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学书不能画竹

 武宗 2023-03-16 发布于北京

用艺术成就生活

品·让美更有生命价值

正文

郑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可以收到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用草书的运笔方法运竹画之,在郑板桥之前是没有的。郑板桥先生一生精研草书,并用草书的笔法画竹,自有其独到的艺术韵味和魅力。郑板桥先生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竹,使其竹画有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他是中国画史上首创用草书笔法画竹者。可见郑板桥先生在他的这一新创技法上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清)郑燮《竹石图》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他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他的兰、竹之作,享誉世界,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郑板桥说自己“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他笔下的兰、竹,多是他思想情操的寄托。
 
这幅画中,修竹四竿,或长或短,或左或右,而又互有呼应。背后用淡墨中锋勾勒大石一块,与浓墨的竹形成对比,也使画面向内推进,造成一种很强的立体意味。

画的左上方,有题词说:“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补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他曾经在《题画》中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也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竹石图》,纸本,水墨。纵217.4厘米,横120.6厘米。清郑燮作。现藏上海博物馆。
 
一、 郑板桥画竹
 
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他一生坎坷,却不甘平庸,一生追求的就是一个字,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所以在其创作中极少雷同之作。其画竹也不例外,用笔有刚有柔,用墨浓淡相宜。他画的竹,苍劲有力,有节而不枯败。他的画主要以墨竹为主,但也用色染出竹叶的墨色,形成特有的风格。他主张以书入画。郑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的独到之处在于:首先是脱尽时习;其次是用笔遒劲、多变。它符合新创
 
二、 郑板桥的艺术风格
 
郑板桥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绘画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其艺术风格被誉为六绝:一是一腔正气写竹石,千古英雄如见之(《竹石》);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兰》);三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四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兰》);五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兰》);六是一枝一叶总关情,春山如笑人未老,把酒问青天(《题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郑板桥先生的六绝。郑板桥的书画艺术和他的这种画风也与他的人品密切相关,因为人品正才能画出高尚的艺术。
 
三、 笔法结构
 
在用笔上,郑板桥先生所画竹子,一笔一画都是经过反复的斟酌、推敲而来的,每一笔都是经过他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所得。他在运笔时,总是力求稳、准、狠、韧,从而使每一笔画出的竹体都呈现出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的艺术效果。
 
四、 郑板桥用笔的特点
 
郑板桥的用笔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劲健,二是活,三是刚劲,四是挺拔。他画竹的笔法力透纸背,笔笔出锋,每一笔都有力量,犹如他的书法。他画竹时讲究用笔的变化,有时下笔急而快,有时提笔缓而稳。他画竹的时候是笔为骨,以骨力取胜。这样才能画出竹子的骨气生气
 
五、 非学书不能画竹
 
郑板桥先生的竹子画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他有着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他的竹子画追求的是自然之美,追求自然中的那种意境美和自然美。正如他所说非学书不能画竹,非学画不能书草书。他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来指导他创作竹画,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成就。他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画绘画艺术不可多得的典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