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大师之路•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五大作品

 云语禅心 2023-03-17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1

贝聿铭(1917~2019)

“贝聿铭给予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始终关注他的建筑周边的环境,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他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诗一般的境界。”这是1983年国际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授予贝聿铭时的颁奖词。这个奖也为贝聿铭的世界建筑大师地位奠定了基础。

文章图片2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模型

他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上,贝聿铭是一个特殊的、超越了时代的存在。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他,始终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他的作品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不仅体现在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的广泛使用上,更重要是他在现代主义建筑之上注入东方传统文化,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

文章图片3

贝聿铭在扩建完成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前

奉行“以光线来做设计”的原则,给人以时尚、光鲜、新颖的感觉。他曾说过,“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文章图片4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几何构图手法

贝聿铭运用几何构图的手法无无与伦比,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建筑的外观总以简洁硬朗的几何造型与线条来表现,充满现代感。

文章图片5

贝聿铭在苏州

“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我虽然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文章图片6

少年的贝聿铭在狮子林

贝聿铭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江苏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苏州古典园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文章图片7

贝聿铭在美国

美籍华人建筑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贝聿铭于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

文章图片8

贝聿铭在美国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曾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1988年3月,为表彰贝聿铭在卢浮宫扩建工程中的卓越表现,法国时任总统密特朗在竣工的金字塔内,向贝聿铭授予了法国最为尊贵的荣誉骑士勋章,1989年日本帝赏奖。2009年,他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文章图片9

70多年来,这位建筑界的华裔奇才为世界带来了各种精彩绝伦的百余部杰出作品。他的建筑作品遍布全球,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卢森堡、卡塔尔等国家。

贝聿铭作品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1978

位于华盛顿,东侧为美国国会大厦,西侧为原美术馆,总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1978年建成开放。1978年建成开放。项目位于华盛顿著名的国家广场中轴线上,贝聿铭通过巧妙的设计一项项解决掉棘手场地问题,最终呈现出一个杰出的建筑。这个项目屋顶结构也成为了贝聿铭作品中的标志性元素。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贝聿铭画在信封上的手稿

贝聿铭首先通过将梯形分割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解决了场地不规则的问题他后来回忆道:“我在信封背面画了一个梯形,在梯形上画了一条对角线,由此产生两个三角形。这就是设计的开始。”

文章图片19

建筑平面构图手稿

1968年秋,贝聿铭和他的设计团队探索了新建筑中的平面的几何结构。他们研究了建筑立面的各种想法,研究了如何将光线引入博物馆以活跃其内部空间,并照亮艺术作品。

文章图片20

建筑立面构图手稿

1969年,经过完善后的方案已经十分接近最终的形式。建筑师最初构想的两个三角形被拉开,以创建一个空隙,强调两个空间的分离:一个用于博物馆的公共展示功能,另一个用于研究中心的办公。三座塔楼开始出现在等腰三角形的角落,平衡了西馆的东西轴线。

文章图片21

完成的方案总平面图

文章图片22

模型是东馆建成后美术馆的全貌而制作。左下角为第一版方案,面向第三街和广场的外墙都有深凹的窗户,形成格栅状的图案。但在最终版本中,如右下角所示,第三街的立面变成了一个光滑的平面,由大胆的水平条大理石连接。广场立面被改造成一面窗户墙,部分向后倾斜以反映建筑的几何形状,一扇用于照亮内部图书馆的高窗突出于顶部。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上图是贝聿铭邀请艺术家/建筑师保罗·史蒂文森·奥莱斯(Paul Stevenson Oles)来绘制透视图,意图描绘出建筑材料的纹理和空间中的光线效果。在奥莱斯绘制的图纸中,天花板似乎压倒了内部,创造了建筑师担心的“谷仓般的”氛围。这个发现导致了贝聿铭团队对中庭设计的重大反思。

文章图片25

最后,转向建筑原初的三角形主题来解决问题:一个由钢框架模块组成、雕塑般的屋顶结构由此诞生,每个模块的底部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两边的比例则与建筑本身一致,为2:3。在屋顶框架的最终设计中,管状铝条被放置在玻璃板上,以减少中庭的眩光,但不会减少进入空间的光线。

文章图片26

建成后的天窗

文章图片27

手稿与实体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文章图片34
文章图片35
文章图片36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文章图片40
文章图片41

东馆的设计对西馆的对称性作出回应,并延续了东西馆之间的轴线。新旧建筑通过广场下的一个地下隧道结合成一个整体,这个隧道由棱柱体天窗、水墙以及提供了餐饮或其他服务的设施激活。

文章图片42

广场采光天窗

文章图片43

广场瀑布

文章图片44

地下休息区

香山饭店·1982

香山饭店是一座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贝聿铭试图“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表达出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之路的思考。用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文章图片45

平面图

文章图片46

从流华池远望主体建筑

文章图片47

流华池一角

文章图片48

香山饭店主体建筑

建筑的前庭、大堂和后院,分布在一条南北的轴线上。空间序列的连续性,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庭院深深的美学表现。“曲水流觞”流华池中心有小桥与平台相连——仿王羲之《兰亭序》中“曲水流觞”之意。

文章图片49

流华池边的银杏树

文章图片50
文章图片51

建筑局部

文章图片52
文章图片53
文章图片54

建筑结合地形,巧妙地营造出高低错落的庭院式空间,匍匐在层峦叠翠之间,如同植物漫地生长。这座依偎在香山怀抱的建筑,为了保留珍贵的古树,局部建筑形体错动挪让,在造型上获得了园林建筑的性格。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文章图片55

庭院石景

文章图片56

飞云石

在平面布局上,沿用中轴线这一具有永续生命力的传统。院落式的建筑布局形成了设计中的精髓:入口前庭很少绿化,是按广场处理的,这在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中是没有的,但着眼于未来旅游功能上的要求;后花园是香山饭店的主要庭院,三面被建筑所包围,朝南的一面敝开,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由于中间设有“常春四合院”,那里有一片水池,一座假山和几株青竹,使前庭后院有了连续性。

文章图片57

四季厅冰裂纹地毯

文章图片58

四季厅石景

文章图片59
文章图片60
文章图片61

整个香山饭店的装修,从室外到室内,基本上只用三种颜色,白色是主调,灰色是仅次于白色的中间色调,黄褐色,用作小面积点缀性,这三种颜色组织在一起,无论室内室外,都十分统一,和谐高雅,使来到香山饭店的人们,看到每一个细小的部件都不会忘记身处在香山饭店,这一点看起来似乎简单,但最难做到。

文章图片62
文章图片63
文章图片64
文章图片65
文章图片66
文章图片67
文章图片68
文章图片69

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像是用青砖填写在粉墙上的《忆江南》,残雪、白墙、翠竹、庭灯、苍松。

文章图片70

赵无极的泼墨作品

文章图片71

著名旅法画家赵无极对挚友贝聿铭的建筑杰作尊崇备至,为了保持与整个建筑的协调,他舍弃了所有具象的形态和浓艳的色彩,用纯净的水墨,泼洒出一幅国画极品,成为香山饭店的一部分,两位大师超凡暗合的艺术境界一时传为佳话。

文章图片72
文章图片73

香山饭店是他离开中国以后回来做的第一个项目。对于贝聿铭来说有很深的情节,贝聿铭曾经说过,香山饭店在他的设计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他在这个饭店上当初所下的功夫,要比他其他的作品都多。他在设计香山饭店的时候,希望能够融入中国建筑的灵魂,能够赋予建筑更多的人文情怀。这个项目建成后存在很多争议的地方,首先建筑风格存在争议,有很多人认为是中式建筑也有人认为是中西方融合的现代建筑。其次他对香山饭店的施工质量和现场施工管理及投入使用后的续管理等工作并不是很满意。最后他也认为“香山这树木、水都是很美啊,很多树木啊几百年了,完美得不得了,所以香山这个挑战最好是不动它,所以摆一个建筑在里面,我觉得已经错了,香山饭店我不应该做,可是已经做了”。他觉得有点遗憾。香山饭店完工以后,他再也没有回来看过香山饭店。

文章图片74
文章图片75

巴黎卢浮宫馆金字塔·1989

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

文章图片76

作为卢浮宫主要入口的玻璃金字塔是贝聿铭最重要作品之一。卢浮宫博物馆对贝聿铭及其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予以高度评价,称贝聿铭“赋予了卢浮宫一颗心和一个肺,帮助卢浮宫成为当今世界头号博物馆”;贝聿铭是“具有漫长而丰富的职业生涯、并具有远见”的建筑设计师,他将博物馆进行了永恒的塑造,大胆地将古老的卢浮宫引入现代化。

文章图片77
文章图片78

这个标志性的建筑已经成为博物馆和巴黎市的代名词。水晶玻璃结构与博物馆的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完美地并置,与著名的吉萨金字塔的比例相吻合。这座金字塔高22米,两侧倾斜30米,吸引着游客到地下探索这座历史博物馆。

文章图片79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于1989年3月落成,有效缓解了参观人流,合理利用了闲置空间,使得卢浮宫拥有重要的人流枢纽和浑然天成的花园及采光设施等。这就是卢浮宫的“心”和“肺”。贝聿铭本人还建议对玻璃金字塔进行必要的翻新,相关工程已经完工,使得卢浮宫有能力接待更多游客。2018年卢浮宫博物馆参观人数突破千万人次。

文章图片80

这一设计最初在法国却遭到了众多非议。法国各大主流报纸都嘲笑他,法国文化部长更是公开批评,卢浮宫前的这座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文章图片81

贝聿铭这样说:“当时对于这个项目的批评声,令我难以独自承受。但人应该坚持,不应该随便放弃自己的原则。当然可以有很多种坚持的方式,很多说服对方的方式。但那并不是说,我的坚持和要求会打折扣,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文章图片82

面对压力,贝聿铭将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坚持将自己的设计完善并建造出来。结果,金字塔的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和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了巴黎的标志。法国人还称赞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他曾说过,“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文章图片83
文章图片84
文章图片85

1988年3月,为表彰贝聿铭在卢浮宫扩建工程中的卓越表现,法国时任总统密特朗在竣工的金字塔内,向贝聿铭授予了法国最为尊贵的荣誉骑士勋章。

文章图片86
文章图片87
文章图片88
文章图片89

2019年3月29日,法国卢浮宫纪念玻璃金字塔入口纪念落成30周年。时间证明了贝聿铭的正确,反对和质疑之声早已平息,玻璃金字塔成为了巴黎的地标建筑。

香港中银大厦·1989

中银大厦(Bank of China Tower)是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位于香港中西区中环花园道1号,地处中区经济和金融核心地带。

文章图片90

1989年建成,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全亚洲最高的建筑物。

文章图片91
文章图片92

因香港回归的背景,中银大厦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中银大厦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让殖民地的其他标志性建筑相形见绌,而且还象征香港美好的未来前景。贝聿铭说,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雄心”。

文章图片93

苏州博物馆·2006

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成立于1960年1月1日,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府。2006年10月6日,新的苏州博物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是收藏、展示、研究、传播苏州历史、文化、艺术的地方性综合性博物馆。

文章图片96
文章图片97

馆区以中央大厅为中心,中央大厅南侧为主入口、庭院及艺术品商店,中央大厅北侧为主庭院,分布有湖面凉亭和假山等园林景观。中央大厅东侧由东廊连接为紫藤园和现代艺术厅及忠王府。中央大厅西侧由西廊连接为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常设展厅。

文章图片98
文章图片99
文章图片100

贝聿铭先生将苏州视为故里,这里也是贝氏家庭的根基所在。苏州博物馆的建设让贝聿铭先生将故乡情怀、中国文化、现代建筑艺术融合到了一块,他亲切的称苏州博物馆为“我的小女儿”。

文章图片101

“中而新,苏而新”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的博物馆。

文章图片102
文章图片103
文章图片104
文章图片105
文章图片106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文章图片107
文章图片108
文章图片109
文章图片110
文章图片111

苏州地区的古建筑屋顶,大多都是传统坡屋顶。为了与周边的建筑风格协调统一,贝聿铭先生在对苏州博物馆进行设计的时候,保留苏州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元素进行创作。去形取神,代入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线条,几何构图形式,使用建筑新材料,让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简洁大方美观。

文章图片112
文章图片113
文章图片114
文章图片115
文章图片116
文章图片117
文章图片118
文章图片119
文章图片120

传统的木结构被现代材料钢铁和混凝土重新诠释。追求精益求精,让建筑更好的继承了苏式园林的传统建筑特色的同时,又有着现代建筑艺术的几何造型。

文章图片121
文章图片122

除去展区主体建筑之外,主庭院几乎占据了整个面积的一半,这里也是贝聿铭先生最为花心思的一部分。苏林园林里的叠山、假石、小桥流水、亭台水榭等都在这里得到全新的呈现。这就是贝聿铭先生笔下与众不同的苏式描绘。

文章图片123
文章图片124
文章图片125
文章图片126

片石假山,是整个后园的一个亮点所在。当时贝聿铭先生的灵感来源自苏博里的一幅米芾山水图。但是在挑选石头的时候,贝聿铭先生并没有选择苏州的传统的太湖石。众所周知,太湖石以“透”“瘦”“漏”“皱”的特点,在苏州的诸多园林中都可以见到。问其原因,贝聿铭先生则说用太湖石再来堆一个苏州园林,永远也堆不过狮子林。

文章图片127
文章图片128
文章图片129
文章图片130

贝聿铭先生最后特地选用山东的泰山石来进行加工切片,变成了现在眼前的这种小三角的样子。为了让石头更有古画感,加工后的石头特地用火枪烧了一下,这样颜色会有深浅明暗的关系,可以更好的表现出水墨画中的那种浓墨深浅。

文章图片132
文章图片133
文章图片134
文章图片135
文章图片136
文章图片137
文章图片138
文章图片139
文章图片140
文章图片141
文章图片142
文章图片1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