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岑参五首代表作,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值得收藏学习

 自然田野 2023-03-16 发布于云南
原创2023-03-14 07:34·慢慢失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曾两次从军边塞,后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做幕府判官。岑参前前后后有过六年的戎马生活,因而对北方将士的戍边生活极为了解。岑参长于写七言歌行(乐府诗的一类),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岑参第二次出塞时,他去接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诗中所送之人,正是他的前任武判官。

呼啸着的北风无情地把白草吹折了腰,虽然现在是八月,但边塞上已到处都飞舞着雪花。往往第二天醒来,看见满眼洁白,就好像一夜的春风忽然吹来,千万棵树上绽放着梨花。这样的景色让人感到很惊奇。雪花纷飞,用珍珠穿缀成的挂帘也遮不住雪花,雪花飞了进来,打湿了用丝绸制成的帐幕。天气酷寒,穿狐皮裘衣盖着锦缎被子,都感到很冷。看那将军想拉弓射箭,可弓怎么也拉不开,像是被冻住了;都护穿起铠甲,但铠甲却像冻住了一样很难穿上,纵横交错的沙漠都结了冰,天上的乌云凝固住了,让人感觉惨淡而生出愁绪。

在主帅的帐篷里,大家都为武判官敬酒,还请了乐人又是弹琴又是吹笛。但酒菜不香,音乐不欢。因为今日送走了武判官,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再见面了。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纷纷的大雪积满了军营的门,风吹着那红旗,红旗冻得也飘扬不起来了。在这样的天气里,依然要为友人送别。在送别的路上,主客默默行走,此时无声胜有声,多少离别的话都不知从何说起。一直把友人送到轮台东门,不得不分手了。前面的路被雪铺满了,道路已难辨难分。武判官渐行渐远,身影慢慢消失在雪景之中,只留下了一串马蹄印。

此诗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中的景物描写,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同时又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处处有雪,则处处有情。而最受古今称颂的是对雪景的描写。诗人用阔大的景物描绘茫茫的雪原。前边写“北风卷地白草折”,后面一转为“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个“忽”字,有点儿出人意料,突兀、奇特,更妙的是诗人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把雪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既美而又富有诗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出了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与前后文所极力描绘的风雪严寒之形状形成鲜明的对照与映衬,显得错落有致,语奇意亦奇,使读者为之赞叹不已。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远去边塞,不时地东望故乡,可边塞与故乡久已互不通音信,痛苦之中诗人忍不住双泪纵流,只好用衣袖拭泪。正在这时,路上来了一位回京城的使者,诗人连忙拜托他给家里捎封信,但因为没有准备,两人在马上、身上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能书写的纸和笔,只好请使者向诗人家里捎口信报平安了。

这首诗写于岑参抱着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第一次远出塞外,准备做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时的路上。当时,他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告别了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西去的征途,真有舍小家顾大家的气魄。在路上也不知走了多久,离家越远,对家里的思念越深,他担心家里的妻子牵挂他在路途上的安危,但又苦于没有信使,只好一步一回头地继续赶路。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岑参路遇了一个回长安的人,便拜托他为自己当信使,这才有了这首纪实的作品。

此诗的核心内容在最后两句,其妙处也在最后两句。岑参路遇回长安的人,这让他多么惊喜,连忙准备给家里写信,但又找不到纸和笔,最后只好让使者给传口信。两句话中传达出岑参内心情绪的三重变化,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实在是惟妙惟肖。诗歌的前两句是为后两句作铺垫的。写自己一步一回头地回望故乡所在的方向,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只能独自让悲苦的眼泪尽情地流淌。这两句把思家的情感挥洒到极致,才会使后面急切希望路人给自己传信的心情有充足的理由。整首诗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情感表达毫不矫情,似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

碛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从“辞家见月两回圆”这一诗句来看,写此诗时,岑参已经离开长安两个月了。因此,应该是写于《逢入京使》之后一些时候。这是一个圆月当空的夜晚,诗人所在的军队行进到了沙漠。此时,诗人骑在马上,一边行走,一边望着大漠上空那轮圆圆的月亮,他在回忆这两个月来的军营生活,一直都是在大漠里行军,他们一直朝西方走,都快走到天边了,还是没有停止前行的军令。天色早就暗了,月亮已经当空了,但他仍然没有听到扎营休息的信号,他只好随着大部队继续向前,也不知究竟何地才是尽头。

如果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是借送客之由大肆描写边塞风雪之景,那么《碛中作》则是借沙漠之环境,描述戍边将士们军旅生活的艰苦。这首诗只写了长途行军一事,但一行就是两个月,而且还没有要停止的信号,这是从时间之长上述说艰苦状,他们一直行走在“碛中”即荒无人烟的大沙漠里,这是环境之艰苦,今晚月亮都当顶了,可还不知道部队会不会下令扎营休息,这是生活之艰苦。但是,岑参的诗中虽然一直在描述军旅生活之苦,但并没有意志消沉的情绪,相反,能够让人体会到他对戍边将士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与条件下保家卫国给予了热情的赞颂。全诗的感情虽不无凄清但更为悲壮。

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岑参出塞后,在安西节度使幕府做了两年之久的幕僚(古代称将军幕府中的参谋、文书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的佐助人员),后来,在初春的一天,他跟其他幕僚一起来到了凉州城。漫漫大漠之旅,本已十分辛苦,但诗人进了凉州城后,看到路边榆树下有一位老人摆了个酒摊儿,招揽了不少的酒客。这场面突然激发了岑参的诗情,岑参便走上前去与老人搭话,也想在此买碗酒喝。如果本诗就这样写下来,就索然无味了。诗人看见榆树上刚结出榆荚,圆圆的,跟铜钱差不多一个样子,于是借此与卖酒老人调侃,说自己摘些榆荚来买酒可以不可以。

这首诗写老翁在榆树下卖酒给路人喝,这本来就很具生活情调了。全诗四个句子,却没有对老翁作半句的直接描写,完全要在现有的四个诗句中去想象。从第二句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千壶百瓮”四个字所反映的老翁兴隆的生意。也可以想象到,既然老翁生意如此之好,除了所酿的酒好之外,一定是他这个老板很和气、好客。正因如此,诗人才看得出这位老翁是个既热情又有情趣的人,才会拿他开玩笑。于是,一位热情、和气、好客的老翁形象就出现在读者眼前了。另外,老翁听了岑参的玩笑话后会作什么反应呢?诗人没有说,这不只是绝句篇幅的原因,也是诗人有意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让诗作成为诗人与读者共同来完成的作品。不过,千人有千答,但前面已经对老翁有了形象的认识,对于他的应答,从大方向来说,应该是一致的。

从诗人的角度来说,用榆荚沽酒是一个很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却充满了生活气息。不但如此,他在大漠里长途跋涉了那么久,不但没有叫苦,反而还如此有情趣地与老翁开玩笑,可见,这样的军旅生活对岑参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同时也折射出他满腔的生活热情。而口语化的语言与老翁沽酒的场景十分相契,格调诙谐、幽默,充满了生活情趣。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那是春天的日暮时分,诗人在极目远望,看到黄昏的天空中有群鸦乱飞,远处萧条的村落有三两户人家。诗人再收回目光,就近而看,庭院中的树木不懂人情世故,仍然年复一年地,一样地发芽,一样地开花,全然不知人事早已改变。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的怀古诗。西汉时的梁园,以王为主,多么显赫,多么华贵,名流聚集,多么繁盛,多么雅致。园中的草木花卉,因人而更繁茂,园中的珍禽异兽,因人而更可爱。可时移世易,历经数百年,园还是那个园,草木还是那些草木,禽兽还是那些禽兽,可它们的主人早已成为古人,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而今园内照样春色不减,庭树照样花枝招展,但又有何人观赏呢?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叹,表达了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作为一首吊古诗作,诗人的目的是要写出梁园的萧条,第一、二句已经极力表现出了这一主旨。“鸦”本身是一个不吉祥的意象,常常出现在衰败之景中,再加上“乱飞”这一动词,并将之置于“日暮”的背景中,这一主旨就更加突出了。第二句写梁园附近的人家,只“三两家”,极言人烟稀少,体现出萧条景况。这一、二两句把该说的话似乎都说尽了,后面怎么写呢?这正是此诗在艺术上的精妙之处。诗人将眼光落在一棵正在开花的庭树上,用拟人的手法,批评它“不知人去尽”,还在独自开花,却无人看的自作多情。从而别开生面,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凭吊的主题,表达了物是人非、兴衰异变之感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