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观止 | 子学遗珍——《郁离子·八骏》

 昵称503199 2023-03-16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图片

子学遗珍

郁离子·八骏

题注

杜甫《骢马行》有诗云:“岂有四蹄疾于鸟,不与八骏俱先鸣。”其中的“八骏”,在《穆天子传》卷一有记载:“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踰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郭璞注:“八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号耳。”

本文以马为议论重点,开篇即“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故事富有传奇性,然寓言就是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刘基以马喻人,通篇讲马政,但实际谈的是人政,形象而又深刻。从文首的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到文末的夷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鞭挞之意鲜明自见。

原文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

点评:穆天子因为拥有八匹骏马而得以见西王母、灭徐偃王,由此而设天闲与内外之厩,将马分级喂养。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以产地作为区分等级的唯一标准,并分别派以不同用场的情况,影射当朝统治者的种族歧视政策)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阙,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点评:无论怎样合理的制度,总会“历久而弊生”。周穆王任用鉴马高手、依马能力分为五等,并无不妥,但此标准不具有普及性,后世若无法“与时俱进”,适当变更标准及执行其标准的方式方法,一味因循守旧,便只能守住其陈腐的外壳而己,无法守得住“旧”的实质内核。待“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其分级标准也就难以服众了。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点评:元蒙封建贵族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在灭南宋之后,将全国的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较早被征服的西域各少数民族)、汉人和南人(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人)四等,并分别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给予不同的待遇。

刘基以马喻人,设喻巧妙。所举四马的等级,恰与分人为四等相吻合。上下文所列上乘马“素习吉行”,中乘马“饱而骄”“食多而用寡”,喻官居高位,享有特权却腐朽无能之人;下乘马居外厩,御盗有功,不得奖赏,散马“力少而恒劳”“廪粟不继”,唯有“虚名而已”,喻虽有才能,却不被重用之人。即是如此。

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点评:周夷王将马分为四等,却又用之不当、赏罚不公、言而无信,终致马散民反——“四马之足交于野”“老羸皆殍”“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这与开篇“穆天子得八骏”的意气风发形成鲜明对比,褒贬尽显。

【注释】

①穆天子:周代第五个君主周穆王,好旅游,传说他曾驾八骏西游,在昆仑山会见了西王母。造王母:到达并造访了西王母。

②徐偃王: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在商周之际一度颇有势力,威行淮、泗之间。

③食粟日石:每天喂食一石粟米。石,中国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④企:企及,赶上、及得上。

⑤弗齿于官牧:不属于“官马”的序列,即享受不到国家的饲料津贴。

⑥造父,古之善御者,受宠幸于周穆王。司马:主管马政。

⑦莫能差(cī):不能鉴别其差别,确定其等级。

⑧厖(máng):毛色杂乱。此指杂色马匹。

⑨阙:通“缺”。

⑩戎事:战事,指打仗。

⑪递传:上古的邮传部门,养有“国马”,以接力形式完成国家使节、邮件的接待、收转与传递任务。百役:各种劳役。

⑫士食:管马厩的“士”的待遇。士,指皇家专职主管马政的人。

⑬夷王:姬燮,西周第九个君主。季年:末年,指西周末年。

⑭钲(zhēnɡ)鼓:军中的铜锣与战鼓。辟易:惊退。

⑮旆(pèi):旌旗。走:逃。

⑯不相能:不相容。

⑰奚: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

⑱右:通“佑”,帮助,偏袒。

⑲盗北,强盗败北。北,打了败仗往回逃。

⑳高足骧(xiānɡ)首:马足高举,马首高昂,形容骏马的样子。

㉑素习吉行:一向习惯于安车吉行。吉行,指在安全的环境中缓缓行车。古有“吉行三十里”之说,一天只走三十里路。

㉒克荷:能够承当。

㉓吾侪(chái):我辈。

㉔惧弗肩:恐怕不能担负(打仗)的任务。肩,担负。

㉕廪粟不继:国库配给的食料不能及时供应(国库空虚了)。

㉖老羸(léi)皆殍(piǎo):老弱的人都饿死了。羸,瘦、弱。殍,饿死。

㉗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

思考题

本文详尽描写“马分四等”,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区畅所欲言,我们会在推文第二天留言置顶参考答案哦)

参考译文

周穆王得到八匹名马,驾着它们去拜访西王母,回来后,又驾着八匹骏马去讨伐徐偃王,并灭掉了他。于是就设立了天闲、内厩和外厩三种马厩。把八匹骏马放在天闲里喂养,每天喂食一石粟米;次一等的马放在内厩,每天喂食八斗粟米;再次等的马放在外厩,每天喂食六斗粟米;那些达不到以上三等标准的马称为散马,每天喂食五斗粟米;在散马之下的是民马,不属于官府饲养之列。周穆王任造父掌管马政,天下没有一匹好马在民间。并按马的上下等级对待各类养马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待遇,)也没有一个不甘心的。

(后来,)穆王死了,造父死了,八匹骏马也死了,马的好坏没有人能分辨出,然后就按马的产地来区分了。因此把冀地北部产的纯色马视为上等马,放在天闲喂养,用来驾驭君王的车辆;把那些杂色的马视为中等马,放在内厩喂养,用作驾车空缺的备用和打仗用;冀地南部、济河以北产的马放在外厩喂养,供诸侯和君王的公卿、大夫及出使到四方去的使臣们乘用;江淮以南产的马称为散马,用来传送信息和干各种杂活时使用,不承担重大事情。那些喂养它们的马官待遇,也按所管马的等级不同而不同,按造父先前的规定办。

等到周夷王末年,盗贼四起。内厩的马应当担负作战任务,但它们都饱食终日且骄横自大,一听到钲鼓声便吓得往后退,一看见旌旗飘就四处逃跑。于是就改用外厩的马参战。内外两厩的马官相互争吵了起来,管内厩的说:“我们的马是驾乘舆用的。”管外厩的则说:“你们的马吃得多而用处少,那为什么还比我们高一等?”两家争论不休被夷王知道了,夷王和大臣都对内厩的马有偏心。(便让外厩的马参战了。)出战不久便与盗贼相遇了,外厩的马冲在前面,盗贼败逃了。内厩马还是凭着高一等充功,于是外厩的人马都为此而懈怠了。盗贼乘机便攻击它们,内厩的人马首先逃奔,外厩的人马看着也不救援,也四处逃奔。结果那些高头大马全部覆没。

夷王非常恐惧,就下令放出天闲里的马。天闲里的马一向习惯于安车吉行(,不习征战)。(天闲的马官)就把这情况告诉了夷王(,夷王又)召集散马(去迎敌)。管散马的人说:“打仗要靠力气,吃得饱就力强。现在那些比我们的马吃得多的马尚且不能承担,而我们这些力小而又常服重役的马,恐怕不能担负(打仗)的任务。”夷王(听了后,)自我反省并深感惭愧,就安慰了养散马的人同时派遣(散马)去迎敌,并且下令让他们享受上等人马的待遇,但粮仓里的粮食已不够吃了,命令只是一句空话罢了。于是四种马在田野里乱跑,看见庄稼便吃,闹得(农民)不能种庄稼,老弱病夫都饿死了,壮年人都投奔盗贼了,那些马也像这些人一样逃跑了。夷王没有马,不能组织起军队,天下呈现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毕光荫 / 栏目副主编:周敏璐

 审校:张婷、周敏璐 / 责编:杨衢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编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申请转载或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 【思考题】参考答案: 本文采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来寄予深刻的事理,以马喻人,旨在告诫执政者要爱惜人才,不能按其出生地域、地位来区别对待人才,讽刺了元朝人才使用方面的民族歧视政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