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人艺神级人物 戏剧大师曹禺焦菊隐于是之林兆华 都是天津人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3-16 发布于天津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始建于1952年6月,是国家级话剧院,当时由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周总理喜爱话剧,年轻时在天津南开新剧团也演过话剧,曹禺是他在南开新剧团的学弟,也是北京人艺的首任院长。北京人艺四位创始人——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其中曹禺和焦菊隐都是地地道道的天津生、天津长。曹禺、焦菊隐、林兆华三个天津人都做过北京人艺的院长(副院长)。所谓“天津人曾撑起北京人艺半边天”,过去北京人艺的演员,也都以自己是天津人为荣,比如梅阡、于是之、牛星丽、梁冠华几大位,他们与天津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著名戏剧家曹禺(1910—1996)是北京人艺第一任院长,也是唯一的终身院长。原名万家宝的他生于天津,小时候住意租界,现曹禺故居(曹禺纪念馆)就在天津火车站附近的意大利风情街。曹禺的父亲给黎元洪当过秘书,后来寓居天津。小时候继母薛泳南常带曹禺去听京戏,长大些他就开始模仿戏中人物,把家里几十册《戏考》背得烂熟,也开启了他的戏剧启蒙。在南开中学念书时,他加入南开新剧团,在易卜生的《国民公敌》中扮演斯多克芒的女儿裴特拉。当时女性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在曹禺之前,年轻的周恩来也多次在南开新剧团的戏中出演女主角。

曹禺进入清华大学后发表处女作《雷雨》,毕业后回天津又加入南开新剧团,和张伯苓的弟弟张彭春合作话剧《财狂》。这部话剧根据莫里哀的《悭吝人》改编,所有的人名、故事发生地及场景都被中国化了。曹禺除改编剧本,还扮演了主人公韩伯康。这部戏的舞台设计是林徽因,巴金、靳以、郑振铎都专程从北京赶来看戏。

(曹禺)

曹禺名剧《日出》的场景取自天津劝业场对面、当年颇为豪华的惠中饭店,陈白露是常驻这里的交际花。天津名媛王又佳的父亲与曹禺的父亲过从甚密,她就是陈白露的原型。《日出》的另一条线是三等妓院,曹禺去南市三不管与大红桥侯家后、富贵胡同一带的妓院了解生活,翠喜、小东西确有其人,那里有说不尽的凄惨故事,曹禺只恨自己没有一支巴尔扎克的笔能记载下来。

1949年以后,曹禺身兼多职,其实很难顾及北京人艺院长的工作。此时他也不知道该写什么,他谨小慎微地活着,剧院里的人都管他叫“曹头儿”。他住铁狮子胡同,哪怕是小字辈去看他,他也会恭敬地送出门口。剧作家吴祖光说,曹禺最大的毛病就是听话。

(天津曹禺故居)

除了曹禺,北京人艺地位最高的就是焦菊隐,他是首任总导演兼副院长。焦菊隐(1905—1975)原名焦承志,生于天津一户平民家庭,住在北门里浙江会馆以东、人称“乡井儿王宅”的大杂院,小学念的是省立第一模范小学(今中营小学)。他小学时就和同学一起组织新剧社,那时候小学生的年纪也比较大,第一次演戏是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张诚》。 演新剧被视为不正经,大家都用艺名,他给自己起艺名“菊影”。 焦菊隐脾气臭、爱损人,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后来成为北京人艺的总导演,多次在排练场训哭演员。

小学毕业时剧社解散,大幕撕成若干块分给每个成员,母亲用幕布给焦菊隐缝了好几个书包。焦菊隐每天中午花一个大子儿买一碗嘎巴菜权当午饭,后来作为一名生活在北京的天津人,他念叨了一辈子嘎巴菜。

(焦菊隐9岁与大哥焦承厚大姐夫牛子芹合影;焦菊隐的笔记本)

1919年焦菊隐考入天津“直隶省立第一中学”,地址在城外西北角稽古寺内藏经阁。这座藏经阁檐角悬挂风铃48只,就是天津卫三宗宝之一的“铃铛阁”。焦菊隐开始写白话诗,他的诗和散文常在天津、北京的报纸上发表。他后来出版的诗集《他乡》《夜哭》都是这时的作品。高二那年,他转入汇文中学(后来马三立也在这里读书),想考南开大学,没成功,正好汇文中学与燕京大学达成协议推荐优秀生,所以念高二的焦菊隐提前毕业报考燕大,从此离开天津,去了北京。

1952年北京人艺建院时,焦菊隐被任命为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先后导演了《龙须沟》《虎符》《茶馆》《智取威虎山》《蔡文姬》《胆剑篇》《武则天》《关汉卿》等名剧。他擅长把中国戏曲的美学观点和艺术手法融入话剧,创立了焦菊隐导演学派。排郭沫若的《虎符》时,他提议把斯坦尼与京剧表演融合,让演员学云手、念道白,背景配锣鼓点。许多演员觉得太荒唐,但最终演出大获成功。

(焦菊隐)

梅阡(1916—2002)是最地道的天津人,天津梅家,也是天津建城六百多年以来最有代表性的大家族,其先祖是天津设卫之后第一任右卫指挥使梅满儿。基本上可以这样说,所有姓梅的天津人都是一个大家族的。

梅阡1939年起从事戏剧电影编导工作,在北京人艺先后导演过二十多部剧目,包括根据老舍原著改编并导演的《骆驼祥子》,以及《咸亨酒店》《女店员》《丹心谱》《王昭君》。他还是电视剧《末代皇帝》的总导演。

1952年北京人艺建院之初,全院把演员、舞美设计等100余人分成四个组,到工厂、农村去体验生活,创排了“四小戏”——《麦收之前》《夫妻之间》《喜事》和《赵小兰》,并于1953年1月15日在东单大华电影院公演。“四小戏”被认为是北京人艺的起家戏。梅阡带队回到天津,在天津棉纺厂体验生活。他这个人外冷内热,排戏的时候从来不给演员做示范,习惯动作是使劲搓手。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喜欢画画,后来成了不错的画家,还写过很多歌词,出过歌本。

(中间为梅阡)

北京人艺最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于是之(1927—2013)原名于皛,1927年生于唐山,原籍是天津,母亲也是天津人。他母亲有个姨表哥,是号称话剧皇帝的著名演员、杨柳青石家大院的后人石挥。于是之从小在北京长大,初中就读于北师大附中,因家贫辍学。这期间他做过仓库佣工,当过抄写员,参加过辅仁大学学生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1946年他来天津参加职业剧团演出,演过《孔雀胆》《升官图》等话剧,“于是之”这个名字就是这一时期开始使用的。

1951年,于是之在话剧《龙须沟》中饰演程疯子,又在歌剧《长征》中饰演毛泽东,是最早饰演毛泽东的演员。他在话剧《茶馆》中塑造的茶馆掌柜王利发,奠定了他话剧表演艺术家的地位。上世纪80年代,他是北京人艺的剧本组领导,在他的指导下,剧院创作演出了《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小井胡同》等十余部优秀保留剧目。

(于是之和《茶馆》)

“大导”林兆华1936年生于天津,在天津一直生活到20岁才去北京。小时候他在马场道附近的一所学校上学,不久后全家人搬到郊区,几个弟弟都转学了,只有他坚持每天走十几里路从郊区到学校。其实他这样做是为了自由——他总逃学,最爱去看小蘑菇常宝堃的相声。该上初中了,家里没钱,父亲给他找了工作,跟一个会计学徒。但他始终坚持上夜校。有个夜校同学搞音乐,常常去广州、上海演出,林兆华也心动了,正赶上中央戏剧学院招生,他顺利考入了表演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人艺当演员。他是先锋戏剧的推动者,80年代导演《绝对信号》首开中国小剧场话剧先河,另有《红白喜事》《野人》《鸟人》《古玩》等多部作品,曾任北京人艺副院长,被称为“大导”。

(林兆华)

大家对张瞳(1923—2007)的印象,来自于1991年播出的经典室内喜剧《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不可或缺的大配角——刘书友。张瞳生于宁河芦台,在蓟运河边长大,小时候喜欢看戏,喜欢评剧、河北梆子。天津大亚话剧团演《屠户》和《雷雨》让他耳目一新,他对话剧产生了兴趣。在北京上到高中毕业后,正赶上天津艺光剧团到北京招生,他背着母亲报考,走上演艺道路。1947年,他考入上海剧专,后来回到北京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51年毕业分配到北京人艺。他曾在第一版《茶馆》中扮演大小唐铁嘴,在《风雪夜归人》中扮演魏莲生、在《雷雨》中扮演周萍,在《日出》中扮演方达生。

(张瞳-刘书友)

牛星丽(1928—2009)出生在西郊精武镇牛坨子村,一个年画之乡,13岁到天津颐中烟草有限公司做童工,后来摆过小摊儿、蹬过三轮儿,1949年考入北京华北大学美术科学习西画,后拜著名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许麟庐为师。在一次学校联欢会上,牛星丽显露出表演天赋,被调入戏剧科。牛星丽1952年进入北京人艺,演过话剧《虎符》《智取威虎山》《骆驼祥子》《茶馆》。在电视剧《末代皇帝》饰演张谦和,获第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男配角奖。他曾出演根据天津作家张仲同名小说改编的津味儿电视剧《龙嘴大铜壶》,在拍戏之前还专门跑到天津南市食品街跟卖茶汤的师傅学艺。他的妻子金雅琴也是北京人艺的演员,出演过《我爱我家》《我们俩》。

(牛星丽)

作为北京人艺编剧的蓝荫海,知名度相对来讲低一些,他生于1931年,天津武清人,1951年进入北京人艺当演员,后来做编剧,1983年开始写电视剧。主要电视剧作品有《吉祥胡同甲五号》《立体大杂院》《同仁堂传说》等。北京人艺有一部保留剧目《旮旯胡同》就是出自蓝荫海的手笔。

梁冠华1964年生于天津,小时候在天津长大,后来去了北京。巧合的是,他在《神探狄仁杰》中的黄金拍档元芳张子健也是天津人。梁冠华1981年考入北京人艺演员训练班,毕业后成了演员。早期在《渴望》中演过配角,因《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走红。代表作品有话剧《茶馆》《蔡文姬》《狗儿爷涅槃》,是当下北京人艺的中坚力量,接替于是之出演《茶馆》里的老掌柜王利发。(文:何玉新)

(狄仁杰-梁冠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