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海霞:八条棉裤

 新用户7391BFGL 2023-03-16 发布于安徽

八条棉裤 

山东德州  王海霞

  从事单位宣传工作的那八年中,我经常打交道的便是报社记者。《齐河报》作为全县的宣传纸媒阵地,首当其冲成了我的投稿首选。

  单位新动态,新经验、新做法,我都会及时采写,快速发稿。全县14个乡镇,工作大同小异,而新闻宣传不仅追求稿件的真实性,更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同样题材的稿件,可能第一个发就能上头条,第二个再写同样内容的,编辑便不会再感兴趣。即使碰到开专栏的情况,估计看报者也只会认真看完前几篇,其他后发稿件容易令人产生阅读疲倦感。

  《齐河报》一版、二版刊登的都是时效性很强的稿件,而三版的社会生活版面则是我最喜欢的。稿件大多是反映文化生活、孝老爱亲、见义勇为等内容的,没有格式化的官方语言限制,在文字的组织上可以随心所欲,类似于文学中的散文,只是少了抒情化的语言,多了真实和直白叙述。

  当时负责《齐河报》三版的是姜广富编辑,我通常会将稿件直接发邮箱,然后给姜编打个电话。姜编性格温和,不笑不说话,像邻家大哥,更让我佩服的是他的文字功底。

  发稿之前,我反复修改,直到觉得很完美了才敢发。许是当局者迷的原因,稿件见报后,我才发觉姜编已默默作了修改,而他改动的每一个字或每一句话,给稿件起着增色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报纸上时常刊登编辑们采写的新闻稿件,而姜编的稿子常常成为我学习和研究的样稿。我很纳闷为什么同样的新闻素材他写得那么真实而感人呢?

  我的困惑在一次采访中得到了答案。2014年,《齐河报》开设了孝老爱亲专栏,办公室一下收到了近三十份的报名材料。报社派记者下来核实采访,当时负责华店采访任务的便是姜编,我负责接待和陪同。

  就近选了华中社区王秀芹家。屋中轮椅上分别坐着王秀芹94岁的婆婆和75岁的大伯哥,虽然,家里有两个不能自理的病人,但是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婆婆和大伯哥衣服整洁,面色红润。

  大伯哥年轻时受刺激,精神不好,孤身一人,无儿无女,一直都是由王秀芹送饭送菜,患病后,王秀芹两口子便把大伯哥接到家中。

  我正在记录着,突然,姜编指着椅子上的棉裤问道:“怎么做这么多?”我数了数整整八条。

  从王秀芹两口子讲述中得知,冬天,为了能让婆婆和大伯哥晒太阳,王秀芹便做了暖和的棉裤,两口子将两人用轮椅推太阳下,大小便失禁的婆婆和大伯哥即便穿纸尿裤也总是弄脏棉裤,棉裤拆洗不容易干,王秀芹便做了八条替换着穿。

  从王秀芹家中出来,姜编说:“就凭这八条棉裤,很真实也很典型,好好整理素材,写出来肯定出彩!”

  有了姜编的点拨,一晚上的时间我写出了《67岁的好媳妇王秀芹》,先是《齐河报》刊登,稿件又被《德州日报》刊用,王秀芹的事迹登报后,她获评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出席了表彰会,获得了荣誉奖金。

  后来,又陆续陪同姜编参与了很多次稿件的采写,他总能挖掘到别人发现不了的小细节,正是有了一双敏锐的新闻眼,他的稿件人物形象立体饱满而感人。

  正是最初从姜编关注八条棉裤的细节中我受到了启发,练就了甄别和抓取新闻素材的“毒眼”,稿件采写更加得心应手。

  后来,姜编调去了扶贫办,又去了重庆挂职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我也因年龄和身体原因不再从事宣传工作。

  时常从姜编微信上欣赏秀山的美景,阅读他分享的正能量文章。

  生命中所有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有的人注定是来帮助和成就你的,感恩能够认识我人生路上的好老师,好大哥。

  相遇惜缘,分别不扰。很少再联系,只是默默关注微信动态。

  祝福姜大哥异乡相遇皆美好,所行皆坦途!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王海霞,德州市齐河县人,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职工天地》《大众日报》《山东工人报》《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等报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