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80吴聪.教育见习有何心得:W同学个案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3-17 发布于江苏

      教育见习往往会给人带来丰富的心得体会,下文从备课、教学,以及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四个方面,分享第一次参加教育实习的心得体会。

理解了备课的意义

        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可以反映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总体设计和思路,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尤其是教学态度认真与否的重要尺度。所以,备课要有教学理念的思考。在备课时需要思考自己在这节课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它需要在什么理论的支撑下设计完成,再基于自己的认识,教学理念去建构目标具体实现的过程。如果上课只会念PPT,教学方法单一且没有新意,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而自己却回答不出来,那么就会失去学生的信任。同时,备课要有要有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能够简捷地反映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线索,给学生们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去强化对于重点知识概念的记忆。 

      教育见习是难得的一次学习机会,我们需要学习的有很多,上课前的准备上课时应该怎么做,课程结尾应该怎么做,在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同时还得熟悉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和了解的要分清明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践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

领略了教学的技艺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授课老师的眼神、动作、语言和神态都需要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配合完美,需要思考要用什么样的眼神和动作对学生的回答和思考进行鼓励和引导,怎样像学生传递自己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教学心情和课堂气氛,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学生在眼神、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观察时,我能够比较全面有条理的用听课记录本记录课堂的流程与具体内容,但很多时候并没有跳出学生身份,在从学生变为老师的身份转变中感到比较不适应,会不自觉的记录课堂的知识重点而非课堂的流程特点。来见习是需要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老师,而不是学习高中的知识点。在后期才开始把重点放在带教老师的教学过程是如何设计,他是如何将习题讲明白,如何潜移默化的让学生用学科思维思考问题……这学期的见习并没有实操课堂,希望在下学期的实习中能够比较顺利地转变心态,做好完备的工作去进行实操讲课工作。 

      在听课之余,我能够通过交流搜集教育活动相关信息,听到了除了带教老师班级的其他公开课。但同时与带教老师的交流较少,忽略了带教老师能够指导的一线教学经验。在与其他实习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发觉有的同学已经通过主动沟通在这次见习中得到了试讲课的机会,需要向其他同学学习主动交流,争取实践机会获取经验。     

明白了儿童的心理

      见习中我理解了小学儿童天性好动的特点,注意力很难集中,尤其是长时间集中。因为他们一节课只安排40分钟左右,所以在规划教案的过程中,要简明扼要地总结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和要点,在课堂上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当堂的内容当堂掌握。同时,小学的课堂要强调生动有趣,教师的ppt需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合。教师可以运用音乐,动画等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因为,小学儿童的大脑发育还不够健全,随之而来的特点是活泼而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课堂调控力强,教学过程需要考虑添加一定的趣味性,吸引小学儿童的注意力。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很好的把握课堂气氛,既不能太闹,也不能过于沉静死板。我在整个见习过程中听了好几位教师的课,尽管方式不尽相同,但各有千秋,效果都很好。  

      在课堂教学以外,人际沟通也是关键。沟通不是单独的行为。教师需要与学生沟通,与同事沟通。在与学生沟通时需要注意自己的姿态,多尝试用学生的眼光和视角去看待问题再尝试解决,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很重要的。沟通可以帮助师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有利于教学实践的进行。在讲课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被学生指出来更不能刚愎自用,指责学生,这样会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也会使师生关系变得恶劣。另外,在与同事沟通时也需要互相配合各自工作进行教学研究活动与班级管理。 

反思了举手的问题

      在见习的过程中,课堂里学生举手却回答不出问题的情况令我印象比较的深刻。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表现的异常的活跃,当老师提出一些要求时都能积极的投入,对于回到问题也是争先恐后,整个小学教学课堂朝气蓬勃,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但在听课时观察到,并不是所有举手的学生都是真正会老师提问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甚至一个字一点说不出来,这与我们经常讨论的国内学生会却不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完全相反。

      目前社会上大家的主流观点是:不管会不会,先举手。诚然,没有举手,就没有发言权。人类所有的竞争,都是小概率成果、稀缺机会的竞争,商人赚钱、科研突破、考清华北大,无一不是如此,足可见争取的重要性。每举一次手,就代表争取一次机会,增加频次,是放大概率的唯一有效办法。但这样的所谓好处大多是从个人来看,如果什么都不会却在课堂上贸然举手发言,最终只会拉低整堂课的进度。那么,对于课堂举手发言,正确的态度我想应该是勇敢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与人生所有的考验一样,举手就意味着可能会错。但是,敢于暴露自己错误的时候,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真理。尤其是一个学生,课堂上答错了意味着有机会面对面接受老师的纠正,针对的解答。

      我们可以猜想到,有些学生其实是为了表现自己而去抢着举手发言,而这不过是低效率的闹腾,与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稍微多思考一会的初衷背道而驰。一个班里学生的水平是不同的,而老师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思考、接受能力,如果个别孩子毫无章法的“抢答”,会干扰中等以及偏下水平孩子的思考,对于整个班级是不利的,对于其他孩子也不算公平。

      见习中我不断地领悟到,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在教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这才是教师工作最伟大的意义所在。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