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观止 | 史海探珠——《汉书·张耳陈馀传》

 昵称503199 2023-03-16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史海探珠

【题注】

张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汉朝开国元勋。初为信陵君门客,授外黄县令。参加陈胜起义,担任校尉。支持武臣为赵王,担任右丞相。武臣死后,拥立赵歇为赵王,扶赵抗秦。项羽分封诸侯时,受封常山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受到陈馀攻击,归顺汉王刘邦,参加楚汉之争。随从韩信平定赵国,受封赵王。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去世,时年六十三岁,谥号为景,史称赵景王。

陈馀(?-前204年),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秦朝末年将领。性格高傲,交好张耳,成为刎颈之交。大泽乡起义之后,投奔陈胜,跟随武臣占据赵地。武臣自封赵王后,出任大将军。武臣被杀后,拥立赵歇为赵王,遭到李良和章邯攻击,兵败逃向巨鹿。受到秦将王离包围,自觉兵少,不敢进兵。项羽带领楚军大胜秦军,解除巨鹿之围。项羽分封诸王时,受封为侯,心怀不满。联合齐王田荣,赶走张耳,复立赵歇,自为代王。公元前204年,受到韩信和张耳一同攻击。不肯接受谋士李左车的建议,轻视韩信的背水列阵,兵败被杀。

汉书·张耳陈馀传

原文

张耳,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人也。陈馀(此“馀”字不能简化为“余”字。“余”字本义为茅屋,后引申为自称,是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而作为“剩余”这一含义的字本为“餘”,本义是“有食物有屋子”,取宽裕、富足之义,新中国成立后简化亦作“余”,然而,当两者含义容易产生歧义时,也写作“馀”。两者的区别是:作为第一人称时,只能用“余”;作为剩余或零余含义时,应用“馀”。),亦大梁人。馀年少,父事耳,相与为刎颈交。陈涉起蕲(今安徽省宿州市)至陈(今河南淮阳),耳、馀上谒涉。后,陈立为王。以武臣为将军,耳、馀为左右校尉,与卒(“卒”字的本义是古代供隶役的人穿的带有特殊标记的衣服,后引申指代穿这种衣服的差役人员。这里的“卒”指步兵。注意,“士”是战车上的士兵,卒是徒步的士兵,而兵的本义是双手举起斧子,在先秦时期它一般指兵器,很少指人,跟“卒”都有很大区别。“军”是集体名词,跟这三者又不同。)三千人,从白马(今河南安阳市滑县)渡河。至诸县,下赵十余城,余皆城守莫肯下。乃引兵东北击范阳(今河北保定市涿州市)

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王。武臣乃听,遂立为赵王。以馀为大将军,耳为丞相。

使人报陈王(陈涉),陈王大怒,房君谏曰:“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从其计,使使者贺赵,趣兵西入关。

耳与赵王歇走入巨鹿城(今河北邢台市平乡县),王离(秦国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围之。巨鹿城中食尽,耳数使人召馀,馀不敢前。耳大怒,怨馀。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赵王歇、张耳得出巨鹿(燕、齐、楚虽来,然皆按兵不动,待项羽攻破章邯军才敢进兵,张耳始得出)。与馀相见,责让(“责”“让”都是责备之意,为复语,古称“重言”。这种现象在古书中很常见,比如,“不遑暇食”,遑即暇也。又如“无已太康”,已即太也。古文中同为责备之意者,还有“谴”。)馀。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重去将哉?”乃脱解印绶与耳,耳不敢受。馀起如厕,客有说耳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馀还,亦望耳不让,趋出。耳遂收其兵。由此有隙。田荣欲树党,乃遣兵从馀。馀悉三县兵,袭耳。耳败走,汉王厚遇之。

馀已败耳,皆收赵地。汉二年,东击楚,使告赵,欲与俱。馀曰:“汉杀张耳乃从。”于是汉求人类耳者,斩其头遗馀,馀乃遣兵助汉。后,馀亦闻耳诈死,即背汉。汉遣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今河北井陉),斩馀泜水上。

五年秋,耳薨(先秦指诸侯去世,汉代以后也指大官去世。唐代规定: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六品以下称死。),谥曰景王(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一般认为始于西周。谥法书上记载说“由义而济曰景”,景是比较好的谥,属于“上谥”。由于古人有“为尊者讳”“为死者讳”的传统,所以“上谥”的数量要远远多于“中谥”“下谥”。而且,古书上对各种谥号的解释不尽一致,因此,这些谥号的具体含义我们已经不太容易详细知晓了。比较常见的“上谥”有:文、武、成、康;比较常见的“中谥”有:怀、悼、闵、哀;比较常见的“下谥”有:炀、厉、戾等。)

曰:张耳、陈馀,世所称贤,其宾客厮役皆天下俊桀(同“杰”)然耳、馀始居约时,相然信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戾也!势利之交,古人羞之,盖谓是矣。

(节选自《汉书,张耳陈馀传》,有删改)

点评:早年的时候,张耳陈馀在陈县做里监门时,有小吏因为一点小事就鞭笞陈馀,陈馀想要和他拼命,张耳拦住了他,说道:“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后来,张耳与陈馀交恶后,张耳被陈馀打败,想要投靠他人,这时主要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投靠项羽,一个是投靠刘邦,张耳想投靠项羽,他的谋士甘公则认为应投靠刘邦,张耳冷静分析后听从了他的建议。不难看出,张耳比起陈馀更老成持重一些。这种“长者风范”还影响到他的子孙后代。他的儿子张敖迎娶了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刘邦路过他的封国时,他十分恭敬,以翁婿之礼相处,他的手下贯高等人认为刘邦对张敖无礼,想要杀掉他,张敖啮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误!且先王亡国,赖皇帝得复国,德流子孙,秋毫皆帝力也。愿君无复出口。”可见,张敖也继承了他父亲张耳老成持重的性格特点,这大概是陈馀身死国灭而张耳得列诸侯的原因吧。





图片
图片

1.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断句。

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王。

参考答案: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耳、馀始居约时,相然信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戾也!

参考答案:但是张耳、陈馀起初贫贱时相互信任,为生死之交,难道还有什么让人怀疑的吗!到了他们拥有高位、争权夺利的时候,终于相互残杀,为什么过去是那样的倾慕信任,后来却相互背叛呢?

3.把下面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史公曰: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然张耳、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大伯、延陵季子异矣。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参考答案:太史公说:张耳、陈馀在社会传说中都是贤能的人;他们的宾客奴仆,没有不是天下英雄豪杰的,在所居国没有不取得卿相地位的。然而,当初张耳、陈馀贫贱不得志时,彼此信任,誓同生死,难道不是义无反顾的吗?等他们有了地盘,争权夺利的时候,最终还是相互残杀,恨不是把对方消灭,为什么以前是那样真诚地相互倾慕、信任,而后来又相互背叛,彼此的态度是那样的乖张、暴戾呢?难道不是为了权势、利害相互交往吗?虽然他们的名誉高、宾客多,而他们的作为恐怕和吴太伯、延陵季子相比,就大相径庭了。

图片
图片

参考译文

张耳,大梁人。陈馀,也是大梁人。陈馀年纪小,他把张耳当作父辈看待,二人结下了生死之交。陈涉在蕲县起义,张耳、陈馀通报姓名,求见陈涉。后来,陈涉自立为王。任命武臣为将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带领三千兵士,在白马津渡过黄河。来到河北各县,攻克赵地十多个城邑,其余的则据城防守,拒不投降。于是率军向东北方向进攻范阳。

来到邯郸,张耳、陈馀听说周章的军队进关,攻到戏地败退下来了;又听说各路将军为陈王攻城略地,却因别人在陈王面前进谗言而被杀。加之张耳、陈馀抱怨陈王不任命他们两个做将军,而让他们做校尉,于是向武臣献计称王。武臣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丞相。

武臣派人报告了陈王,陈王大怒,房君进谏说:“不如乘势派人向他们道贺,让武臣立即率军西进,攻打秦国。”陈王听从了他的计略,派使者向赵国庆贺,催促赵军赶快西向入关。

张耳和赵王歇一起逃到巨鹿城后,被王离包围。而巨鹿城中粮食吃完了,张耳多次派人要陈馀出兵解围,陈馀不敢发兵。张耳大怒,怨恨陈馀。那时候,燕、齐、楚听到赵王告急的消息,都来援助。张耳、赵王歇才被从巨鹿救出。(张耳)与陈馀一见面就责备陈馀。陈馀生气地说:“没想到你对我的怨恨这么深!你以为我舍不得这个将军头衔吗?”于是解下印绶要还给张耳,张耳不肯接受。陈馀去厕所时,有位宾客劝张耳说:“听说天赐的而不接受,那是没有好结果的。”张耳于是佩带陈馀的印绶,收编了陈馀的部下。陈馀回来看到这一情形,抱怨张耳不肯辞让,气愤地走了。张耳于是接收了陈馀的军队。从此张耳、陈馀之间就有了怨恨。田荣正想树立党羽,就派兵给陈馀。陈馀征集三县兵士,攻击张耳。于是张耳逃到汉,汉王对他非常优厚。

陈馀打败张耳,收复了全部赵地。汉二年,汉王向东袭击楚国,派使者请求赵国发兵一起攻楚。陈馀说:“只有汉杀了张耳我们才出兵。”于是汉王找了一个长相和张耳相像的人,将他杀了,把人头送给陈馀,陈馀于是出兵援助汉。后来,陈馀听说了张耳假死的事,就背叛了汉。汉派张耳和韩信攻克了赵的井陉,在泜水边把陈馀杀了。

五年秋,张耳去世,汉封其谥号为景王。

曰:张耳、陈馀是世人公认的贤者,他们的宾客、仆役都是天下豪杰。但是张耳、陈馀起初贫贱时相互信任,为生死之交,难道还有什么让人怀疑的吗!到了他们拥有高位,争权夺利的时候,终于相互残杀,为什么过去是那样的倾慕信任,后来却相互背叛呢?势利之交,古人就以此为羞耻,大概讲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毕光荫

责编:杨衢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