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新疆军事移民行为下的防务建设探析*

 阿里巴巴yht 2023-03-16 发布于河南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新疆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门户,自汉代起就是历代中央王朝边防建设的重点。清代中期统一新疆后,统治者站在“西北塞防乃国家之根本”的国家安全战略高度,移驻重兵戍守,其眷属亦随迁入疆,形成较大规模的军事移民。清代新疆军事移民主要来自五个方面: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绿营军及其眷属子弟,其他八旗兵(如察哈尔、锡伯、索伦兵等),清末裁汰留疆的嵩武、楚、湘“客军”。学界关于清代西北边防、新疆驻军、兵制及其变化等问题多有讨论,相关人口、移民等类论著亦有涉及。①相关著作有:童远忠:《近代新疆防务建设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张安福:《清代以来新疆屯垦与国家安全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等等。相关论文有:杨恕、曹伟:《评清朝在新疆的隔离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陈剑平:《清代新疆兵制变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等等。但系统梳理新疆移民与防务建设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拟在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主要以满蒙八旗、绿营军等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军事移民在新疆防务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以期有利于推动清代新疆移民历史和边防建设研究。

一、新疆统一背景下对军事移民的战略需求

1644年清军入关后,陆续扫除农民起义军余部、南明势力,统一中原。但由于清初统治者将国家战略重心放在了统一内陆和定三藩、收台湾等事务之上,无暇西顾,给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盘踞西北以可乘之机。康熙十年(1671),噶尔丹夺得准噶尔部的统治权,积极扩张势力,经过一系列征战,兼并了其他卫拉特诸部,征服天山南路叶尔羌汗国,使哈萨克部臣服,并多次用兵青海、西藏、喀尔喀蒙古,在西北地区形成了与清廷相抗衡的强大势力,严重威胁到清朝统治。康熙二十七年(1688),清朝调整国家战略重点,正式拉开了统一新疆的战争序幕,但一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才乘准噶尔部内乱之机出兵,扭转了康熙时期清军与准部战争的被动局面。乾隆二十二年(1757)收复天山北路,二十四年(1759)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叛乱,完成了统一新疆大业。由此西北边陲得以安定,新疆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新疆统一后,如何治理以加强对新疆的统御力,成为清朝统治者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纵观自西汉后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域之策略,除采取军事行动、羁縻与和亲等策外,最主要的措施是举屯田以辅兵事。因此,清政府在汲取历代治理西域经验的基础上,向新疆派驻重兵戍守,积极、大力推行移民屯垦之策。概括来讲,乾隆时期,在新疆实施移民兴垦之策,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

(一)新疆战略地位提高下的治疆需求。新疆地处中国西陲,位于欧亚大陆腹地,自西汉始,就因其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周边民情复杂,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有着特殊重要性。清代中期后,新疆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新疆“东南接肃州,东北直喀尔喀,西接葱岭,北抵俄罗斯,南界番藏,轮广二万余里”,其“东捍长城,北蔽蒙古,南连卫藏,西倚葱岭”①《新疆图志》卷1《建置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页。,安危强弱不仅对漠南、漠北、青海、西藏、陕甘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还直接牵动着西北乃至全国政局。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新疆北路的塔尔巴哈台、伊犁和南路的喀什噶尔与俄国、哈萨克、浩罕、巴达克山连界,尤其是邻国沙俄一直都对中国有着觊觎之心,时常在西北地区伺机进行侵略活动。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沙俄曾派兵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修筑侵略据点,窥探内陆情报,严重威胁到清朝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由此可见,地处西陲的新疆,被置于清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后,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凸显,已然处于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领土完整的边防一线。

(二)矛盾与需求双重作用下的移民内推外拉之力。第一,由内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开发所形成的矛盾的推动力。清代进入稳定发展期后,人口急剧增长,乾隆六年(1741)全国人口数已达1.4亿余,到乾隆末年已至3亿,半个世纪增长了一倍多。②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76,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43~344页。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有限逐渐形成了矛盾,且人口增长越快越多,这种矛盾就越尖锐,同时对生存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就越大。康熙时期,人口快速滋生,但农业所产无法供应人口增长需求,导致米价不断上涨,人民乏食。到乾隆时期,内陆各省沃土都已开垦,“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③《清高宗实录》卷1441,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戊午。的局面日益严重。在原居地生存压力的推动下,内陆的过剩人口便自然地向外流动,以寻找适宜的生存空间。第二,新疆对移民的强大吸引力。作为新拓展的疆域,新疆地域广阔,有适宜农业、畜牧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新疆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气流不易到达,降水量小,气候干燥;但其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资源比较充足。天山以北的北疆,原为准噶尔部游牧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适宜发展农牧业。天山以南即南疆,因水源、山地、沙漠的分布影响以绿洲农业为主,水源充足,有大量土地可以开垦。天山东部的巴里坤、吐鲁番、哈密等地区被称为东疆,与北疆气候相似,可垦之地颇多。新疆各路虽然气候、地形有异,但大量肥沃的未垦之地对人稠地少的内陆民众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三)新疆驻防发展对人口的需求。在平准战争过程中,清政府已认识到西北边疆政情的复杂,尤其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等地处边防一线,与沙俄等相邻,防务压力最大。因此,要维护西北边疆安全、阻止沙俄等势力侵入,必须在新疆边境及战略要地驻重兵防御,以形成坚强的防御壁垒。平准战争后,清政府便就近抽调陕西、甘肃提镇的军队移驻,以满足新疆驻防需求。另外,新疆虽地域广袤,却人烟稀少,尤其是平准之战后人口损耗严重,已无法满足恢复农牧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

二、新疆军事移民的主要表征

清代新疆军事移民随着清政府西北用兵逐步进行,乾隆时期天山南北划一后,满蒙八旗、绿营军、察哈尔部族等陆续从各地移驻新疆。这些军事移民的迁徙过程和在疆安置情况,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从移民性质看,由官方主导,政府出资进行组织性迁徙,官方性明显。满蒙、绿营等官兵及其眷属的迁徙、安置都由官方主导。移驻人员确定后,地方按营造花名册,然后移咨该处办事大臣,并饬令沿途地方官,妥协照料,全程周密部署,确保人员安全到达。官方出资“为之津送”①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典制》,《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67页。,每名给予盘费银三十两,跟役二两;三人一辆车,若为一户则给车一辆;添给行李、锅帐等物品;沿途口粮由经过的地方按站支取。②《清高宗实录》卷700,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丙申。对于驻防绿营军愿携眷者,清政府申明费用官给,“每口每百里给盘费一钱二分,小口减半,每三名给车一辆”③《清高宗实录》卷1088,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己未。。为防止抽调军队中有中途逃脱者,清政府还颁布了相应律令,严加惩办。有恩赏有惩罚,以此确保八旗、绿营官兵顺利迁徙到驻防地。

(二)从移民来源看,原驻防地以陕甘地区为主。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绿营军、满蒙八旗等陆续移驻,新疆驻兵体制逐渐形成。因西北战事的结束,陕甘原处战线前沿的军事地位下降,原为战争而屯驻的庞大兵员的安置成为问题,而新疆南北划一后急需大量驻军,因此清政府从解决兵源、距离省便角度考虑,将陕甘地区的军队抽调新疆。从原驻防地看,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三十九年(1774)移驻新疆的满洲、蒙古、绿营兵丁原驻防地主要集中于西安、凉州、庄浪、宁夏等地,此外另由热河抽调。伊犁八旗驻防中的四营察哈尔、锡伯、索伦、额鲁特官兵则在乾隆二十九、三十年自张家口、盛京、黑龙江、热河等地移驻,各营按八旗建制。

(三)从驻防指向看,驻防地由东向西,分布新疆边境、战略要地。自乾隆二十二年选调甘、凉、肃绿营官兵移屯哈密、巴里坤开始,至乾隆四十年(1775)清政府陆续从各地抽调军队在新疆由东向西、自北而南驻扎。驻防军最初集中于哈密、巴里坤,后依次由乌鲁木齐向西推进到伊犁、塔尔巴哈台。总体来说,塔尔巴哈台、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古城、木垒、喀什噶尔、阿克苏、乌什、哈喇沙尔、吐鲁番、哈密等作为重点驻防地,都是接收驻军及其眷属的主要地区,北路作为防御重点驻军最多且以八旗驻防兵为主,南疆则相对较少。

(四)从驻防模式看,大致可分为驻防兵和屯兵。驻防兵担负纯军事性质任务,专事操练、维稳固防,以八旗兵为主,兵种以马兵、步兵居多。但南北驻军又分驻防、换防,如伊犁、古城、巴里坤、吐鲁番满营、锡伯等四营为携眷永驻八旗兵,乌什、阿克苏、英吉沙尔、喀什噶尔及塔城满兵为换防,一般三、五年一换班。北路绿营军初行换班制,后改为携眷永驻,南路到道光前俱为换防制。另,驻防伊犁的察哈尔等四营俱为携眷驻防。屯兵一般为绿营军承担,屯田所需生产资料等由国家提供,有一套成熟的管理体制。依照屯田章程,屯地按名拨授,一般每兵拨田二十亩,但各屯区也略有差异。屯兵对地亩只有使用权,耕种所使用的牲畜、农具、籽种等官方置办,定额供给,收获物按定额缴纳并有相应的奖惩规定。

三、军事移民对新疆防务建设的作用

乾隆中期,从各地调驻新疆的满蒙、绿营等军队人员,以驻防要地、兵屯耕守、防守城堡、放牧督查、坐卡巡边、驻守台站等方式,逐步构建起新疆的边防体系,直接推动了西北边防建设。

(一)驻防南北,控驭要地。边防的建设与巩固,在于兵实。从历史上看,历代治边都强调“驻重兵以当其长驱”。清朝治理新疆也是重兵设防,从各地抽调满蒙八旗、绿营军及锡伯、索伦等部族官兵及其眷属等,分驻南北要地,以资控驭。

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清朝在新疆正式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以重臣为镇,“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伍”④《新疆识略》卷5《官制兵额》,《新疆政务丛书》第2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年,第263页。,总理天山南北驻防官兵遣调事务,守卫边防、抵御侵略。随后,从各地抽调驻军分赴新疆边境、战略要地驻守,如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九年间,自凉州、庄浪、宁夏、西安、热河五处抽调11500余名满洲、蒙古八旗官兵,在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古城建立驻防八旗。到乾隆四十年左右,新疆南北调驻军队共计4万余①新疆驻军人数多有变化,大概在嘉庆时期稳定下来。此根据嘉庆时期编纂的《西陲总统事略》卷4《官制、兵额》和《新疆识略》卷5《官制兵额》卷6《屯务》所载数据统计而得。,以满蒙、绿营等军队为主体构建了满洲八旗为主、绿营辅卫的具有地域、驻防特色的边防体系,以此对天山南北进行了严密有效的控制。从军事布防看,新疆驻军按照清朝以北控南的战略需要分布,北路驻军比例高达80%。其中伊犁地处新疆西北部,原为准噶尔旧地,北、西、西南面为沙俄、哈萨克和布鲁图诸部包围,军事防卫性突出,且该地总统南北,因此成为北路驻防重点中的重点,驻军最多,额设驻防旗兵6500余名,分满营、绿营及锡伯、索伦、察哈尔、额鲁特四营,“营制皆率由旧章”②格琫额:《伊江汇览·营伍》,《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36页。。乌鲁木齐次之,驻军为3300余名,其次巴里坤和古城各1000名。③张安福:《清代以来新疆屯垦与国家安全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40页。南路驻军规模不一,最大的军镇喀什噶尔有1000多人的军队,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乌什、阿克苏、库车、喀喇沙尔等地则分别驻有几百人不等的驻军,规模远不如北路换防。新疆驻军分驻防、换防两类,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古城、哈密、库尔喀喇乌苏及吐鲁番满营等地为驻防制即携眷永驻,塔尔巴哈台及南路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乌什、阿克苏、库车及吐鲁番等地则行换防,而满洲驻军由乌鲁木齐、伊犁、古城、巴里坤调拨,绿营自内陆调拨。

但乾嘉时期以北控南的战略决策,导致在南疆的驻军防守力量有限,为日后张格尔、玉素甫叛乱埋下了隐患。因此,叛乱平定后直隶总督那彦成在办理南疆善后事宜时建议清廷重点加强南疆的驻守力量,在各卡间的要隘之处添设土堡和驻兵,由此促使南疆各城的驻守人数显著增加,道光十年(1830),喀什噶尔驻兵已增至4900人,阿克苏、乌什增加了千人,叶尔羌、英吉沙尔各增加数百人。④《那文毅公奏议》道光八年五月初六日,《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道光朝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页。是年,清廷又调整南疆驻防体制,始允许防兵徙眷安家南疆,以此增加南路的防守兵力。道光二十五年(1845)时,继续放宽换防各城官兵的携眷比例规定,不再严格限以十分之三。⑤《清宣宗实录》卷423,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壬戌。在兵屯集中分布的阿克苏、乌什、喀喇沙尔等处,绿营屯兵数为1300余,改为携眷制后,若每户按4—5人来算,眷口数应在5000—6500人。⑥根据《新疆识略》卷2、卷3的有关数据所得,王希隆在《清代西北屯田研究》中曾对该数据做过整理。但原书和王希隆统计表中阿克苏的数据是屯田地亩数,即分别为屯田150亩,在此依屯兵垦地情况,以一屯兵种地20亩折算成屯兵数。

即使如此,随着清朝国势日衰,对新疆军事方面的支持力度日渐减弱,在强敌环伺之下,驻扎边境一线的兵力稀疏,仅有的驻军因薪饷低少而生计艰难、渎职懈怠的现象日益增加,导致边防松散,抵御力逐渐削弱,为中亚浩罕国、沙俄等侵略势力入侵新疆提供了可乘之机。为重振新疆防务,光绪十年(1884)在新疆建省后,改革新疆军制,一是在伊犁、塔城恢复八旗、绿营制,对驻军携眷无过多限制;二是裁并入疆平乱的军队,鼓励裁撤营勇就地安插屯守。⑦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卷10《伊犁营勇查明裁并分成发给存饷折》(光绪十二年三月初六日),《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卷上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0页。经过改革调整,大批军事移民再次以驻防、屯田方式分驻新疆南北,重新组建起边防队伍,充实了光宣时期的新疆边防实力。

(二)兵屯戍边,亦耕亦守。自古防边之策,莫过于屯垦。清朝在新疆统一后,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⑧《清史稿》卷120《食货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509页。措施,积极发展兵屯以充驻军粮饷。兵屯主要由绿营兵丁负责,以屯戍边,耕守结合,和以内陆户民、回民等发展的民屯,形成了新疆独具地方特色的兵民共济的屯垦模式,筑牢了兵民联防体系。

天山南北统一后,为稳定新疆局势、确保驻军粮饷所需,清朝首先扩大了兵屯规模。从陕甘等地抽调的绿营军,就承担了兵屯工作。因各屯区规模大小不一,所以屯兵人数不定,一般在100人左右,多者则有250人,小者约15人。①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页。各屯设屯长,上有副将、参将、游击等管理。屯区地亩、耕畜、农具、籽种等俱由官方拨给,所获粮食一是供屯兵食用,二是支放驻军口粮,三是供给内陆移来屯户的口粮和耕种所需籽种。最初绿营屯兵行换班制,三至五年一换,由当地的办事大臣管辖。但为增加屯垦的劳动力,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大力鼓励绿营携眷驻防,所以北路从乌鲁木齐到伊犁的屯区绿营官兵陆续携眷告驻。②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典制》,《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第167页。其眷属子弟分户承垦地亩,落入当地民籍,是为兵户。携眷长驻的绿营屯田官兵,分属乌鲁木齐提督、伊犁镇总兵管辖,③《乌鲁木齐政略·武职》言:乾隆三十八年谕旨,乌鲁木齐提督专管绿营屯田事务,不与地方之事矣。而伊犁镇总兵直接由伊犁将军节制。嘉道后,由于新疆军事形势的变化和民屯的迅速发展,兵屯开始衰落,裁屯撤兵、招民屯垦的活动陆续在南北路展开,一直持续到同治初年。撤屯后,兵弁归营,专责操练,以重防务。同治年间,新疆动乱,在平乱过程中兵屯再次推行,但此时兴屯课农只是权宜之计。随着战事进展和流民复业,清政府便全力发展民屯,裁勇归农,精壮者回营,由此裁撤的兵勇部分返回内陆,有的则就地转为农户。

清代新疆兵屯的推行及改撤,是随着新疆屯垦发展及形势变化而开展的,其与民屯共同推动了北疆的巴里坤、乌鲁木齐、塔城、伊犁和南疆的哈拉沙尔、阿克苏、喀什噶尔、和田八大屯垦区的形成,并促使新疆屯垦事业取得了历代所未有的成就。而从驻防角度看,驻兵屯田,以军防守,以屯固疆。绿营军作为天山南北兵屯的主力,实践了清政府以边养边思想,实现了“筹军实”“谨边防”的战略目标,且以屯戍边模式也奠定了近代以来西北边防发展的基本走向。

(三)以牧戍边,扬其所长。分驻伊犁地区的察哈尔、锡伯、索伦、额鲁特四营官兵是清政府从张家口、盛京、黑龙江、热河等地移调的,因其在待遇上低于满蒙八旗,所以他们在清政府分授屯地及马、牛、羊等牲畜后,主要在伊犁河沿岸放牧为生,并以牧戍边。四营所分牲畜数量差异较大,据《伊江汇览·牲畜》载,清政府主要根据四营生活习惯分授牲畜,额鲁特、察哈尔营原以游牧为生,所以二营所分马、牛、羊、驼较多,马、羊数达万余。二营移驻伊犁后,耕少牧多,以放牧为主。锡伯、索伦营因原以农业、渔猎为生,所以耕多牧少,分授的少量牛只也只是用于农业生产。

清政府调察哈尔等四营分驻伊犁,有其军事战略考虑,也是基于布防需要而行。伊犁移民屯田稍晚,但作为北路防御建设的重中之重,伊犁的防御建设刻不容缓。察哈尔等部族俱为游牧民族,善于骑射、训练有素,富有战斗力,所以清廷在移驻满蒙八旗后,便将他们陆续调驻,其目的就是发挥游牧民族所长,增加伊犁地区的驻守力量,增强防御力。四营分驻伊犁,以放牧巡察边境,监督哈萨克部族,防止其越界游牧侵扰,形成一个以牧戍守的防御圈。而以农业为主的锡伯营在移驻伊犁编为八旗后,各分筑屯堡发展生产,成效显著。在强大经济实力奠基下,锡伯营骑射训练有效,战斗力强劲,不仅保障了驻地安定,还在以后平乱、御侮的战斗中屡立战功。

(四)戍守城堡,坚强壁垒。边疆地区尤其是边境、军事要地的防御设施——城堡,是驻扎军队的重要场所,既可有效推进军事活动的范围,亦可大大提高对敌的防御效能。清朝在用兵西北时,就注意防御设施的修建,统一新疆后,遂将修筑城堡作为边防建设的重要措施,在地当冲要之处筑城驻兵。由此,在新疆以南北四大军事重地伊犁、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为中心,巴里坤、古城、库尔喀喇乌苏、哈密、吐鲁番、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都仿内陆城池,修建了诸多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城堡,城内衙署、营房等布局和各类设施都为驻军的戍守和训练服务,如乌鲁木齐都统衙门署驻地巩宁城,分建有4个城楼、敌楼、角楼,城中建有鼓楼、庙宇、衙署、仓库、堆房、公馆、军器库等。④《三州辑略·建置门》,《清代新疆政务丛书·新疆总说上》,第70页。

新疆军事要地的城堡,修筑及戍守人员均为移驻的满蒙、绿营等官兵。清政府在综合考虑地理环境、驻防需要后,确定筑城选址,即先选派军民负责筑城事宜,城堡筑就再移驻兵丁负责戍守。这些城堡不仅是执行驻守任务的满汉等官兵及其家属的驻扎地和生活地,更是驻军据守稳定地方秩序、阻击外敌入侵的坚强壁垒。各地城堡,按军事需求、地势冲繁有序分布,形成了完整的防御阵线。如伊犁以将军所驻惠远城为中心在伊犁河北岸分别修筑了惠宁城、绥定城、广仁城、瞻德城、拱宸城、熙春城、塔勒奇城、宁远城,九座城池分布有致,融进攻与防御为一体,形成了稳固的军事防御体系。

不过,南北疆各城驻守群体因清政府的民族隔离政策,呈现出依据军队人员群体属性分城戍守的特点。在北疆军事重镇驻守的官兵,按满汉民族划城而居;在伊犁,满洲八旗官兵驻惠远、惠宁二城,回军驻扎宁远城,绿营官兵驻扎其他六城;①《西陲总统事略》卷1,《清代新疆政务丛书》第1册,第436~438页。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驻城亦是分满汉划居;在南疆则首分汉回,如战略重镇噶什噶尔,旧城为伯克、回民居住,驻守八旗和绿营官兵则主要居于后建的徕宁城;英吉沙尔城,城中筑墙分南北,北为八旗绿营官兵驻扎,南则划为维吾尔人居住。无论满城还是汉城,驻守的八旗及绿营等军队人员及其眷属,利用城中设施,进行军事操练,按防务要求勤瞭望、查越界、重防范,可以说据城堡可守可战,是充分发挥城堡作为坚强防御壁垒保卫疆土、抵抗侵略的主体力量。

(五)坐卡巡边,驻守台站。卡伦制度和台站体系,也是清朝在新疆边防建设上的重要举措,而承担守卡巡边、畅通台站任务的主要是移驻的满蒙、绿营等军队人员。

一是坐卡巡边,防御外敌。清朝在天山南北划一后,“于其岩疆要隘,毗接外藩处所,酌设卡伦,以资捍卫”②《西域图志校注》卷31《兵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38页。。据《西陲总统事略》载,北路设卡伦158座,其中伊犁将军所辖卡伦80座,南路卡伦发展成熟时包括东路共有89座。③《西陲总统事略》卷2,《新疆政务丛书》第1册,第373~405页。这些卡伦按点状分布,以巡查路线相联,形成了完善的巡边制度,构筑了较为成熟的西北网状防控体系。伊犁将军及其下属的领队大臣、办事大臣管理所属卡伦及相关事务,定期“每年春秋二季(八、九月)各巡查所属卡伦一次”④《清史稿》卷137《兵志八·边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091~4092页。。满蒙、绿营等官兵承担守卡职责,常设、移设、添撤⑤除常设卡伦为永远驻守之地,其他卡伦依据季节变化更换驻地,环境暖则外展,寒则内迁,进退间有千里或数百里的不等距离。《清史稿》卷137《兵志八·边防》,第4092页。卡伦的戍兵人数主要依据卡伦之大小而定,一般有官兵20—40名不等,多者50余名,少者不足10人,他们主要的军事工作是按章程定期巡查边界、监督哈萨克部族游牧、监查边境贸易、谨防偷盗、缉捕逃犯、监察保卫矿山开采、维护社会秩序等任务。道咸时期,清政府强化卡伦巡边职责,坐卡官兵加强了日常戍卡巡查与卡伦间的联络。这一时期在卡伦驻守力量结构调整下,卡伦兵源有所扩大,一是熟悉边地情势的回民被招募为卡伦兵,缓解了边境困难地区的戍守工作⑥《清宣宗实录》卷146,道光八年十一月癸卯。;二是蒙、汉壮丁被招募为卡伦驻兵,如同治十一年,清朝允准塔尔巴哈台及附近各城招募蒙、汉壮丁充实卡伦驻兵队伍⑦《清穆宗实录》卷341,同治十一年九月庚戌。,充实反击沙俄侵略的边防力量队伍。这些守卡官兵在道咸以后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新疆内外形势下,面对外敌入侵,加强巡边和查卡活动,并对沙俄的侵略给予了有力抵抗。

二是驻守台站,保障信息物资等畅通。为保证疆内信息传递和物资周转,清政府在哈密—乌鲁木齐—伊犁—南疆、伊犁—塔尔巴哈台—叶尔羌、喀什噶尔修筑了骨干交通大道,广设军台、营塘、驿站(新疆建省后合改为驿站),以保证军事信息畅通和物资供应。据统计,乾隆时期以伊犁为中心,在去往塔尔巴哈台及东疆、南疆等各驻防地、军事重镇的交通线路上设了军台165个,营塘62个,驿站39个。⑧张羽新:《清代前期新疆历史地位的提高与清政府的筹边措施》,《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这些军台等的修筑、管束俱由清廷从各地调派的兵弁负责,驻兵多寡以所在地的大小、承担的事务为标准,一般设兵弁二三名至二十名不等,备有马驼、车辆。官弁兵丁负责管理台站日常运转,承担传递军报公文、运送官物、保障军队补给、接送人员、稽查匪类等工作,但因军台、营塘、驿站的不同分属系统、分布地域差异,他们在各系统的分布略有区别。一般隶属满营系统的军台,担任笔帖式的官兵由满营派拨,如北路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军台笔帖式就由吐鲁番、乌鲁木齐驻扎满营派拨,营员(外委、字识兵丁和供差兵丁)一般由绿营兵担任。隶属绿营系统的营塘较军台规模略小,承担事务的主要是绿营兵丁,一般为8—10名。此外,在一些边境要地,台站人员不限于满汉,如伊犁地区的军台部分差役也由四营负责,塔尔巴哈台地区各台站由额鲁特兵负责驻守。在战争时期,台站官弁兵配合清军的军事行动,为稳定新疆、抵御外敌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平时期,他们保证了疆内信息的畅通,便捷了内陆与新疆的联络,畅通了发展之路。

四、结语

乾隆时期统一新疆后,满蒙、绿营等官兵及其眷属从各地赴疆驻守,成为新疆边防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在驻防、屯垦、戍城及坐卡巡边、驻守台站等方面发挥了砥柱作用,构建起新疆的防务体系,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保障了边疆安宁与统一。审视军事移民对边防建设的作用及影响,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清代治疆和防务建设智慧,有几点经验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一是谋划边防建设须驻重兵以长驱,组建驻边固防、稳疆御敌的边防持续有生力量群体;二是破除民族政策的局限性,充分团结各个民族以全面发挥戍边力量,形成联防体系;三是实践兵民共济的屯垦模式,构建屯垦和戍边相结合的边防体系,夯实稳疆卫防的能力基础;四是根据内需外势的变化调整移民政策,形成灵活应对边疆发展需求、安全危机的机动性策略;五是调动军事驻防机构的各项职能,确保专职专责高效运转、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此,方能保障边疆安全稳定根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