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治疗脑卒中的“第一方”

 潇湘江畔 2023-03-16 发布于广东
中风又叫脑卒中,中者伤也,如箭伤人般迅速。风者邪也,谓善行而数变,病情变化多端。中风症见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症,起病急,变化快,死亡度较高的一类疾患。
西医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医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缺血性中风就是脑血管栓塞了,脑供血不足。
出血性中风就是脑血管破裂了,脑充血,脑溢血。
中经络主要病因是外因,病情较轻,病位浅。
中脏腑主要病因为内因,病情重,病位深。
中经络:脉络空虚为邪所中,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并无跌仆昏迷状态,因邪着身体浅表经络之故。
中脏腑:猝然仆跌,不省人事,口噤不开,面色潮红,二便阻闭,属于实而闭者,脉多滑而劲。如见鼾呼痰鸣,面色苍白,多汗,撒手,遗尿,属于虚而脱者,脉多细而弱。
中经:起局不慎,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乘虚入袭经脉与气血相搏,风胜化热为淤则手足弛缓,寒胜痹闭则疼痛,风热血燥则筋急,湿重则体重,手足浮肿。
症见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有口眼歪斜,关节疼痛,手足拘急,肢端浮肿。中络:当风露卧,外邪中阳经肌表,痹阻化热则筋驰,或寒凝脉道而筋急,而致口眼歪斜,目痛,耳下垂,头痛项强等。症见初起耳下、耳后疼痛,患侧颊红耳鸣,听觉障碍,口歪,面颊动作不灵,表情丧失,前额无皱纹,眼裂扩大,流泪,鼻唇沟平坦,笑或露齿,进食咀嚼食物常留滞于患侧齿颊间,流涎,鼓气口唇不能闭合,苔薄白或微黄,脉弦。中脏:阳虚痰盛,体肥多湿,兼性燥多火,怒则气上,痰即随之,此痰气为标,阳虚为本。阴虚火亢,肾精肝血两亏,水不涵木,浮阳内风暴起莫制,此浮阳为标,阴虚为本。症见跌仆昏迷,声如曳ye锯,半身不遂,面赤,脉弦劲或浮促。重则目合口开,手撒遗溺,汗如油珠,面色黄白,手足逆冷,脉虚大无力。
中腑:一般以风湿痰为主因。湿胜胃热则生痰,痰热生风,风木妄动,痰浊夹胆木相火上冲则气闭神明,横逆则遏阻经脉,气血不得往返而为患。症见跌仆昏迷,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舌伸歪斜,口臭便燥,苔腻脉滑。重则牙关紧闭,双手握固,脉弦滑。
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中风”的范畴,主要是由于肝、肾、心、脾功能失调,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衡所致。其中以肝火亢盛和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多见。辩证有:肝火上炎、阴虚阳亢、痰浊内蕴、瘀血内阻、冲任失调、心肾不交、 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内动、虚风等。

  经方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常用的有承气类、柴胡类、抵当类、四逆类及《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的风引汤、侯氏黑散和大续命汤三方。
       侯氏黑散用于心脾不足,风痰阻络证;
        风引汤用于热盛动风证;
        大续命汤用于气血不足,卒感风寒之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阻之证。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云: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案:“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痹者,闭也,脉微者,阳气不足,脉数者,风邪内客。阳气不足,不能卫护于外,则风邪内闭经络,络闭则血气不能灌注皮肤而肌肤不仁;风邪袭于肌表,络脉闭塞则不能注血于经脉(《灵枢.痈疽论》云: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而经脉空虚,风邪乘机内客。经脉在皮肌之下,筋骨之上,内属于心而统于肺,外行于四肢百骸而营周不息,故风邪中于经脉,其轻者脾胃阳气不衰,鼓阳于肌肉与风邪相争而身痒瘾疹(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重则脾胃不足,无力布阳于肌表,以至风邪内客而肌肤之阳气涣散,四肢肌肉因而弛缓不收,沉重难举(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经气统于肺而归于心,故邪气继续深入,则肺气先为风闭而胸闷气短,由肺及心则心慌、心悸(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心受气于胃(《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故胃气虚衰,则风邪夹痰从心包内陷,入于胃府,故头晕跌扑,昏不识人,所谓入府者也(邪入于府,即不识人)。
侯氏黑散为张仲景治疗中风第一方,然因其方大味杂,后世多以为非仲景方而少留意,而近代虽然对其应用已不鲜见,但其中深意,却依然有待发扬。对照仲景条文“邪在于经,即重不胜”,可知侯氏黑散所治,为风邪在经并有内陷心包之势,故当逐风散邪,通利血脉,助之以补脾助阳,鼓邪外出。
故以菊花40分为君,其体轻盈而主疏达,虽重用而不至于气味变厚而堕入下焦,其甘入脾生肌,苦入心通脉,辛走肺散邪,故为“风邪在经,肌表阳气因风邪而涣散”之不二之选;助以防风10分散风解表,苍术10分健脾解肌,桔梗8分开肺散邪,黄芩5分清热降气,此四者与菊花相合,则经脉之邪借肺之宣肃而达于肌表(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而能借肌表之开泄而出,此四者为臣;余者皆为三分,当归、川芎助菊花以温经活血,血行风自灭故,干姜、人参、茯苓助苍术健脾温中,脾健则主肌以胜邪也,桂枝、细辛助防风以解表散邪;使以牡蛎、矾石,两者皆可化痰清热,然矾石酸寒,能去膈间之顽痰,顽痰去则心包之火自不闭郁而无神昏之虞牡蛎咸寒,咸入肾故能导心包之火下行以潜之,如此则风邪解散,阳气潜藏,阴平阳秘,何病之有?

丁光迪先生认为这种方子确是平肝祛风的方祖,合理运用临床疗效卓著,认真研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历代医家的医案和当代名老中医的治验中,是有很多资料可寻而值得借鉴的。

但在目前,《金匮要略选读》已经把它们贬入“附录”,《内科学讲义》亦不推荐应用了。兹就管窥所及,谈几点浅见。

侯氏黑散全方十四味药:菊花、防风、穹䓖、细辛、桂枝、当归、黄芩、牡蛎、白术、人参、干姜、茯苓、矾石、桔梗。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本方功能平肝祛风,健脾化痰。

方中运用大量风药,配伍健脾药,说明治疗重点是在肝脾两经。


菊花用量四十分,《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称其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

防风用至十分,《本经》谓其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这两味显然是主药。

侯氏黑散之以菊花为君,其量数倍于他药,必按原方比例用之,方能捷效。仲景方不传之秘,极多在剂量比例上!

穹䓖亦治风,《本经》谓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谓其“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

细辛善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危氏得效方》);《本经》谓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久服明目,利九窍。”

桂枝祛风,开腠理,温经通脉,更为张仲景所推崇。

集合诸药而用之,是集中祛风、搜风、息风各方面力量,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充分发挥治风的疗效,重点是很突出的,所以能治“大风四肢烦重”。

同时,风气通于肝,风邪中人,首先由于肝气肝血的不足,所谓体虚易招感,所以又配当归。

当归亦能够治“中风,汗不出”(《别录》);“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大明》),同菊花、穹䓖合用,更能加强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的作用。

风从上受,肝阳必然僭逆,风邪速变,夹寒亦能夹热,因此配伍黄芩、牡蛎。

黄芩能清上热,亦是杂寒于温;牡蛎能够潜阳,亦是寓降于升。

两者使得用药成为有制之师,不致温升偏极。

这样,对肝风之邪,可以说是极尽擒纵敛散的能事了(风药大都具有解痉、扩张血管作用;当归、川芎亦有活血化瘀之功)。

更值得注意的是,白术、人参、干姜、茯苓一组药,补脾和胃。

白术用至十分,守中补脾,温胃化痰。在风邪浮越,一身之气动乱之际,守住中焦,使中流有个砥柱,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无论肝风之上越,或外风之相袭,皆由于荣卫失调,清浊升降乖常,而后为病的,其为痰涎,或寒或热,亦由此而变。

虽云卒中为病,实际是本实先虚。

而荣卫和谐,清升浊降,亦正是中焦脾胃之所主。所以在未病之前,或大风为病之后,健运中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百病以胃气为本”,在此更值得注意。所以这一组药,是治风而顾本,具有制肝补脾,培土宁风的意义。

至于矾石一味,《别录》谓其“除固热在骨髓”,《大明》谓其“除风去热,消痰止渴,治中风失音”,在风痰之病是较为常用的。

桔梗一味,盖是开通气机而利五脏,因为“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之病,都是郁极乃发脏腑,气机不通,用此以开导,为诸药先行。

合而成方,功能平肝祛风,健脾化痰。

此方粗一看去,似乎用药很杂,不可理解,但仔细琢磨,路子清楚,富有启发意义。

或者认为此方用药,内外不分,寒热杂陈,补泻兼用,抓不到一个重点,所以后人少用。这种认识是可商的。

病为中风、大风,哪有纯内风,纯外风,纯寒纯热,纯虚纯实可以截然分清?

特别在急骤发作,或在发作之前及其以后,往往是寒热虚实错杂出现的。

在治疗之时,急救用的通关散、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至宝丹、紫雪丹等,有哪一张方子是纯寒纯热、纯补纯泻的?

只如人参再造丸的用药,就更复杂了,大家不是习用的吗,而且都有很好疗效。

侯氏黑散正是具有这种用药风格,而且是以上诸方之开其先河的,其可贵和有用价值,就正在于此。

唯一存在的问题,是主治证讲得太简,几乎使人摸不到头脑。

但问题不大,张仲景之书就告诉我们一个学习方法,叫做“从药测证”,按照这个方法,就完全可以知药善任。

上文的探讨,意图是提出一个线索,但毕竟活法在人,如中风由于痰火上逆的病情,是不能用的。

赵锡武老前辈是富有临床经验的,“半身不遂善后方,选用侯氏黑散,宜冷服”,“病愈后还可用侯氏黑散加六味地黄丸以巩固其疗效”(见(《赵锡武医疗经验·中风的证治》)。

余在临床,亦用于肝风兼有脾虚症状,以及中风之前和轻度中风,见有同样病情的,获得一定效果。

至于对“宜冷服”的机理,还不大清楚。

临证加减:若夹瘀者,可合桂枝茯苓丸;痰盛者,加瓜蒌、胆星、鲜竹沥;便秘者,加火麻仁、决明子;麻木重者,加蜈蚣、橘络、白芥子;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珍珠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