用它的序数称呼它,于是序数也就成为十个太阳的名称,这就是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天上的十日形成地上昼夜晦明变化的十日,用十干记天上十日也就等于记地上十日,这样,十干也就成为记地上十日序数的符号。《左传》鲁昭公五年记载卜楚丘的话说“日之数十”,晋代杜预注“甲至癸”。“天有十日”的神话传说与十干的结合,反映了十干起源的历史事实,说明中国上古时期确曾采用十干纪日的方法。

据《史记·夏本纪》,夏启死后,其子太康、中康相继立。中康死,子相立。相死,子少康立。今人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中提出,太康、中康、少康为太庚、中庚、少庚,系用十干取名。其时在夏代前期。夏代末期,夏王以十干取名的还有帝廑(《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竹书纪年》云“帝廑一名胤甲”)、孔甲、履癸(桀)。又据《史记·殷本纪》与甲骨卜辞,汤灭夏前,在生活于夏代的商王先公中,有六世用十干取名,即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从探求纪日方法的角度考察,可以推想,在夏代,当已使用十干纪日。

十干纪日,十日成为一个纪日单位,叫做旬。甲骨文“旬”字作“O”、“O”形,从“6”上加一指事符号“\”,是个指事字。“6”象回环形,“\”表示此字以限于回环一周为义。《说文》:“旬,遍也。”“旬”字本义,就是十干纪日由甲日至癸日循环一周。殷人虽已普遍使用干支相配组成的“六十甲子”纪日,但仍保持着以旬为纪日单位的习惯。甲骨文是殷代中后期的文字资料,主要记载占卜活动的内容,所以又称卜辞。在甲骨文中,有不少贞旬的卜辞,于上旬末日癸日卜问下旬(甲日至癸日)的吉凶祸福。如董作宾编《殷虚文字甲编》2122:“癸酉卜,古贞:旬亡祸。二月。”又郭若愚编《殷契拾掇》第二编489:“癸亥王卜,在乐,贞:旬亡祸。王O曰:吉。”由于继续沿袭以旬为纪日周期,所以,殷代自汤至纣三十王,一依夏制,全都使用十干取名。

在卜辞中,记载占卜日期已全部使用干支相配的方法,而在贞卜的文字中却仍有很多只用十干纪日的语例。如《甲骨文合集》11423:“甲申卜,宾贞:雩,丁亡贝。”又罗振玉编《殷虚书契前编》7.44.1:“乙卯卜,翌丙雨。”在上古文献中,也不乏十干纪日之例。如《周易·蛊卦》:“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甲日三天为辛日,后甲日三天为丁日。又《周易·巽卦》:“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先庚日三天为丁日,后庚日三天为癸日。又屈原《哀郢》:“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甲之朝,即甲日的早晨。这些,显然都是十干纪日的遗俗。

(二)干支纪日

殷人制定月份,早期曾以规整的三十日为一月。每月的日数全为三十,用十干纪日,十日一个周期,为一旬,一月恰为三旬,每旬首日为甲日,末日为癸日,使用起来整齐方便。后来,有了大小月的分别,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每月的日数不再全是三十日,仍按旬制三分之,则每旬的首末就不再全是甲日与癸日。十干纪日的循环周期本来就短,在旬制与十干周期不能整齐对应以后,使用起来很容易造成日期的错乱。于是,出现了十干与十二支相配的纪日方法,从甲子开始,干支依次两两相配,直到癸亥,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如下表:

文章图片2

十干与十二支相配对应表

甲骨文中记载占卜日期,全部使用干支纪日。如金祖同编《殷契遗珠》846:“丙辰卜,品贞:禘于岳。”又《甲骨文合集》8155:“庚子卜,宾贞:王往林。”另外,还有的甲骨上刻着干支表。甲骨文干支表有两种,一种是三旬式,从“甲子”至“癸巳”;一种是六旬式,从“甲子”至“癸亥”。这些干支表,不是用来记录占卜日期的,可能是用来检查记录占卜日期所用干支的正误的。由甲骨文提供的纪时实物资料足以证明,殷代中后期已经普遍使用干支纪日方法。

用干支纪日,一日一个干支名号,六十日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循环不断,为十干纪日周期的六倍,更便于使用。可以推想,从殷代开始,干支纪日应已不间断地连续使用。但是,由于殷至西周时期文献缺乏,纪时资料残缺,所以,目前尚难贯通后世与殷代之间的纪日干支。今天,由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向上逆推,准确而又连续的干支纪日可以推算到春秋时期。据《春秋》记载,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发生日食:“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根据科学计算,由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向上逆推,这次日食发生的时间确在鲁隐公三年殷历(建丑)的二月己巳日。该月为周历(建子)三月,夏历(建寅)正月。以公元计,为公元前720年2月22日。今天可以推算出的准确而又连续的干支纪日,从这时算起,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

干支纪日虽可周而复始地连续使用,但它在每月中所表示的具体日期却无法知道。如果另有一个表示每月一个固定日期的名称与干支并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大约在西周后期,已经能够推算出朔日,并开始以朔日为月首。《诗经·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朔月,即月朔,也就是月之朔日。这是中国历史上对朔日的最早记载。本诗所写内容是西周末年的情况,此后,使用干支纪日,凡遇朔日,一般都在干支后面加一“朔”字。如《春秋》鲁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这样,只要知道一个月的朔日干支,这个月中所有干支日的具体日期便都可以推算出来。如《宋书·文帝纪》:元嘉“二十八年春正月丙戌朔,以寇逼不朝会。丁亥,索虏自瓜步退走。丁酉,攻围盱眙城”。丙戌是这个月的初一日,则丁亥是初二日,丁酉是十二日。如遇不记朔日的月份,需要查检朔闰表一类的工具书解决,如陈垣著《二十史朔闰表》、方诗铭与方小芬合作编著《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张培瑜编著《中国先秦史历表》等。

干支纪日,可以利用一个甲子六十天的周期,发现史书纪时的错误。如《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二月辛巳,……”甲子至辛巳,共十八日。辛巳属二月,甲子不当为正月的朔日;反之,甲子为正月的朔日,辛巳不当在二月。二者必有一误。更始元年,即王莽新朝的地皇四年。《汉书·王莽传》记载刘玄即帝位的时间是地皇四年“三月辛巳朔”。王莽岁首改建寅为建丑,所以王莽新时的三月,即建寅为正的二月。二月辛巳朔,甲子必非正月朔,当为正月十三日。如此,则《后汉书·光武帝纪》“正月甲子”下的“朔”字,当在“二月辛巳”下。干支纪日,还可以利用多个甲子周期计量较长的时间。《左传》鲁襄公三十年记载了一个利用甲子周期表示人的年岁的有趣故事。《左传》记载:“二月癸未,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师旷曰:'鲁叔仲惠伯会郤成子于承匡之岁也。是岁也,狄伐鲁,叔孙庄叔于是乎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及虺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七十三年矣。’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这位老人不记得生之年月,只记得从自己出生至今已经过了四百四十五个甲子周期,而最后一个甲子周期刚到癸未,才过了三分之一。四百四十五个甲子是二万六千七百日,减去最后未到的四十日,则为二万六千六百日又六旬,即二万六千六百六十日。以每年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计,则这位老人这一年正是七十三岁。

(三)数字纪日

干支纪日虽有诸多优点,但是也有局限性。它的最大局限,就是不能使人一看便知某干支日是该月的第几日。即使知道朔日干支,月中干支日的具体日期也需要经过推算;如果遇到不知朔日干支的月份,还得借助工具书,又增添不少翻检之劳。这些,都为使用带来不便。所以,人们很早就开始使用数字纪日方法。

数字纪日方法出现的具体时间,目前尚难确言。《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的生日时说:“文以五月五日生。婴(文父)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由此可以推想,先秦时期可能已行用数字纪日方法。

根据文献记载,汉代数字纪日已常与干支纪日配合使用。如《史记·三王世家》:“太常臣充言:卜入四月二十八日乙巳,可立诸侯王。”又《后汉书·天文志》,在记载王莽于地皇四年被杀事时说“十月戊申,汉兵自宣平城门入。二日己酉,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数千人起兵攻莽”;在记载光武帝建武年间的天象时说“三十一年七月戊午,火在舆鬼一度,入鬼中,出尸星南半度。十月己亥,犯轩辕大星。又七星间有客星,炎二尺所,西南行,至明年二月二十二日,在舆鬼东北六尺所灭,凡见百一十三日”。考古提供的资料,足可证实文献的记载。考古发现的汉代简册中,有一些历谱,其中有的历谱就是采用数字与干支配合纪日的方法。目前掌握的数字纪日与干支纪日配合使用的最早实物资料,是汉武帝时的《元光元年历谱》。这个历谱是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二号汉墓出土的,共三十二简。第一简纪年,上写“七年历日”。这年是汉武帝七年,所以简上写“七年”;后改用年号,此年为元光元年,所以今称之为“元光元年”。第二简纪月,以十月为岁首,年终置闰,从十月依次排列至后九月,共十三个月,每月都标明大月、小月。第三简至第三十二简纪日,把全年十三个月中各月同一日的干支依月次写在同一简上,各简的上端用数字标明该简所记日的序数。详下表:

文章图片3

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后21日略)

在东汉碑刻的纪时文字中,也有不少以数字纪日与干支纪日配合使用。如《帝尧碑》:“熹平四年十二月十日癸卯立。”又《溧阳长潘乾校官碑》:“光和四年十月己丑朔,廿一日己酉造。”也有只用数字而不用干支的,如《圉令赵君碑》记立碑时间云:“初平元年十二月廿八日立。”

数字纪日通过直观即可知道具体日期,在社会生活中比干支纪日更便实用。中国古代,数字纪日与干支纪日两种纪日方法长期并行,在社会生活中或用干支,或用数字,或二者并用;而史家写史,却始终坚持使用干支纪日。直至清朝灭亡,干支纪日被宣布废止,才被数字纪日所取代。

今天,已经不再使用干支纪日,但是,某些节日及特定的日期还依然需用干支进行推算。如:把一年中最热的时间叫做伏天,共有三伏,俗有“热在三伏”的说法。伏天开始的日期,就是由纪日干支决定的,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称初伏)。一伏十天,所以第四个庚日入中伏。又规定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入末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后一伏”。如果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在立秋前,则中伏就不是十天而是二十天。所以,一般年份三伏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三伏却是四十天。又如:今天还保留着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的习惯。腊月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腊是一种祭祀名称。《说文》:“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年终祭祀百神叫做腊祭,腊祭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进行叫做腊日,而有腊日的月份便被称为腊月。冬至一般年份在十一月的下半月,则腊日必在十二月,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后来,人们把腊日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今天,社会上还流传着喝“腊八粥”的习俗。

(四)韵目纪日

一个汉字,有它的形、音、义。所以,自古以来,中国文字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研究字音的书称韵书,产生于魏晋时期。古人写诗填词,讲求押韵,依据的就是韵书。韵书收字,按字的音韵编排,但历代韵书的分韵情况不尽相同。隋代陆法言所编《切韵》分193韵,北宋陈彭年等人所编《广韵》分206韵。金哀宗正大年间王文郁所编《平水新刊韵略》分106韵,称平水韵。平水韵106韵,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平声又分为上平、下平。这样,形成四声五部分,即: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韵书从每韵中取一字作为该韵的代表字,用来为该韵标目。这个用来作为各韵标目的代表字,叫做韵目。韵目纪日,就是用平水韵的韵目用字指代一个月中的各日。具体做法是:五部分韵目都从月的一日数起,以韵目的序号指代日期,即各部分第一韵的韵目用字指代该月一日,第二韵的韵目用字指代该月二日等。如此,一日至十五日每日有五个韵目指代字,十六日至十七日每日有三个韵目指代字,十八日至二十九日每日有两个韵目指代字,三十日有一个韵目指代字。公历大月有三十一日,无韵目用字指代,则另外取用“世”、“引”二字指代。

文章图片4

平水韵韵目指代公历每月各日表

韵目纪日法出现于清代后期,最初使用于中文电报纪日。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蒙古起义清方档案·宣统三年十月十三日陈夔龙致内阁电》:“据宣化黄镇电称,派驻库伦之杨管带振烈真电禀'库独立,全营拔回’等语,特闻。龙。元。”元,是平水韵上平声第十三韵的韵目用字,这里用来指代日期,表明发电报的时间是该月的十三日。有的重大历史事件也使用韵目纪日法表示。如:1927年5月21日,湖南长沙驻军军官许克祥叛变革命,率所部残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二十一日的韵目纪日用字有“马”,史称“马日事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