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经二路自西向东行,穿过经二纬十二路口,就可以看到小商品、书籍、服装、饰品、食品等商铺林立,人头攒动的景象。这个地方叫做西市场,顾名思义,就是地处济南商埠区西段的一个市场,自1928年开业至今,这里一直都是商埠区的商业地标,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讲讲西市场的故事。 现在的西市场区域,早先是一片坟地。 那时候,这边也没有什么正经的名字,因靠近北大槐树,所以大家也把这片区域唤作北大槐树。 北大槐树也是片坟地。 不过,虽说是坟地,这里却孕育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市场——“鬼市”。 鬼市,是专门在凌晨进行交易的市场。之所以称这种市场为“鬼市”,一是因为市场上假东西、来路不明的东西、非法的东西多,二是这种市场天黑前开市,热闹非凡,东边稍微一擦亮就像风一样散了,像鬼一般来无影去无踪。
济南的“鬼市”很多,但最有名还是北大槐树,原因是因为这里是坟地,没人来管,也没人敢管。 改变西市场片区命运的,是津浦铁路的开通。 据《槐荫区志》记载,初期的济南商埠从纬一路(馆驿街西口)往西至北大槐树,胶济铁路以南,经七路(原长清大道)以北,占地约4000余亩。随后建成的津浦铁路从北大槐树庄北部穿过,打通了商埠区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使得北大槐树片区真正地融合在商埠区之内。 从这时起,北大槐树一带得到了开发,鬼市被取缔后,这里逐渐发展成大批个体摊点的主要集聚地,当时多是一些露天经营、早设晚撤的小商小贩,同时还建成了“同乐”、“玉生”两个小戏院。 后来,两个商人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在这里建立市场。 这两个人一个叫做刘晋卿,来自历城仲宫,另一个叫做李九龄,他是刘晋卿的把兄弟。两人觉得这里铁路货运发达、人流旺盛,于是在经二路纬十一路租下了九亩土地。李九龄在这里盖了三排东西走向的平房180间,用以招徕各家商号和小贩在此经营,坐地收租。
就这样,在1928年9月,西市场成立了。当时西市场是济南市西部第一处综合市场。为了庆祝市场开业,两位商人还专门请来了木偶戏班助兴,一时间热闹非凡。 据说,这个新成立的西市场风水特别好,据《槐荫区志》记载:“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南大槐树一带,人烟兴旺,故名盘龙庄”。也就是说,西市场的位置就在盘龙庄的龙头之下。 或许西市场的风水真的起了作用,这里一开张,果然生意兴隆。 西市场开业后,鲁西各县、郊区客商以及全国各地经商者纷纷来此开店经商、落脚营生。当时,独开门头的店面有百余家,主要经营广货、鞋帽、细布、饭馆、卷烟、图书及其他日用百货,也有茶馆、戏院、饭店等休闲场所。
老济南台先生出生在西市场片区,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是这样描述西市场的:“西市场的南门直通经二路纬十路,两边是比较正规的店铺,大都是卖鞋的、卖布的、买药的、买衣服的和后来建成的新华书店等。” 由于这些商铺经商时注重质量、恪守信誉、服务周到、薄利多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商家脱颖而出,逐渐成为济南西部商界的佼佼者。 '阜成信'的棉花由于质量上好,生意兴隆向其他行业投资,还在各地广置房产。那时'阜成信'还经营了南京面粉厂、仁丰纱厂等商号的股份,创始人王协三光房产就有千余间,可谓是棉花行里的'大宅门'。 “一间楼”主要经营各类针线、纽扣、小百货以及假胡须、披带、穗子等戏曲演员所需要的行头,品种齐全,质量过硬,至今,经二路上依然可以找到“一间楼”的老字号。 “泰丰园”饭店则是济南西部餐饮老大,来自长清、平阴顾客一般都要在“泰丰园”吃上一顿,才算是进了一趟济南城。 |
|