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儿体”可不可学

 石林19佳 2023-03-18 发布于江苏

“孩儿体”是一种特殊的书法风格,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指向。初看“孩儿体”充满稚气,并无太多的笔法可循。其实,“孩儿体”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书法基础之上,通过吸收民间书法中不太成熟的结体特征,融合自身的学识修养以及经历,达到返璞归真的效果,具有独特的童真之趣。

谢无量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可谓一代大家。他博古通今,襟怀旷达,在书坛独树一帜。当其异于常态的“孩儿体”书法作品初入人们的视野时一度不被重视,关键是大多数人看不懂。但是独具慧眼的人知道,谢先生的“孩儿体”书法乃是卧虎藏龙之作,并非一般俗书所能比。于右任曾说,谢无量的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沈尹默也曾赞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赵之谦《章字杂说》中谈道:“书家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

谢无量 行书立轴

书法家胸中蕴藏的学说,必然形诸翰墨,自然会在字里行间打上自己的烙印。因此谢无量先生在其雄厚的诗文功底和精深的学识基础上,精研古代碑帖,使其独特的书体既具“二王”的灵动神俊,又兼南北碑刻的刚峻凝练,格调高雅,矫矫不群。再如鲁迅先生,同样不以书法家自居,但其书法作品中那些耐人寻味的东西是自然随意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学养、阅历成就了他的书法。以谢无量书法为代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孩儿体”书法的内涵。

谢无量 行书八言联

首先,在用笔上,其笔法多以碑帖结合为主,行笔多用中锋,兼以偏锋,方圆并用。点画简约凝练,朴拙厚重,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不作过多的修饰,然而点画无虚,笔力雄强,纸墨相融,浑然一体。其次,在结构上,其书写并不十分严谨,而是自然浑成,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稚气十足,像没有书法功底的小孩子写出来的一般。但是,由于其笔力劲挺,内藏筋骨,以及书家本身的才情洋溢其中,其实是书法水平达到很高层次后的返璞归真。最后,在章法上,其字与字之间自然映带,或断或连,或疏或密,并不过分强调连绵起伏的一笔书,甚至字字独立,笔断而意连,行气贯通。字形的宽窄、大小、向背,用墨的干、湿、浓、淡较为均匀,书写速度亦随书家情感的起伏呈现出很强的节奏感。

谢无量 行书自作诗轴

因此,“孩儿体”是植根传统,建立在深厚的书法基本功的基础上,在笔法上删繁就简,突出线条本身的张力,干净凝练,通过结合书家原有的学识与才情,博采众长,透露出一种清健率朴之美,气度轩昂,平易近人又恬淡雍容,情调和谐统一,自然率真。

“孩儿体”的出现,体现出书家并不沉溺于传统的典雅书风,而希望通过在不起眼并带有几分稚气的民间书法中吸收营养,试图开创一条以“拙”为主、以“巧”为用的大道。“拙”实难于“巧”,且“拙”并非“丑”,而是经过书家高度提炼后所呈现出的笔墨语言。“拙”中寓“巧”,是“孩儿体”的特点。擅长“孩儿体”的书家本身具有很高书法造诣,只是“孩儿体”书风所流露出的稚拙之趣如三岁孩童所书一般。我们不能因“孩儿体”不以妍为美,便将其与“丑书”相提并论。事实上,这种拙趣正是书家摆脱规矩的束缚,从追求“工整”到“不工”,再经过长期反复的探索形成的艺术风格。

清 郑板桥 《古乐府诗》

如清刘熙载云:“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显然,“孩儿体”所体现出的特色即是后一种“不工”效果,它与前一种尚未掌握笔墨技巧的“不工”不可同日而语,亦如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第三阶段的“复归平正”与第一阶段大不相同,而是寓“险绝”于“平正”中、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孩儿体”与以妍为美的“二王”书风不同,其点画间洋溢出一种朴拙闲散之气,不事雕琢,落笔自然成趣,实乃书家自身学养与功力的完美结合。纵观书法史,我们可以看到,“妍美”并非书家的唯一追求,书法之美有很多种,如优美、俊美、清美、壮美等,而“孩儿体”则是“稚拙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