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证,止咳化痰平喘四】——经典处方

 sy同心缘 2023-03-16 发布于湖北

第六节    经典处方

◇苓桂术甘汤

【方剂出处】《金匮要略》。
【方剂组成】茯苓12克,桂枝(去皮)9克,白术、甘草(炙)各6克。
【用法用量】煎服。一天三次。
【方剂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方剂主治】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胸胁胀满,目眩心慌,咳而气短,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歌】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方解】本方是温化中焦痰饮的重要方剂。本方所治痰饮病,乃因中阳不足,饮停心下所致。中焦阳虚,脾失运化,则湿聚成饮;饮阻中焦,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心悸,胸满,或短气而咳。治疗此证时应当以温阳健脾利湿为主。
方中茯苓健脾助运,渗湿利水,祛痰化饮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运化水湿为臣药;桂枝温阳化气为佐药;又用炙甘草健脾益气,以恢复脾运功能,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配合成方,共奏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之功。
【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胸胁胀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咳嗽痰多者,配伍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以消痰散水;对于脾虚严重者,可加党参;对于兼有肌肤水肿者,可加入车前子、泽泻、冬瓜皮等;对于关节疼痛者,宜可加入乌蛇、威灵仙、羌活等。
【注意事项】苓桂术甘汤性偏温,所以对夹有热邪或身体阴虚者不宜使用。同时,本方虽然具有健脾功效,但毕竟为祛除水饮而组方的,对于因肝肾不足,气血双亏所引起的弦晕、水肿以及风寒、痰热、肺虚所引起的咳喘诸证都不适用。
【现代应用】现代本方也多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温胆汤

【方剂出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剂组成】半夏、竹茹、枳实(炒)各6克,陈皮9克,茯苓5克、甘草(炙)3克。
【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服。
【方剂功效】理气和胃,清热化痰。
【方剂主治】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失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方歌】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心中悸,胆热痰扰证可消。
【方解】本方是治痰热内扰证的常用方剂。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失和,继而气郁生痰化热。胆主决断,痰热内扰,则胆怯易惊,失眠多梦,甚或上蒙清窍,而发癫痫。胃主和降,胆胃不和,则胃气上逆,而为呕吐呃逆。治疗此证应当以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为主。
本方中半夏为君药,其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竹茹为臣药,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的功能全都有了;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故佐以枳实,其苦辛微寒,破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以通痞塞。枳实与半夏相配,则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以调和;陈皮辛苦而温,燥湿化痰;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绝生痰之源,并且有宁心安神的效果,以上均为佐药。煎熬时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还能制半夏毒性。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
【辨证要点】临床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等为其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如果眩晕较重的,可配伍明天麻、菊花、刺蒺藜等;如果呕吐较重的,可配伍苏叶、黄连、代赭石等;邪热较重的,可配伍黄连、黄芩、栀子等以清热;若痰热较重的,可加全瓜蒌、玄明粉、莱菔子、竹沥等;若痰热扰心而失眠、心悸者,可配伍远志、生牡蛎、酸枣仁;如果是癫痴发作者,宜加郁金、白矾、胆南星、石菖蒲等以息风止痉。
【注意事项】因本方属温燥之剂,凡阴血不足之证不宜使用。火热较盛者一般都容易伤阴液,此时当酌加生地、沙参、石斛等清养阴液之品。
【现代应用】现临床上也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病、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剂出处】《医学心悟》。
【方剂组成】半夏、茯苓、白术各9克,天麻、橘红各6克,甘草3克。
【用法用量】煎服。加水80毫升,加生姜2片,大枣3枚。煎煮成250毫升,温服。再加水400毫升,煎煮成250毫升,温服。一天服二次。
【方剂功效】祛湿化痰,息风健脾。
【方剂主治】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方歌】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息保安康。
【方解】本方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常用方剂。风痰上扰,蒙蔽清阳,故眩晕,头痛:痰阻气滞,升降失司,故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内有湿痰,则舌苔白腻;脉来弦滑,主风主痰。证属脾虚不运,湿痰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所致。治疗此证时应当以健脾祛湿为,以化痰息风为辅。
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天麻、白术而成此方。二陈汤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但由于本证是肝风上逆而夹痰湿者,所以又用天麻平肝息风。方中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是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此两味为君药。白术为臣药,健脾燥湿,与半夏、天麻配伍,祛湿化痰、止眩效果良好。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相伍,尤其能治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那么痰消,都为佐药。甘草调药和中为使药,煎加姜、枣以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息风的功效,疾病自愈。
【辨证要点】临床上以旋转性眩晕、如坐舟车之中,伴有泛恶呕吐、舌苔白腻、脉滑等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如果眩晕较严重者,宜加僵蚕、钩藤、胆星、石决明等;如果头痛厉害者,宜加全蝎、地龙、蜈蚣、蔓荆子等;如果脾虚运化力较弱者,配伍加党参、黄芪等同用。
【注意事项】临床上眩晕、头痛的发生原因非常多,在内伤杂病中有肝阳、肾虚、气虚、血虚、瘀血等,而本方只适用于痰湿夹肝风所致者。如肝风上逆特别严重而造成昏厥,不省人事者,当配合镇惊、开窍、息风之剂,本方效果差,不能单用。
【现代应用】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属风痰而见上述证候者,均可随症加减使用

◇二陈汤

【方剂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法半夏、陈皮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炙)5克。
【用法用量】煎服。加生姜7片、乌梅1个。分3次温服。
【方剂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剂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咳,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方歌】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甘草与茯苓;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方解】本方是治疗湿痰证的代表方。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因重;阻遇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治疗此证时既要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还需健脾运湿以杜绝生痰之源。
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有和胃降逆的功效,标本兼顺。陈皮为臣药,既能能疏通气机,使气行畅通,又可可祛除痰湿。茯苓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渗湿以助化痰之力。煎时加生姜,既能减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又用少量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陈皮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均为佐药。以甘草为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由于历来认为半夏、陈皮以陈久者为佳,所以本方被称之为“二陈汤”
【辨证要点】以呕恶、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润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如果治湿痰,宜加苍术、厚朴以增加燥湿化痰的效果;如果治热痰,宜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如果治寒痰,宜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如果治风痰眩晕,宜加天麻、僵蚕用以化痰息风;如果治郁痰,配伍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如果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配伍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注意事项】因本方性燥,因而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现代应用】现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滚痰丸

【方剂出处】《泰定养生主论》

【方剂组成】大黄(酒蒸)、片黄芩(酒洗净)各240克,礞石(捶碎,同焰硝30克,投人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用盐泥粘合住,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30克,沉香15克。

【用法用量】水泛为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

【方剂功效】泻火逐痰。

【方剂主治】实热老痰证。癫狂惊悸,或怔仲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或项有结核,或口眼蠕动,或失眠,或梦中怪异,或骨节突然疼痛难忍,或噎塞烦闷,便秘,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方歌】滚痰丸用青礞石,大黄黄芩与沉香;百病多因痰作祟,顽痰怪症力能匡。
【方解】本方主治实热老痰,久积不去所致多种病证。若上蒙清窍,那么发为癫狂、昏迷;扰乱心神,那么发为惊悸,甚至会怔忡、梦中怪异;痰热堵肺,则咳喘痰稠,甚至会噎塞烦闷;痰阻气机,则胸脘痞闷;痰火上蒙,清阳不升,则发为眩晕,阻塞清窍,那么耳鸣时时发作;痰热留于经络、关节,则口眼蠕动,绕项结核,或骨节突然疼痛。痰火胶结,没有下行的路,故大便秘结。
方中以礞石为君药,下气消痰,又能平肝镇惊,是治顽痰的要药。大黄苦寒泻下,逐痰泻火,开痰热下行之路。其与礞石相伍,攻坚涤痰泻热效果好,为臣药。黄芩苦寒,善清肺火及上焦的实热,助大黄清热泻火以治热痰。沉香行气开郁,降逆平喘,俱为佐药。方中大黄、黄芩用量较大,一是清上热之火,一是开下行之路,有正本清源之意。四药合奏泻火逐痰的功效。
【辨证要点】临床应以以癫狂惊悸、大便干燥、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可根据病情之轻重、缓急以及药后反应而增减药量:如急重病,每服9~2克;慢性病,每服6~9克,都在睡觉前服。第二晚剂量根据腹泻次数及症状缓解程度而进行调整。
【注意事项】因本方药力强烈,中气不足、脾肾阳虚、脾胃虚弱水泻者以及孕妇禁用本方。
【现代应用】本方现代多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癫痫,慢性支气管炎肺感染、慢性结肠炎、病毒性脑炎等,辨证属实热老痰为病者。

◇消瘰丸

【方剂出处】《医学心悟》
【方剂组成】玄参(蒸)、牡蛎(煅,醋研)、贝母(去心,蒸)各120克。
【用法用量】炼蜜为丸。每天2次,每次9克,温开水服下。
【方剂功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方剂主治】瘰疬,痰核,瘿瘤。咽干,舌红,脉弦滑略数。
【方歌】消瘰凛丸出程钟龄,牡蛎玄参贝母营;清热化痰而散结,瘿瘤瘰疬马刀平。
【方解】本方为治疗痰热郁结之瘰助疬、痰核等证的代表方剂。瘰疬一般是因为肝肾阴亏,水不涵木,以致肝郁化火,灼津为痰,痰火凝聚而成。阴液亏损,所以咽干舌红。脉弦滑略数为痰火郁结的症状。因而治疗此证应当以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为主。
本方中以贝母为君药,清热化痰,消瘰散结。牡蛎软坚散结;玄参滋阴降火,既能助贝母、牡蛎软坚散结,以消痰核瘰疬,又可滋阴降火,与牡蛎相伍共增柔肝平肝之效,共为臣药。三药合用,以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为主,滋阴降火为辅。使热除痰化结散,那么病自愈。
【辨证要点】临证以颈项有结块,或如串珠状,伴有咽干、舌红、脉弦滑略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若肿块大而且坚硬,宜重用牡蛎,酌情加海藻、昆布、夏枯草等以软坚散结;如果痰火严重者,宜重用贝母,酌情加瓜蒌皮、海浮石、海蛤粉等以清热化痰散结:如果肝火旺盛者,酌情加牡丹皮、龙胆草、夏枯草等以清泄肝火,兼肝郁气滞者,宜加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等以疏肝理气解郁;如果阴虚严重者,宜重用玄参,酌情加生地黄、麦冬等以滋养阴液。
【使用注意】应用此方时宜戒恼怒、煎炒等。
【现代应用】现代临床也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淋巴结结核、单纯性淋巴结炎辨证属痰火凝聚者,用本方加味治疗。

◇贝母瓜蒌散

【方剂出处】《医学心悟》
【方剂组成】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2.5克,贝母5克,瓜蒌3克。
【用法用量】煎服。
【方剂功效】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方剂主治】燥痰咳嗽。咳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干口燥,苔白而干。
【方歌】贝母瓜蒌散茯苓,陈皮桔梗花粉增。咳嗽咽干痰难咯,润燥化痰病自清。
【方解】本方为润燥化痰之代表方。肺喜清肃而怕燥。由于肺受到了火灼,炼滓成痰,所以成燥痰之证。燥痰在肺,肺失肃降功能,所以咳嗽痰黏;伤津少液,气道干涩,因而咳痰不爽,涩而难出;肺燥伤阴,燥胜那么就发干,所以咽干口燥。治疗宜润其燥,清其热,化其痰。
方中以贝母苦甘微寒,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为君药。瓜蒌甘寒微苦,润肺清热,理气化痰,通胸膈之阻塞,为臣药。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而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绝生痰之源;桔梗宣肺化痰,共为佐药。诸药相伍,清润宣化并用,肺脾同调,而以润肺化痰为主,且润肺而不留痰,化痰又不伤津,那么肺得清润而燥痰化,宣降有权因而咳逆自止。
【辨证要点】以咳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兼风邪犯肺者,宜加桑叶、杏仁以增加疏风宜肺之效:如果喉中作痒者,宜加前胡、牛蒡子以宣肺利咽;如果肺火较严重者,配伍石膏、知母以清泄肺热;如果热重阴伤者,配伍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如果咳痰带血者,宜加侧柏叶、仙鹤草、白茅根、白及以凉血止血。
【使用注意】虚火上炎、肺肾阴虚的干咳、咯血、潮热、盗汗等症不宜使用本方。

【现代应用】现代对于肺结核、肺炎等见有燥痰证者,可以加减变化使用本方。

◇苓甘五味姜辛汤

【方剂出处】《金匮要略》
【方剂组成】茯苓12克,甘草、干姜各9克,细辛3克,五味子5克。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方剂功效】温肺化饮。
【方剂主治】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歌】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方析】本方是治疗寒饮犯肺之证的代表方。寒饮证或者是因为脾肾阳虚,温运失职、寒饮内生:又或者是因为寒邪犯肺,津失敷布,聚生痰饮。寒饮犯肺,肺失宣降,因而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饮阻胸阳,阳气不布,那么胸满不舒。治疗此证时应当以温肺化饮为主。
本方中茯苓健脾利水,使脾旺而杜绝生饮之源,已成之水饮从小便而去,体现了“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的治法,为君药。干姜温脾阳以化湿,细辛温肾阳以化饮。二者相配伍,温化肺中寒饮,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意思,此二味为臣药。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益气生津,防辛热温燥以免伤气耗阴。甘草为使药,润肺和中,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共奏温肺化饮的功效。
【辨证要点】临床以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如果咳喘痰多,病在肺部,可酌情加紫菀、款冬花、杏仁、苏子等以增加宣肺降气止咳之效;喜唾清涎,病在胃部,可酌情加半夏、陈皮、白术、生姜等健脾温中降逆;如果寒饮引动冲气上逆,有呕逆心悸眩晕现象,可加桂枝降逆;如果外兼表寒或由表邪引动内饮者,可加苏叶、荆芥、生姜;如果脾虚少食者,可加人参、白术、陈皮等以益气健脾。
【注意事项】肺燥有热、阴虚咳嗽、痰中带血者,忌用本方。
【现代应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寒饮者,用本方加减治疗。

◇三子养亲汤

【方剂出处】《皆效方》。
【方剂组成】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各9克。
【用法用量】煎服。用布袋装,煮作汤饮,代茶饮用,煎熬时间不宜太长。
【方剂功效】祛痰,降气,消食。
【方剂主治】痰壅气滞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方歌】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尝: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方析】本方为治疗痰壅气滞证的代表方。因年老中虚,脾不健运,津液不布,水谷精微化为痰。痰浊阻滞,气机堵塞,肺失肃降,那么就会咳嗽喘逆,胸膈痞闷。脾不健运,水谷停滞在胃中,加之湿浊困阻,因而食少难消。根据以上病机特点,病急则须治标,宜用化痰消食之法。
方中白芥子温肺除痰,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而痰不逆;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行气祛痰。三子均能温化寒痰,平治咳喘。根据“以消为补”的原则,合而用之,可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自平。本方用三种种子组方,以治老人喘嗽的疾病,并寓有“子以养亲”的意思,因而用“三子养亲汤”为名。
【辨证要点】临证以喘咳痰多、色白、食少脘痞、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若病证以食滞脘满为主,则重用莱菔子,酌情加枳实、白术、神曲等以助化食行滞;如果以气滞气逆为主,则重用苏子,酌情加厚朴、杏仁、沉香等以助行气降逆;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如果大便实硬者,临服时宜加少许熟蜜;冬天寒冷,加生姜三片。
【使用注意】体虚脾弱之人不宜久服本方。
【现代应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凡证属寒痰雍盛、肺气不利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止嗽散

【方剂出处】《医学心悟》
【方剂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10克,甘草4克,陈皮5克。
【用法用量】水泛为丸,每次6~9克,温开水或姜汤送下,每日2~3次。现也可作汤剂,煎服。
【方剂功效】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方剂主治】主治咳嗽。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歌】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化痰止咳兼解表,姜汤调服不用煎。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药后仍咳仍不止者。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是因为解表不彻底而其邪未尽,所以仍然咽痒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因而还有轻微的恶风发热症状。治法宜化痰理肺止咳,并佐以疏散、疏表之药。
本方中紫菀、百部为君药,两药味苦,都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腻,都能止咳化痰,对于新老咳嗽疗效都不错。桔梗、白前为臣药,桔梗味苦辛而性平,善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性也平,擅长于降气化痰。两者相伍,一宜一降,恢复肺气的宣降功能,增强君药化痰止咳的效果。橘红理气化痰;荆芥疏散风邪,祛邪外出,以利肺气宣降,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配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的效果,是佐使药。诸药配合,具有宣肺止咳,疏风散邪的功效。
【辨证要点】临床应以咳嗽咽痒、咳痰不爽、苔薄白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如果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怕寒等表证较严重者,宜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寒;如果痰多黏稠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以燥湿化痰:如果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配伍瓜萎、贝母、知母以润燥。
【使用注意】阴虚咳嗽或肺热咳嗽等无表邪者,忌用。表邪严重者,也不能使用本方。
【现代应用】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风邪犯肺的咳嗽者,都可以用本方加减变化治疗。

◇海藻玉壶汤

【方剂出处】《外科正宗》
【方剂组成】海藻、青皮、川芎、贝母、陈皮、昆布、当归、连翘、半夏、独活、甘草各3克,海带1.5克。
【用法用量】水煎,餐前服。
【方剂功效】化痰软坚,行气散结,滋阴泻火。
【方剂主治】瘿瘤初起,颈项肿或硬块,皮色不变,推之不移,不痛不溃。
【方歌】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半夏草贝母,川芎独活当归翘,化痰散结瘿瘤除
【方解】本方为治疗痰浊凝结的肉瘿等症的主要方剂。瘿瘤的发生多由七情不遂,肝脾失调,气滞痰凝,痰气交阻于颈前而成。痰气结聚,气滞血瘀,则发为瘿肿,或肿或硬,或赤或不赤。因此治疗此证应当以理气化痰,活血散结为主。
气滞痰凝,由气及血,以致气血结聚之证。所以用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行水,软坚消瘿瘤,共为君药。臣以青皮、陈皮、半夏疏肝理气,当归、川芎活血去淤以通经脉,君臣相伍,使气血和调,促进瘿病的消散。佐以独活祛风除湿,贝母、连翘散结消肿。甘草与海藻相反而相激,增强消痰浊效果,又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化痰软坚,开郁散结的功效。
【辨证要点】临床应以瘿瘤发于颈部,以漫肿或结有硬块,皮色不变,推之不移,不痛不遗为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若是郁火化风,手足振颤的,宜加钩藤、白芍、石决明;若是气郁较严重的气瘿,宜加柴胡、香附经增强软坚消瘿的功效;血瘀较严重的的气瘿,加赤芍、三棱、莪术、露蜂房、大黄;若是脾虚湿较严重,大便溏,乏力,宜加山药、白术、扁豆。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不要食用厚味荤腥之物,也要绝欲虚心。
【现代应用】现也常用于甲状腺瘤、甲状腺肿大等病证,都可加减运用。

◇三生饮

【方剂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生南星8克,生川乌、生附子各3克,木香1克。
【用法用量】加姜15片,水煎温服。
【方剂功效】助阳散寒,祛风化痰。
【方剂主治】卒中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六脉沉伏。
【方歌】三生饮内用生姜,乌附南星合木香,温经祛痰功偏擅,寒痰阻络服之康。
【方解】本方重用生南星为君药,其性苦温,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的功效,方中重用此药,目的在于缓解挛急,涤除痰诞。臣以辛热的川乌散外侵人的寒邪,气雄的附子恢复自身阳气。佐少量木香通其气闭:重用生姜,其辛散寒邪,还有调全生南星、生川乌、附子的毒性。诸药相伍,使寒散脉舒、津气通调,那么诸证自愈。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寒风中经,心包经脉挛急,痰壅气闭证的主要方,临床应以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声如拽锯、六脉沉伏为其辨证要点。
【注意事项】本方仅宜于寒痰阻络,经脉挛急的中风闭证,若是肝风内动,血溢于脑不宜运用。方中生南星,生川乌都有毒,须长时间煎煮以防中毒。

◇小陷胸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组成】瓜蒌24克,半夏15克,黄连10克。
【用法用量】水煎,先煮瓜蒌,后加其他药。
【方剂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方剂主治】痰热互结证。胸脘痞满,按其则痛,甚至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歌】小陷胸汤夏连蒌,宽胸散结涤痰优,脉浮滑兮按之痛,苔黄而腻此方求。
【方解】本方是治疗痰热结胸的常用方。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气郁滞不通畅,所以胃脘或心胸痞闷,按其则痛。因而治疗宜以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为要。
方中重用瓜蒌为君药,其性甘寒,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煎熬时先煮瓜蒌,有“以缓治上”而通胸膈之痹的意思。臣以黄连苦寒泄热除痞,半夏辛温化痰散结。两者合用,一苦一辛,一寒一热,体现辛开苦降之法,实有相反相成的好处。这样君臣相伍,共奏清热涤痰散结的功效。
【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胸脘痞闷,按其则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其辨证要点。
【方剂加减】若是方中加入枳实、栀子可增强破气除痞的功效;若还有胁肋疼痛的,宜加郁金、柴胡以增强疏肝止痛的功效;若是咳痰黄稠并且难以咯出的,宜减少半夏的用量,并加胆南星、川贝母等以强清热化痰之力:若是心胸闷痛严重的,加桔梗、郁金、柴胡、赤芍等以增强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若痰热蕴肺、胸闷气急的,宜加葶苈子、杏仁以加强宣泄肺热之力。
【注意事项】本方中瓜蒌具有缓泻作用,因而脾胃虚寒、大便溏薄的慎用。
【现代运用】现也常用于急性胃炎、胆囊炎、渗出性胸膜炎、胸膜粘连、肋间神经痛、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胰腺炎等属痰热互结,都可加减运用。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