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小安 | 学术的边界:《学术志:田野、星空与飞燕》

 扫地僧一一 2023-03-17 发布于江苏

行走,总是流动的,也是改变的;学人是一辈子在行走的,行走是在大地上的;燕子是季节性迁徙的,迁徙是飞越时空的:是谓《学术志:田野、星空与飞燕》。顾名思义,本书既是笔者关于专业学术的历史书写,也是笔者关于从事专业学术活动的智识书写,由《田野集》《星空集》《飞燕集》三部分构成。《田野集》是笔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荷兰、英国、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长期从事田野调查的系列札记;《星空集》是中文序言、书评、寄语与致辞;《飞燕集》则是笔者离开燕园、加盟华园后创作的赋能与超越的新诗。本书为笔者同时出版的《学人记:大地的思想与行走的历史》姊妹篇。

本书融思想和文化、学术与文学于一体,每篇皆属匠心之作,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在国内整理发表。适合对人文学术、研究方法论与社会人生,特别是跨文化交流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图片


序:学术的边界

同样的人与事,有时候,在这里是中心,在那里却是边缘;在那里是中心,在这里却是边缘。同样的事与物,在那里曾几何时是中心,如今却是明日黄花;在这里如今成为中心,曾几何时却备受冷落,甚至被排斥。这是全球史一元性叙事与人类文明史多样性发展一个非常有趣的动力悖论与生态错位,也是每一位全球学人认知判断所面临的深刻局限和智识陷阱,甚至是严峻考验。

学人是专业的,也是志业的;学术是神圣的,也是经典的。学术志,既是学人关于专业学术的历史书写,也是学人关于从事专业学术活动的智识书写。学人与学术之间,学术与学术志之间,专业学术的书写与专业学术活动的书写之间,实际上是一体性的关联,彼此成就、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学人的作品,作者往往同时是第一位读者,也是第一位批判者。虽然作者不是自己作品的最后判官,其实好坏与否,作者心里最清楚,因为思想的过程与成文拷问的历程,自己是最明白的。

为了做一位称职的学人,几十年来我始终相信并奉行一个基本信念:认真阅读,认真反思,认真书写,认真做自己。没有剪刀加糨糊,没有偷工减料;没有精致洗稿,没有投机炒作。如今回首审视,这些我应该都努力做到了,经受了考验。不仅如此,其实对于每一位严肃的学人,这既是操守,更是专业挑战;既是悖论,更是惊喜。

正统的观念里,学术是学院的和象牙塔的;然而,学院的和象牙塔的学术,始终都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某种意义上,学术之外,有时往往指向的都是学术之内;弦外之音,或者画外之意,有时每每揭示的却是背后的真谛。如果说,这仍只是表现的方法,修辞的技法,或者工具的手法;那么,作为研究的过程、酝酿的过程、铺垫的过程、创造的过程,甚至蜕变的过程,则是实实在在的、不能逾越的,最终都是关于学术底蕴与气象、探索和依托等根本性问题。在主题的范畴里,方法与过程,都是统一的。固然,有时候,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然而,同样地,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已然成为科学与哲学方法论常识。

几十年来,我一直专注于所谓专业的学问,始终谨防自己滑入非专业的功名利禄陷阱。除了专业学术研究,其实自己始终都没有停止过严肃的思考与写作。如今看来,这应该同样构成专业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三四十年里,行走的时候,思想的时候,书写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在写一部著作,是奔向书写一本书的目标指引。反过来,如果当初潜意识里,果真如此,那么,这本书很可能永远不会面世了,至少不会以如此形式面世。这部书,竟然不知不觉地写了三四十年,虽然很吃惊,但是不后悔。千头万绪中,整理出版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挑战。

《学术志》是《学人记》的姊妹篇,两部书互为补充;在某种意义上,《学人记》长篇导论同样适合《学术志》。《学人记》侧重思想与文化的主题,是学人思想学术主题的记录,由《行走的思想集》和《历史的文化集》上、下两篇组成。《学术志》侧重专业研究与专业活动的主题,是学人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记录,由《田野集》《星空集》《飞燕集》三篇构成。

《田野集》是我 1994—1997 年在海外研究的系列札记,对我很重要,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专业笔记。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专业笔记,其实,我当时记录了厚厚的十几本,这些都已经反映在我的专业学术出版中了。可以说,《田野》是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田野调查的副产品,当然也是第一次整理出版。加盟华侨大学第一个寒假里,闭关把《田野集》整理完毕后,我心里那份如释重负的欣喜感,自己最清楚意味着什么。本来,拙诗集《燕寨集》出版后,我是发誓不再写诗的,而且几乎一贯说到做到。欣慰的是,《飞燕集》喷薄而出,自然而成,一点儿都不是勉强或应景之作。《飞燕集》收录了 23 首新诗,绝大部分是我加盟华侨大学后所作的。某种意义上,至少对于我个人而言,《飞燕集》既是救赎,又是赋能;既是惊喜,更是超越。

学人是一辈子在行走的,行走是在大地上的;燕子是季节性迁徙的,迁徙是飞越时空的。大地与天空之间,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暴风骤雨,在所难免;黑夜里,肯定也会有星光灿烂的时候。遇见了,便是惊喜与生动;走过了,又将重新出发。

路有多远,我不知道;天有多高,我更不知道;山那头是什么风景,我不知道;海那边是什么风浪,我更不知道。

是为序。

吴小安

2022 年 7 月



图片

目录速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图片
推荐辞
图片

图片

这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作品,名副其实的“诗和远方”。异国游学的心路历程、读书研究之所感所获,以及学术驿站经停处的诗情画意,折射出一代学人的成长路径,引发朋辈共鸣。至于能否在平实与浪漫兼具的文字中,隐约体验到某种深沉的历史感,那就要看读者的功底了。

——陈春声,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历史学系教授




图片



图片

与中国传统的士人不同,当代知识分子既要是一位好学深思的书斋学者,也应是一位从事田野调查的行者。吴小安作为一位出色的东南亚史、华侨华人史研究者,从这本《学术志》中,我们可以感受他的学术之旅。

——荣新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图片



图片

不断成为下一个自己,在接触探索中,刚刚养成的新习惯,又成了旧习惯,更琐碎,更敏锐,更灵活,总在感觉脆弱与疲惫的时刻,迸发明天的热情:向野穿新古,披星过亚欧;诗人曾到此,富贵岂能留?

——石之瑜,台湾大学政治学系讲座教授




图片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应该如何与国际学术界交往?这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必然牵涉学者个体怎么做、怎么想、怎么感知的实践问题。吴小安的《学术志》展示了一位学人三十年来在跨国间不断反思、探索的过程。该书为我们思考如何培养兼具严肃学理和丰富心性的跨国人才,提供了具有样本意义的参考资料。

——项飙,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吴小安(1965—),厦门大学学士、硕士,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先后受邀赴阿姆斯特丹大学、耶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新西兰梅西大学、荷兰皇家科学院东南亚暨加勒比海研究院,以及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澳门大学客座研究,凡十四年。历任厦门大学助教、讲师,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人文特聘教授,兼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2022年起,担任华侨大学讲席教授兼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创院院长。

中文专著为《区域与国别之间》《学人记:大地的思想与行走的历史》。英文专著《华人商业与马来属邦的形成 1882--1941》荣获提名并最后入围美国“亚洲学会” 2005年度东南亚研究最佳著作奖 “Harry J. Benda Book Prize” 全球六部著作短名单。共同主编四本著作,主持两卷本合作译著《东南亚的贸易时代》,参加撰写《剑桥全球移民史》第二卷,出版诗集《燕寨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