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春季学期 | 第1、2周日杂汇总

 功夫在师外 2023-03-16 发布于吉林

2月13日 关于教学最好的状态

虽然一天还未过半,但已经能够想象到,一天有两节课,上午下午各一节,是相对而言最舒服的状态。

今天就是这样的安排。这样的状态,意味着上午下午的课,都可以全身心投入。若是连续几节课,是不敢在第一节扑满自己所有的能量的,若是这样,第二节课怎么办呢,甚至像上周四,连续四节全程站立的理论课,到后面真的快要晕倒了。

同样,这样的安排,还给每节课有了观察和反思的空间。今天上午的16班的课,已经是我第9次上这节课了。在一遍遍讲授与互动中,节奏把控得越来越好。我知道哪里会是笑点,哪里需要给时间让学生思考,也知道哪里的互动最热烈。如果不是亲身体会,很难知道,当整节课以一种游刃有余的状态进行着,你说完本节课最后一句话时,下课铃恰好响起的那种奇妙感受。嗯,这节课,是美的,是有张有弛的,是浪漫且有活力的,是掌控着却也生成着的。

我还观察到了一些可爱的学生。

坐在第一排最中间的学生,一直和我“抬杠”,我说一句,她就要反驳一句。一些无益于课堂的,我略过去,一些刚好能反映学习者认知误区的,我把握住,给予反馈。我完全不会生气,因为我知道,她的行为,大概率是想要取得我的关注,一个青春期的女孩,能有什么恶意?我捕捉她眼神里的好奇和试探,那是我身为学生时,也拥有过的光芒。

这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去的班级异常混乱。但我也并没有生气,不是没有情绪的起伏,而是我内心很清楚,这第一节课,我要把内容讲下来。同时,也很清楚,批评与斥责,对于心中有数的重点高中学生而言,并无大效果。非要他们把作业收下去,非要他们抬着头看着你,这样强制性的要求,没有太大意义。

去挖掘课程内容中的乐趣,以及在他们生活里的真实体现吧。去考虑到他们学业的压力,并也在言行中给予帮助和理解吧。去问一问他们的经历,去听一听他们的想法吧。

今天上午的这节课里,不少学生,自然地,就抬起了头,其中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低下头去写作业了。我们有眼神的交流,有对暗号般的确认,有一些现在或许还体现不出来的收获。

我喜欢这样的状态。

2月15日 面对纪律乱糟糟的班级

今天上午第四节的课,其实就是每个星期,我的第一节新课的开始的那个班级。

上周第一节课,因为他们班级的过于吵闹,让我有那么一瞬在怀疑自己的课是不是设计得很不好。但我稳住了,我告诉自己,第一节课,不管是这个内容的第一节课,还是这个学期是的第一节课,都不要慌,要稳住,目的也不是批评学生和搞纪律,而是让自己进入新学期的教学状态,把每句话讲清楚,把新内容能顺下来。这样一想,他们的吵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考验,而我也迅速调整好了心态,通过了考验。

今天,又很吵。我布置了信息素养活动,并准备了一些往年优秀作品,想让学生参考鉴赏一番。原以为播放视频了,纪律会好,没想到播放第一个作品视频的时候,还是很吵很吵。我在想,这节课给我的考验,应该就是进行课堂纪律管理吧。

很严肃地走到讲台上,暂停了视频,问:“你们知不知道,这是在上课啊?”

立刻就鸦雀无声了。我说,大家都能看到我U盘里,有设计好的PPT,是讲去年学业水平考试题目的。但我如此体谅大家,知道大家明天要考试压力很大,希望能让大家涨涨见识,才给大家先安排的这些内容。之前我们班出现这种情况,我很少批评大家,为什么?第一,因为你们都是高中生了,对一些事应该心里有数,我在小学实习的时候也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第二,你们这样,直接剥夺了其他同学看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视频的机会和体验。

之后继续播放作品展示视频,他们要安静许多,但还是有几个学生在讲话。有一个视频音量很小,我说没办法,只能这么大了。有个一直讲话的男生就说,老师你系统声音调了吗?我还没来得及说,都是最大的了。就被一个感觉是忍受他讲话很久的女生怼过去了:“你不说话就能听到了!”这个男生就再也没有讲话。就感觉很多学生,还是很希望能看明白作品视频,也产生了兴趣的。

我能够感觉到,虽然我批评了学生,但我并不是很生气,我只是觉得要让这个课继续下去,并且锻炼一下自己课堂管理和说理的能力。

2月17日  对前天课堂管理的再总结

前几天记录了上课时对乱糟糟的班级的教育过程。

昨天晚上好好休息了,又悟出来一些,总结如下:

可以把学生的课堂上行为失当看成出拳。

初阶的老师会认为拳打的是自己,产生各种愤怒、怒骂等是最常见的应激行为。

成熟一点的老师,会让学生感受到这拳打在了棉花上,根本不care你们在干什么,课还是正常进行,或者用稍巧妙的方法让学生注意力回归课堂。

这两个阶段分别对应了大学时期进行教学支教的我,和工作第一学期的我。

最近我进入的状态是——让学生意识到拳其实是打在他们自己身上。受影响的是他们和他们的同学。

这点对于已经挺明事理的高中学生而言,挺重要的,学习读书也好,刷题考试也好,本质上是他们自己的责任。

当然,也并不一定是这样做了,学生就收手了,毕竟青春期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我的攻击。

2月10日 睡前灵感

静静的睡前灵感时光:

每个人都在玩自己的游戏,游戏剧情是自己创造的哦。

教研组的会议,就是小型的读剧本会。粗略的剧本(课本课标)都一样,但是因为每个人已有的经历经验和认知不一样,对剧本的理解也有不同。多有趣啊,教研组开会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深度交流。

进行教学设计,就是编剧的活。四十五分钟一集,怎么安排,哪里是转折,哪里有矛盾,哪里揭开谜底,哪里设置个笑点。哎,当然了,合格的编剧不能有bug,优秀的编剧能让剧情流畅抓人。

上课的时候,是演员。课后反思的时候,是导演。演员流露真情,课堂能打动人。反思理性中肯的导演,才是好导演。学生中有演员、有观众还有路人。当然了,一堂沉浸的课,更多的学生都在舞台中央。

公开课了,那不就是找了一群影评人来了嘛。有的打10分,有的不喜欢,多正常啊。之后,综合一下他们的意见,继续打磨剧本的细节,继续修炼演员的自我修养,继续做一个能取精华肯听劝的导演。

也会有状态不好的时候,那就不开工,非要开工,那也只能做一些常规性的工作,先照顾好自己嘛。

写到这,突然想起毛不易的《感觉自己是巨星》,没错哈,巨星永远有人气~

这段时间的读书小记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最开始读感觉并不适合高中生,里面一些讽刺和暗喻或许会让没有经历过相关事件的人摸不着头脑。但越往后读,就越发现有很多话都值得深思,也就又觉得是适合高中生读的。

其实在中学的历史课本里面,并没有回避大跃进和文革,王小波的文字从亲历者的角度,带着幽默和一些讽刺再现了更加具体的情境。

在《跳出手掌心》这篇文章中读到这样一句话——说到知识分子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那就是面向未来,取得成就。

这让我想到了,在给学生讲知识和智慧的区别时引导他们,智慧是更加面向未知和未来的。现在,还可以再告诉他们,追求智慧,也是我们的职责。

王开岭 《精神明亮的人》

读完精神明亮的人,我不再为自己的敏感而羞耻。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精神明亮的人》,就像小王子拥有看日落的习惯一样,这篇文章里,将看日出,这种现代人可能在平时生活里不会有的习惯和注意的点,进行了很深的挖掘。

这本书的作者和王小波有共同之处,有时文笔均有犀利讽刺的倾向,但王开岭偏向感性,偏向对现实直接细腻的描写,王小波经过理科学习的训练,有严密的说理体系,同时喜欢用暗喻。我很喜欢写杂文和散文,不过已经很久没有分享到公众号了。读完这两本书,也激发了我的一些分享欲。

马克思·范梅南 《教育的情调》

这本书里面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书中说,前面的离不开天赋(或者说生来的气质),后面的是后天能培养的东西。但我认为,二者是联通的,是互相成就的。就像一个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的老师站上讲台连底气都不一定有,更别说能展现出自己在教育上的敏感和智慧了。当然,我也承认,我先有的是前者,未必是天赋,可能是天命——毕竟成长过程中有不少老师在我身上反向教学了,狠狠展示了无智慧和敏感性是啥样的。

这本书更多是某种程度上和我确认了一些眼神:这周的课我走进不同的班,明显感觉气氛差异大,这本书里面也说,教室的味道等;我也发现,表扬学生其实比批评更难,怎样表扬让那个被表扬的学生不难堪,不成为众矢之的,让其他人心服口服,难度比批评更大,这本书里也举了表扬反而给学生带来困扰的例子;还有就是这本书提倡反思和描述具体瞬间,这正是我喜欢做也在做着的事情啊……

刘慈欣 《流浪地球》

作为一个不太懂物理知识的人,读《流浪地球》原著,搭配电影大致能知道主线剧情。

最直观深刻的感觉是,把人的消失、牺牲和死亡写得平静,但读起来好痛好痛。

爷爷死于误以为下雨冲出去被烫脱一层皮的感染,灵儿(可能)消失于去地面一瞬间的蒸发,母亲被渗入的岩浆吞没,父亲的离去是瞬间的汽化,加代子阵亡于加入叛军后的澳洲战争,联合政府的五千人因“阴谋论”的罪名被处活活冻死。

理性地写死亡和人性,让读者升起的情绪也很真很准,在平静中被震撼。

此外,还读完了张艺谋的《张艺谋的作业》,红小豆动画的《请吃红小豆吧》,又读了一遍《小王子》,没有留下文字记录。还有很多本正在读的,或许我读完的书太少,正是因为我同时读了太多书吧。

这段时间的拍下的一些照片:

这篇就到这里,感谢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