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红楼|黛玉说病:不识神仙真面目,错把神仙当疯癫

 漫话红楼 2023-03-17 发布于北京

林黛玉见过众人后,述说了母亲从生病到亡故发丧的过程。大家发现她虽然年纪小,却言谈举止非同凡响,但面容和身材都显示出弱不禁风的怯弱来,大家便都看出她有不足之症,便问:“经常吃什么药?为什么没有及时治疗?”

黛玉说:“我从来就是这样,从会吃饭时就开始吃药,至今没有断过,请了多少名医配了多少药方都没用。在我三岁那年,听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坚决不同意。那和尚又说:'既然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都不能好了。如果想要病好,除非从此以后再也不哭。而且,除父母之外,所有外姓亲友,一概不见,才能平安度过一生。’疯疯癫癫的,胡言乱语说了这么多,谁也不信他。现在还在吃人参养荣丸。“

贾母说:“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漫读君简评:

作者行文,有时候为了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难免也有自相矛盾之处。前面说了,黛玉打定主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里却自顾自地把癞头和尚的事情说了出来。

按理来说,别人问病,黛玉只需要直接回答“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即可,这才符合她“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的心理。然而,黛玉却把曾经遇到个疯和尚的事说了出来,却又说“没人理他”,等于是说了一堆废话。

通常这样不信不理的事是不会放在心上的,更不会拿出来说,作者安排黛玉说出来,当然是有深意的。

拥有上帝视角的读者都知道,黛玉是绛珠草转世,而她转世的目的就是还泪,泪尽之时,即是仙去之日。所以,常哭与“一生也不能好”是命中注定。

读者是怎么把黛玉和绛珠对上号的呢?这便是黛玉提到癞头和尚的原因之一:作者借她之口,说明她就是转世的绛珠。

除此之外,作者还有更深的用意。

我们知道,这癞头和尚是茫茫大士幻化的,本是天上的神仙。他原本的样子是“骨格不凡,丰神迥别”。为了到人间度脱有缘人,特意幻化成“癞头跣脚”让人嫌恶的样子,而且说话还“疯疯癫癫”。

茫茫大士为何要自毁形象?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世人不要以貌取人,尤其是读书人,更要懂得透过表象去看本质,因为读书是为了明理,读书人应该比普通人更明理,更不会被表象所蒙蔽。

林家是书香世家,林如海又是探花郎,属于典型的读书人。如果林如海都以礼貌取人,那么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很不好了。

但偏偏林如海就是以貌取人,把癞头和尚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癞头和尚的话里,有一句特别重要:“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黛玉只能生活在林家,林家才是最适合她的安身之所。

但是,林如海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把黛玉送到千里之外的贾府,离林家很远很远。

这不正是把黛玉往黄泉路上送吗?

但凡林如海能听进一点癞头和尚的话,也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来。

所以,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其实是父亲林如海一手造成的。如果他不是以貌取人,如果他肯用心想想为什么这么怪异的事会发生在他眼前,他就不会错把神仙当疯癫,也不会把女儿送上黄泉路。

虽然林黛玉的命运早已注定,但作者写这一笔,其用意就在于批判林如海这样呆板不明理的读书人。

如果我们把林如海对待贾雨村的态度,和对待癞头和尚的态度对比来看,就会发现,作者对他的批判尤甚:错把奸人当君子,不识疯癫是神仙。

看人只看表面,林如海和贾瑞并没多大区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