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人生三个重要节点,都出现了同一种鸟

 大宋有东坡 2023-03-17 发布于湖南

943年前的今天,元丰三年二月二十六日晚上,苏轼作诗一首,《二月二十六日,雨中熟睡,至晚,强起出门,还作此诗,意思殊昏昏也》。

其诗云:

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

雨声来不断,睡味清且熟。

昏昏觉还卧,展转无由足。

强起出门行,孤梦犹可续。

泥深竹鸡语,村暗鸠妇哭。

明朝看此诗,睡语应难读。

看罢此诗,可以勾勒出苏轼这天的经历。

清早有酒,午餐有肉,春雨绵绵,干脆躺平。这一觉睡得大满足,只愿跟被窝作伴。但睡一天也不好啊,于是勉强起身,到外面走走,却还是昏昏沉沉,感觉边走还能边睡着……

这些都不是重点,关键是,他为何觉得斑鸠的叫声,有似哭声呢?

前面有言,此诗作于元丰三年。此时他正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别说好好过个年,直接就被扫往黄州,虽为团练副使,却不能签书公事,其实就是发配。

想当年,一举成名天下知,父子三人,何等意气风发?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畅快之下,哪里会想到,竟然遭受如此挫折?

当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此时才过二十五天,他还没从重锤打击下,回过神来呢。

境由心生,听着斑鸠的鸣叫,却似如泣如诉,其实不正是他自己的写照吗?

五年之后,又是二月,斑鸠又一次飞入他诗中。

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

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

也是喝酒大醉,也是睡到傍晚,也是有斑鸠,但这次,它不再哭泣,而是“寂无声”。

既然是鸣鸠,怎么又会寂无声呢?

原来还跟他心境相关。

虽然苏遁在上年七月夭折,但他已接诏可以离开黄州,一路之上,虽有颠簸,但睡得平静安宁,心无挂碍,所以,虽知有鸟叫虫鸣,却都不入心脑了。

王水照《苏轼传》里写到,正月初四,苏轼一家离开泗州继续北上。听到曾经熟悉的骡驮清脆悦耳的铃声在两岸回响,苏轼心中涌起一种久违的亲切之感,这是中原特有的声音啊……二月,苏轼到达南都,拜谒息影林下的张方平……苏轼此番前来,令老人分外高兴,执意留他一家常住。

苏轼这时的心情,已经与刚到黄州截然不同——其实此词都还不准确,他到黄州不过一两年,就已经随遇而安,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交到了一些好友,小日子过得不要不要的了。

时间来到1101年,苏轼的人生漫道,就是在这年,走进了历史。

第三次被贬,海角天涯,他却奇迹般地等到了北返的那天。

柴桑春晚思依依,屋角鸣鸠雨欲飞。

昨日已收寒食火,吹花风起却添衣。

在这首诗里,既无初入黄州的痛苦,也没第一次东山再起前的兴奋,唯有一个64岁老人的冲淡平和。

乍暖还寒时候,该加衣服就加衣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