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早的快递业务,从天津寄件到山东德州要用四天时间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3-17 发布于天津

(天津邮政博物馆)

天津解放北路上有一幢青灰色古典欧式洋楼,正门上方挂着范曾题写的“天津邮政博物馆”匾额。这是一幢方方正正的老建筑,楼角有通往二楼的户外楼梯,配上青灰色砖墙,看上去恍如城堡。博物馆里展示着秦汉时期的车辙石、唐代砖画、清代大龙邮票、中华邮政运邮马车等文物,还陈列着不同历史时期与邮政有关的通告、通令、公函,近代邮政创办的英文档案等资料。

中国第一个邮政代办机构、第一部邮政规章、第一条邮路、第一张邮政资费表、第一套邮票,都诞生于天津。天津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当年是世界上最长的陆路邮路;京津空运试邮,是中国第一次航空邮运。

1861年,上海英租界以方便侨民国际通信为由,设立“大英书信馆”,执行英国的邮政章程,贴英国邮票。这件事得到了清廷的默许。此后,法、美、日、德、俄等国也都在租界里开设了自家的邮局,命名为“客邮”。这种快递业务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的状态。

但是这也带来很多隐患。比如甲午战争时期,大量日本浪人到中国刺探情报,很多信息就是通过日本人在中国的所谓“客邮”传递的,清廷对此无计可施。1903年,清廷照会各国要求撤销在华“客邮”,但无人理睬,最后不了了之。建立大清邮政局,规范邮政业务的想法由此产生。

(清末天津海关大楼)

1878年初,清廷总理衙门采纳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建议,并征得李鸿章同意,决定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营口、烟台、上海五地试办新式邮政业务,赫德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负责具体事物。

德璀琳在津海新关大公事房内(今营口道2号天津海关)设立了“天津海关书信馆”,相当于中国第一家“快递公司”。随后的第一件事,他向英国德纳罗公司寄去了定制邮票的订单。当时世界各国邮票都仿造英国黑便士,以君主头像为标志。而对大清子民来说,君主十分神秘,头像怎能随便印刷?所以德璀琳在订单中也强调,不能用头像作为主图。

不久后,德纳罗公司将8幅设计图呈交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这些图案几乎完全相同——中心为阴阳符号,周围以花叶装饰,两边各有一条并不起眼的龙。赫德否决了这个方案。大清海关又自行设计了三款邮票草图,即蟠龙、宝塔、万年有象图,再从这三款中进行筛选,最终选取了象征帝王的蟠龙图案。

(大龙邮票)

设计图送到上海,上海海关造册处以蟠龙为图案印制了一套三枚邮票。这套邮票是中国第一套邮票,被今天的集邮界称为“海关大龙”或“大龙邮票”。邮票上“大清邮政局”五个字十分醒目;图案正中是一条腾云驾雾的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上方标有“CHINA”英文,下方标有“CANDARIN(S)”,代表“海关关平银·分银”。绿色的是一分银,寄印刷品;红色的是三分银,寄普通信函;橘黄色的是五分银,寄挂号信。

大龙邮票先后发行三次,总印量约一百万枚,印版已经被印坏了。需要继续印制时,照原图又重新雕刻出新印版,但印出的邮票票幅比第一版稍小,颜色也有差异,绿色一分银、紫色三分银、黄色五分银。这版邮票纸质白而薄,有水印太极图,迎光一照便能显现。

(拨驷达局大楼)

经营了一段时间后,天津海关书信馆改名为“海关拔驷达局”,这个名字看上去不知所云,其实是由英文POST一词音译而来,意思就是海关邮局。也就相当于最早的快递公司。

邮局业务发展很快,天津海关大公事房已不能满足日常业务需求,海关拔驷达局在法租界大法国路(今解放北路北段)建起了一幢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的大楼,竣工后,拨驷达局搬到这里办公。这幢大楼就是现在的天津邮政博物馆。

当时想进邮局当邮差,也就是现在说的快递小哥,要通过法语和英语考试,因为电报要用法语来书写编译。邮差学徒时每个月挣两块大洋,转正后能挣到六七块大洋。一块大洋能买一袋儿洋白面,或者五六个人到中档的西餐厅吃一顿西餐。干到邮差长,月薪能涨到72块大洋,就属于高收入阶层了。

(清代快递小哥)

邮差分快班和慢班。慢班,邮差挑着扁担,扁担两头挂上邮件,徒步走4天,能从天津走到德州,210公里,确实属于“慢递”;快班,邮差单人背一个小邮包,但也没有车马,早晨从德州出发,晓行夜宿,36小时赶到天津,在当时算是“快递”了,现在看还是“慢递”。

大清邮政官局于1896年成立,取代了海关邮政,天津海关拔驷达局也改名为大清邮政津局。一年后,清廷设立邮传部,作为邮政主管机关,厘定邮政制度,开辟陆上骑差邮路,组建海上邮路,大量发行邮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邮政”变为“中华邮政”,邮政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文:何玉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