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世纪的起点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点则有各种说法,但大多认为在15世纪。因此,中世纪长达千年。同时,中世纪说的是欧洲的历史,是一个大洲的一千年。空间和时间上如此宽广,因此任何概括性描述都难免简单化、标签化、捉襟见肘、破绽百出。 关于中世纪,有两个常见的描述:一片黑暗;教权高于王权。 一片黑暗是相对于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以及后来的启蒙时代而言的。启蒙哲人持一种漫画化的历史理解:早期是东方式的宗教统治,然后希腊出现了理性之光,驱散了黑暗;随着基督教的扩散,欧洲又陷入了黑暗,然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出现,光又照亮了大地。 这一历史图景不能说全无根据,但肯定是过分简单化的。我们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纠正这一描述。 在时间层面,有必要对中世纪作出“早期”“中期(全盛期)”“晚期”的区分。 中世纪早期确实是一个文明衰退的时代,西罗马帝国的躯体上兴起的蛮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明显衰退了,并在9世纪左右,以法国为中心,逐渐形成了最典型的中世纪封建制度。此时,政治关系简化为私人效忠关系,城市生活、市场经济被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庄园经济取代,文化上,贵族普遍是文盲,古典文献大量消亡,或者被遗忘在地窖里,只有宗教人士有那么一点知识。 中世纪盛期各方面都在恢复。城市的独立性,市场经济有所恢复,大学出现了,因为在西班牙和东方的军事活动,西欧和地中海世界有了密切接触,古典文献又从拜占庭、阿拉伯世界回来了。 晚期的中世纪是个复杂的时代,文艺复兴前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就活在这个时候。比较重要的事件是黑死病,而大航海时代也拉开序幕了。 所以,真的称得上一片黑暗的似乎只是中世纪前期。 但如果注意到空间维度的复杂性,那么“中世纪前期一片黑暗”这个说法也要被大大弱化。 古典时代,西方文明的中心是地中海世界。西欧(更别提北美)在那时只是蛮荒的边陲地带。但由于现在历史书写的权力主要在英(美)德法等西欧国家手上,同时中世纪已经出现了这几个西欧国家的雏形,因此整个中世纪历史书写的中心被放到了西欧,长期存在的东罗马帝国,以及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罗马帝国疆域和古典文化的阿拉伯世界则只是作为沉默的背景存在。 于是,我们不自觉陷入了一种错位的对比:以中世纪的西欧对比古典时代的地中海世界,由此产生了明显的落差感。但如果西欧对比西欧、地中海世界对比地中海世界,则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似乎没有特别明显的退步,甚至对西欧而言,还有一些进步,可以说是从野蛮人进步到了半野蛮人。 就地中海世界的衰败而言,相比西罗马帝国的覆灭,阿拉伯人的打击可能才是决定性的。 这是第一个迷思。第二个迷思是,教权高于王权。 |
|
来自: skysun000001 > 《文史哲理论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