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之:心

 壹团和气养形神 2023-03-17 发布于湖北

       心居胸中,心包围护其外,心主血脉,为生命活动的中心;又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通于夏气。心不受邪,外邪入侵,多为心包所受。心之本脏病多起于内伤,如禀赋不足、脏气虚弱、病后失调以及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均可导致心阴虚或心阳虚。若思虑太过,气机郁结,津液凝聚,生痰化火,痰火上扰,或气滞脉中,瘀血阻络,或饮邪阻遏心阳,可出现心之热证和实证。临床常见血脉运行障碍和情志思维活动异常表现。

       (一)辨证原则

       心病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证有阳虚(包括气虚)和阴虚(包括血虚)两类,亦可阴阳两虚并见。实证为痰、火、水饮、瘀血等病邪的阻滞,也可相兼为病。

       (二)辨主症

       1、辨惊悸、怔忡 两者均指心慌、心中悸动的症状,是“心脏之气不得其正”所致。辨证当分虚实。虚证由气血阴阳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而致心神失宁。实证多因痰火、水饮、血瘀等邪导致心神不安。

       2、辨真心痛 《灵枢·厥病》云:“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说明真心痛是一个严重的病证。多由气血瘀滞,心脉痹阻不通所致,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但以实证为主。临床应辨清寒邪、痰浊、瘀滞、阳虚的不同。

       3、辨昏迷、虚脱 昏迷是指意识消失,神志不清的症状,多属邪实闭证,可见于温热病、真心痛等疾患的严重阶段,临床应辨清热闭、痰闭、寒闭。虚脱表现为神志烦躁不安而意识尚清,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大汗淋漓,呼吸短促,甚者神志昏昧不清,脉细微欲绝,多为阴阳衰竭,尤以亡阳为主。

       4、辨水肿 由于心阳不振,而致脾失转输,肾失蒸化,气不化水,水液内停而为饮,或泛溢于肢体形成水肿,其肿以下肢为甚,并可延及腹部,甚至全身皆肿,面唇发绀,颈脉动,胸闷心慌,短气不足以息。

       5、辨失眠、健忘 两症常相兼见,多因心脾两虚,心肾不交,或痰热上扰,导致阳不能入于阴而致。

       (三)治疗原则

       虚证分别用温阳、补气、滋阴、养血法。实证宜予清火、涤痰、化饮、行瘀法。若热陷心包者,当清心开窍。心神不安者,宜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虚实夹杂者,又需兼顾调治。

       (四)辨治概要

       心病辨治概要见表。

心病辨治概要

  

     (五)临证备要

       1、注意心之气血阴阳虚弱的侧重。心气虚与心阳虚: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两证虽有区别,但亦有一定的联系。如心气虚日久,可发展为心阳虚,而心阳虚必兼有心气虚的症状。故心气虚病轻而势缓,心阳虚则病重而势急。心血虚与心阴虚:心阴虚可包括心血虚,心血虚进一步发展耗伤心阴,可成为心阴虚。心血虚一般无热象,常与脾虚证并见,故又称为心脾两虚。心阴虚大多兼有热象,每影响肝肾之阴,而出现阴虚内热证。故心阴虚比心血虚病情深重,累及脏腑较多。

       2、注意证与证之间的转化与合病。心系病证除了虚实之间的转化外,实证之痰、火、瘀,虚证之气、血、阴、阳亏虚,均可相互兼夹与转化。如火盛灼津为痰,则痰火互结;痰浊久留,气滞血瘀,则痰瘀又每互兼;心阳虚弱与水饮凌心可互为因果;心阴虚又可与痰火扰心相兼同病。气血阴阳的不足亦常同时并见。因而在治疗上应予兼顾。若气血阴阳俱虚者,应调和阴阳,培补气血,如炙甘草汤、十全大补汤等均可随证选用;心血瘀阻证伴有气滞者,适当加行气药;夹有痰浊者,需伍以通阳泄浊化痰之品等。

      3、注意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在辨清心系病证的同时,还需注意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如心脾同病,可表现为心脾气血两虚;心肾同病可表现为心肾阳虚、心肾阴虚、心肾不交。心火亢盛者每易引动肝火上亢,表现为心肝火旺;心血瘀阻者与肺的治节有关,可表现为心肺同病等。在选方用药时应统筹兼顾。

      4、酌配安神之品。心藏神,心病则心神不宁,故心系病证一般可加入宁心安神之品。虚证可佐养心安神之品,如酸枣仁、柏子仁、茯神等,或参入酸枣仁汤意;实证均可加入重镇安神之品,如龙骨、牡蛎、磁石等。

      5、注意心系病的危重证候。心阳虚或阴伤及阳者,可导致心阳浮越,发生心阳欲脱之变。心血瘀阻证,若猝感寒邪,寒瘀闭阻心窍,可以骤然发生真心痛,或心阳暴脱的险证。再如热陷心包证,若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可出现内闭外脱的危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