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岁后,突然变瘦不一定是好事!注意观察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人老颠东 2023-03-17 发布于安徽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我们知道,超重与肥胖会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患病风险。

而人到中年,一般更容易“发胖”,也就是“中年发福”现象。究其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代谢率逐渐下降,能量消耗减少,容易导致体重增加。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也有影响,比如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

所以才有一句俗话——“千金难买老瘦”。然而,突然瘦下来并不一定是好事。

特别是计划之外(不是有意减肥)的“突然变瘦”,可能提示身体出现了严重问题。对于这样的情况,医学上有一个称呼,叫“非自愿性体重减轻”。

下面,就让健康榨知机和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非自愿体重减轻,本身意味着什么?



从当前总体的数据来看,非自愿体重减轻意味着死亡和骨折风险提高。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住在养老长期照护机构里的老年人出现非自愿的体重减轻,提示死亡风险提高。

体重减轻还与营养吸收不良有关,而人骨在营养不良的时候就容易骨质疏松、甚至折断,肌肉的强度也会受到影响。一旦需要长期卧床,患者的身体状况与生活体验就有可能急转直下。

非自愿性体重减轻可能有哪些原因?



简单地说,就两类情况:吸收得少,或消耗得多。以下几种疾病都是常见原因。

1. 癌症

说到消耗,就不得不提癌症(恶性肿瘤)。癌症是引起体重短时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占非自愿性体重减轻的15%-30%。

当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开始不受控制地疯狂分裂时,就会掠夺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来支持这种细胞增长。肿瘤还会影响身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引起代谢异常,导致消耗增加。

与此同时,很多癌症患者都出现了味觉改变,部分患者会失去食欲,导致吃得更少。就年龄来说,50岁往后,是癌症高发的年龄。

2. 糖尿病

糖尿病,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当然,现实中一些患者的症状往往并不会这么典型。

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缺乏胰岛素、或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机体不能合理利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因此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哪怕吃得更多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提到,年龄≥40岁就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了。根据2017年的调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30%。

3.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就是俗称的“甲亢”,是指甲状腺过于“亢奋”,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甲状腺素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刺激机体加快代谢速度,代价就是需要机体消耗更多的能量。消耗的能量多了,人体的能量储备减少了,体重就减轻了。

别羡慕,甲亢一点都不好。对于成年人来说,过量的甲状腺素还会导致心跳加快、疲劳、焦虑、失眠等问题;如果情况严重,甲亢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不是什么“减肥妙招”。

甲亢的高发年龄为30~60岁,女性高于男性,但也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4. 抑郁症

精神问题也可能导致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比如抑郁症。

抑郁症可以影响食欲、能量摄入和代谢,从而导致体重降低。大多数人在发生抑郁症的时候会失去胃口,食欲减退并感到厌食。心理上的疲劳和压力,也可能导致人们忽略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吃得随意,“糊弄对付”下就完了,也可导致体重减轻。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某些抑郁药物也可能影响胃肠道的运作和食欲感受,间接影响体重的控制。因此,如果有这方面的困扰,请及时听听医生的建议。

调查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抑郁症发病率达到4.7%。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同时患上抑郁症的几率也比常人更高,这些都是中老年高发的慢性病。

5.   消化性溃疡

常见的消化性溃疡有两种: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
溃疡会导致消化道黏膜受损,影响消化功能,导致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同时,患者常常伴有厌食、疼痛等症状,难以好好吃饭,导致身体缺乏充足的营养供应。
消化性溃疡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居多,男性比女性更多。

6.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以慢性肠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种类型。这是一组少见而复杂的疾病。
注意,这里的“炎症”并不是感染导致的。炎症是一种生理反应,是机体对于损伤组织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而“感染”则是外源性的。
炎症性肠病可导致各种不适症状,例如腹泻、腹痛、疲劳、贫血、食欲减退等。此外,炎症性肠病患者普遍会出现消瘦的情况。原因有多个方面:
  • 首先,炎症会破坏黏膜,影响肠道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 其次,慢性肠道炎症还会引起代谢紊乱,导致能量消耗增加;
  • 频繁的腹痛、腹泻也会影响人的食欲。

此前很多人认为,炎症性肠病不容易找上中老年人,似乎身边认识的患者都很年轻。然而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可能呈“双峰”,50-80岁可能是第二个发病高峰

7. 肺结核“复燃”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疾病,过去叫做“肺痨”,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大量感染者。
肺结核的“复燃”是指经治疗曾经痊愈或基本痊愈的患者重新出现病情的现象。患者最初可能只是出现轻微的症状,但是之后症状会逐渐加重,如咳嗽、咳痰、胸痛等,甚至还可能出现血痰。
要注意的是,没有食欲、消瘦是这一类结核的常见特征,一些患者甚至并不觉得有其他不舒服,只是觉得“最近瘦了”。因此,有肺结核病史的如果出现体重短时间内显著减轻,就要就医了。
8. 长期酗酒
酒精含有热量,而酗酒会导致胃炎,这些都会减少人体对食物的兴趣;人的消化吸收与小肠绒毛上皮息息相关,而酗酒则可能导致肠黏膜糜烂、绒毛上皮脱落……
酗酒与身体健康可以说是“处处对着干”。人到中年,就别太执着于什么酒桌文化。
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吸收不良、其他病原体感染等问题,这里就不一一展开。

50岁后如何健康地瘦、避免不健康的暴瘦?



1. 合理的饮食计划
中年人应当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日常活动强度,合理安排营养饮食,尤其是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饮食摄入。此外,要注意均衡摄入各种营养成分。如果已经有基础疾病,可以去找营养科问一问“该怎么吃”。
2.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燃烧脂肪、维持身体健康。中年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适当限制运动强度和时长,以避免过度损伤关节和肌肉,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建议50岁以上的人,每周保持15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体育活动。
3. 良好的睡眠习惯
失眠会影响食欲。每晚应该保证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睡眠。
4. 戒烟、少喝酒
大量吸烟烟草和酗酒,都可导致体重异常降低。
5. 家中常备电子秤和血压计
买个电子秤是为了了解自己体重的情况,不至于猛一回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又胖了10斤,这样能及时发现异常,如果需要医疗干预,也是为自己争取时间。

至于血压计,到了这个年纪,家庭测量血压是必要的。
6. 注意观察
如果发现近期体重明显减轻,可以仔细观察、记录自己近期的症状和时间,比如什么时候拉水样便了?什么时候看不清东西了?是否有发热、什么时候发热的?
遇到问题不要慌,及时去看医生,让现代医学帮助你了解自己身体出现了什么状况。
另外,你可能还想看:

50岁后高发的5种病
经常手麻,可能是哪些病的信号?

60岁后,身体衰老的现象有哪些?

参考资料

[1]Making Healthier Fast Food Choices. Retrieved Mar 8, 2023 from https://health./healthy-fast-food/

[1]Nicholson BD, Hamilton W, O'Sullivan J, Aveyard P, Hobbs FR. Weight loss as a predictor of cancer in primary ca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 J Gen Pract. 2018 May;68(670):e311-e322. doi: 10.3399/bjgp18X695801. Epub 2018 Apr 9. PMID: 29632004; PMCID: PMC5916078.

[2]Lankisch P, Gerzmann M, Gerzmann JF, Lehnick D. Unintentional weight loss: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The first prospective follow-up study from a secondary referral centre. J Intern Med. 2001 Jan;249(1):41-6. doi: 10.1046/j.1365-2796.2001.00771.x. PMID: 11168783.

[3]Bosch X, Monclús E, Escoda O, Guerra-García M, Moreno P, Guasch N, López-Soto A. Unintentional weight los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2677 patients. PLoS One. 2017 Apr 7;12(4):e0175125. doi: 10.1371/journal.pone.0175125. PMID: 28388637; PMCID: PMC5384681.

[4]Stuck L, van Haaster AC, Kapata-Chanda P, Klinkenberg E, Kapata N, Cobelens F. How 'Subclinical' is Subclinical Tuberculosis? An Analysis of National Prevalence Survey Data from Zambia. Clin Infect Dis. 2022 Sep 14;75(5):842-848. doi: 10.1093/cid/ciab1050. PMID: 34984431; PMCID: PMC9477454.

[5]Sia IG, Wieland ML. Current concepts in the management of tuberculosis. Mayo Clin Proc. 2011 Apr;86(4):348-61. doi: 10.4065/mcp.2010.0820. PMID: 21454737; PMCID: PMC3068897.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2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13(4), 95.

[7]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 & 内分泌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2019).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18(12), 1118-1128.

[8]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抑郁障碍协作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 & 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2021). 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2021).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2), 12.

[9](2016).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西安). 中华消化杂志, 36(008), 508-5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